美英“情报门”(4)
,加强了英国议会对伊宣战的决心。吉利根的这篇报道,无异于在布莱尔脚下拉响了一个炸药包,立刻在英国政坛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倒戈大臣”肖特和库克。吉利根的“炸药包”一拉响,布莱尔政府受到极大震荡,立刻有两位大臣级人物站了出来,一左一右夹击布莱尔。一位是布莱尔政府的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克莱尔·肖特,她先向布莱尔提交了辞呈,然后接受媒体采访,将攻击矛头直指布莱尔。她说:“这是一个来自首相的政治决定”,他为了向伊拉克开战,授意有关方面“编造情报信息,以制造紧张气氛”,“我们被误导了”,“从事情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我们被欺骗了”。肖特这一席话的杀伤力如何了得,英国公众一听,连内阁大臣都被首相欺骗了,何况平头百姓!另一位是前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他马上附和肖特说,也许伊拉克根本就没有这种武器,别说威胁英国了,可能连伊拉克的邻国都威胁不到。两位大臣一齐倒戈,布莱尔恼火不恼火?他狠狠回击道:“说话要有证据,否则给我闭嘴!”可是,这两位大臣也是英国政坛的老资格了,岂是你布莱尔吼一嗓子就能吓得住的?肖特女士不慌不忙,笑眯眯的,大照片登在报纸上,面对面看着布莱尔,她心里在说:“你急什么,我还有话要说哪,你等着。”不久,她真的又抖出一宗猛料:向伊拉克开战前,英国情报机关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办公室内安了窃听器!她的这一揭发,又一次将布莱尔搞得无比难堪。当过外交大臣的库克,则对英美关系的底细知道得更多,他不温不火,只“点穴”式地对布莱尔的软肋处点了一下,说,在情报问题上,英国和美国是不平等的,英国的情报对美国“完全透明”,而美国常常要对英国藏一手。库克这番话表面上不露锋芒,骨子里却是厉害。他是说,为什么此次英美两国的“情报门”风波会闹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都是你布莱尔向美国“献宝”献出来的事。再往根上说,这是你布莱尔心甘情愿充当美国的“附庸”和“走狗”带来的恶果。你这是自食其果,怪谁呢! “冤死鬼”凯利。自从BBC记者吉利根捅出那篇惊人报道后,人们一致声讨布莱尔政府捏造“情报”,误导舆论,愚弄公众。BBC即英国广播公司,它拿着英国政府的拨款,却经常跟英国政府过不去。布莱尔和他的心腹们对BBC愤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向BBC施加一连串强大压力,发动反击。吉利根在报道中说,这个惊人内幕是“一位政府高官”告诉他的。那好,布莱尔和他的心腹们一定要BBC说出这个透露内幕的人是谁。说得出,那就找那个人算账,请问他为何出卖政府;说不出,就证明是你BBC造谣。随后就有消息说,透露内幕的那个人名叫戴维·凯利。据英国媒体后来介绍,凯利是一名作风严谨的科学家,一向低调、不事张扬。他是英国国防部的首席生化武器专家、联合国生化武器核查小组的高级顾问、世界微生物界的名人。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邀请凯利参加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他曾先后36次进入伊拉克核查生化武器。在英国,对于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最有发言权。但凯利压根儿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卷进一场政治风暴。英国国防部长胡恩是个大滑头,在紧要关头耍了两面手法。他一面示意下属向外透露是凯利接受了BBC采访,一面又亲自给BBC写信要求他们说出那个透露内幕的人。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使自己摆脱干系,让凯利去“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无异把凯利往死路上推。一个科学家,哪能经受得住这么强大的政治压力?凯利向媒体解释说,他不是向BBC透露主要情况的那个人。但首相布莱尔不肯放过他,公开要求英国议会和BBC说出那个透露情况的人。布莱尔此话一出,凯利第二天就钻进小树林割腕自杀了。凯利的冤死,又引发了一场强烈地震。当时布莱尔正在飞往日本访问的飞机上,他接到凯利自杀的电话报告,“面如死灰”,“疯了似的抱着卫星电话”,与国内的内阁要员们一一通话商量对策,连续十五个小时没有放下电话。当他的专机在东京机场降落时,他竟破天荒地没有刮胡子,“须根皆白”,满脸憔悴。此时,英国国内对布莱尔已是一片讨伐之声:“首相,你的双手是否沾满了鲜血?你是否打算辞职?”一时间,“口水淹没了布莱尔政府”,“布莱尔倍受煎熬”,经历着“执政六年来最大的一场危机”,面临着“斗牛场上的最后一剑”。这一壶真够布莱尔喝的。但国防部长胡恩这个滑头,凯利自杀后两天,他就若无其事去观看一级方程式赛车去了。凯利葬礼那一天,他又跑到美国度假去了,以此表示凯利同他“毫无关系”。不管怎么说。11。 065 吧,凯利毕竟是国防部的一位高级专家,但在这位国防部长胡恩眼里,凯利之死不如死条狗。
“信息大管家”坎贝尔。小报记者出身的坎贝尔,可能原本就有“添油加醋”的职业本性。后来飞黄腾达,当上了布莱尔办公室的新闻主任,充当着布莱尔政府“信息大管家”的角色,拥有广泛的权力,被称为“真正的英国副首相”。吉利根揭露他在伊拉克情报中弄虚作假,塞进所谓萨达姆政权可在45分钟内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使他名声狼藉。开始时,他还想“自卫反击”,向BBC频频施压。凯利一死,他已陷入“政治绝境”,布莱尔也只得弃掉这只当头卒。坎贝尔灰溜溜地以辞职告终,挂冠而去。
美英“情报门”(5)
“保皇大法官”赫顿。闹剧最后总得有人出来收拾场面。这个人物必须有点权威性,会拿捏分寸,能将事情摆平。环顾英伦,堪当此任者,谁?赫顿。别误会,不是曾到中国来当过一阵足球教练但没有搞出什么名堂的霍顿,而是“英国最资深的法官之一”布莱恩·赫顿,由他领导一个委员会,来主持对“凯利事件”的独立调查。赫顿是英国最高法院(上议院)12位法官中的一位,73岁了,资历深,脸上皱纹也深了。在他审理过的案件中,最出名的是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一案,此案也曾引发过诸多争议。赫顿这位“资深大法官”,分量全在“资深”二字上。他吃了一辈子英国政法饭,怎能不深谙法律与政治相互关系之奥妙?身为大法官,靠什么拿住人?靠“公正”。赫顿先放出话来,希望在皇家高等法院举行的一系列调查听证会都能够对全英国民现场直播,以完全公开的方式公正地进行司法调查。怎么样?“公正”吧!这叫“先声夺人”。然后,赫顿端住架子,开始传人听证。从政府官员、BBC记者、新闻主管、凯利遗孀、国防部长等等,一直传到首相大人布莱尔,一个个被叫到高等法院去问话,搞了几个月,询问了70多人。其间,案情进展跌宕起伏,媒体报道评说纷纭,公众猜测五花八门。那些天,赫顿拿起铅笔敲脑门,放下宗卷喝咖啡,踩着地毯转圈子,站到窗前去发一小会呆,掂量、琢磨、苦苦思索。他深知,公众有反战心理,“民意不可侮”
嘛。可是,英军也不能长期不打仗呀,隔几年打它一仗还是需要的。马尔维纳斯群岛那一仗已经过去20多年了,海湾战争也过去十年多了,伊拉克这一仗打一打也无妨嘛,再不打这支军队就退化了,英国就更不像英国了。布莱尔这个人嘛,开战心切,他可能曾暗示手下对“情报”作了点手脚,一不小心,落下把柄,遇到麻烦,教训不小。挨点批,也好让他长点见识。但布莱尔上台以来,英国经济还算搞得不错,失业率较低。环顾英国政坛,目前还看不出谁的能力胜过他,所以对他还得保一保。赫顿心有所“保”,就必有所“弃”。在他看来,那些同政府站在对立面的官员、大臣,吃里扒外,有失体统,太不像话了。还有,拿了政府拨款却处处和政府作对的BBC,此次也决不能给他们留什么面子。另外,他又想到了此事直接关系到英美两国关系。虽然布莱尔在美国面前表现得如同“仆从”,让英国人很不舒服,但英国若是一举把布莱尔拉下马,不是明摆着给美国小布什难堪吗?当初,英美两国不顾国际舆论反对,兴师动众打了这场伊拉克战争,现在萨达姆也抓到了,回过头来却自己动手把两国首脑搞倒,这不是让全世界都来看英美两国的笑话吗?这样不行啊。堂堂英国皇家大法官,归根结底还得把英国的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想到这里,赫顿心里有底了,主意拿定了,腹稿打好了。然后,他躲得远远的,跑到家乡北爱尔兰去撰写、推敲调查报告的结论部分。
这是足以决定布莱尔等人“生死”的部分,草率不得、疏忽不得。结论部分拟毕,长达89页,他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可以了。又一想,英国公众反战倾向甚烈,而他这个调查报告“保皇”色彩甚浓,公布出去,能否服众,要冒很大风险。但不怕,万事预则立,先把退路准备好。他先让办公室向外公布了一项个人声明:本人布莱恩·赫顿勋爵,将在公布调查报告前一天退休。原定2004年1月12日公布调查报告,他选择1月11日退休。真不亏是搞了一辈子法律的“资深大法官”,把事情策划得严丝合缝。什么叫“老谋深算”,赫顿又让世人长了一回见识。赫顿知道,他这个调查报告,好比是高压锅里焖的一锅肉,多少人都在等着要闻香味、尝。13。 067 鲜味。但高压锅开急了会炸着自己,他先放一点点气出来,让公众对他这个调查报告的基调有个思想准备。《太阳报》提前得到赫顿报告的核心内容:布莱尔平安无事。舆论哗然。吵吧,高压锅内的气压已经得到部分释放,赫顿的试探已经达到目的。1月28日,赫顿报告正式公布,四点结论:第一,凯利是自杀,与旁人无涉。第二,国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