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国色- 第3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理寺,国子寺不归尚书省,中书省,直接归朝廷直属。

    中枢体制大体上定下,下面就是地方了,称王后,李重九就不再设,幽州刺史府了。各郡六曹直接向尚书省六部负责,而政令往来,则由中书省传达上禀。

    中书省,尚书省,直辖上谷郡,雁门郡,涿郡,安乐郡,渔阳郡,北平郡,辽西郡,太原郡,恒山郡,博陵郡一共十郡,加上李重九在怀荒,御夷二镇,新设的弱水州都护府,一共十一个行政单位。

    虽有人向李重九提议,在郡上再设州管理,但李重九没有同意。不过李重九将恒山,博陵二郡合并,由徐世绩担任河北道都督,总督二郡的兵马,钱财,政务三项,负责南面对刘黑闼用兵。

    徐世绩不必通过六部,中书侍郎,而直接向尚书省左右仆射,中书省中书令负责,以获得兵马钱粮最及时的调配,以及消息第一时间往来。

    弱水州都护府,也是效仿此例,

    其余郡制,县制都是不变,依照大隋旧制。

    隋皇泰三年,唐武德三年,正月。

    李重九动用军卒五千,民役万余,于蓟县城南十里开始筑坛。

    坛制四层,各高八尺一寸,下层广二十丈,次层广十五丈,三层广十丈,四层广五丈,建二十日而毕。

    建毕之日,浩浩荡荡的御驾队伍,从幽州至城南而去。

    先行的,则是一千名手持黑羽幡幢的兵卒,英贺弗率领的一千番军骑兵,在后护卫。

    在一千番骑之后,则是浩浩荡荡的幽州三千府军,府军黑沉沉的铁甲,手持大槊旌旗,滚滚而起,脚步踏起的黄尘遮天蔽日。

    番骑府军之后,则是仪驾卤簿,中书令温彦博率着赵国百官,备车八十一乘于后缓缓而行。

    在车驾之后,又是头顶银盔甲,胸系采帛的两队骑兵,六队步卒,在前清道,而十二名手持赵字大旗的士卒从后而来。

    但这还没完,十二排分别手执横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骑兵组成的御林军,缓缓而行,他们身后鼓乐喧天。

    鼓吹有鼓、大鼓、铙鼓、节鼓、小鼓、羽葆鼓,乐有笛、箫、笳,长鸣和中鸣、大横吹、筚篥,金钲。

    鼓吹队之后,羽葆,大辂,麾幢,班剑各队一并而过,目不暇接,在之后方见着赵王车驾。

    车驾由四十一名驶士簇拥,左右各竖白旄黄钺,另外两旁王马汉,尉迟恭,分为护驾的左右大将军随驾而行,车驾周围还有十几队骑兵步卒警戒。

    车驾后,又是一千手持白羽幡幢的番军步骑,由统军额托统帅。

    最后才是昙宗,乌古乃率的左、右厢步甲队,分四十八队,士卒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持弓或刀、盾压阵而行。

    在南郊的祭坛外,李重九事先邀请了幽州没有官身的士族,乡老,一并前来观礼,

    此外来自草原,奚族五部,契丹,靺鞨,室韦,霫的头人。他们见到李重九规模达到万人的仪仗队,不由皆是目瞪口呆,面露震惊的神情。

    抵达祭坛后,李重九下了车驾,只见他一身五龙冕服,大步而来,一旁士族,乡老见之,无不雀跃上前,表露出极其恭敬之状,而番人头人们,更是敬畏地与李重九作贺,并一一献上贺礼。

    李重九心道这一番排场还是有作用的,虽说装十三了一点,但确实是有效果的。

    百姓们不知国家一年打了多少胜战,平定多少地方,钱粮一年加增几何,只有通过如此直观展示的才能明白。如武则天篡位后,迫不及待修建万象神宫,也有此意在其中。

    李重九接受了众人的朝贺之后,当下登上祭坛,礼成之后,众官员士卒百姓番人,皆是跪伏于坛下,山呼千岁。

    这一日,李重九于蓟县南,登基为王,国号称赵,与关中的李唐,东西对峙。

2014…2…15 007507372103

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



    李重九于幽州建立赵国之后,赵国官制亦是定下。

    事先幽州官吏早就对议论得沸沸扬扬,有门路的走走关系,看看自己的官位是否因此而有所升迁。

    而温彦博中书令首先确认之后,来道贺的幽州士族官吏,几乎踏破了温彦博的家门口。

    温彦博一直都在幽州刺史府中没有回家,温彦博两个儿子温振,温挺只能替父出面,众人恭喜有之,更多则是想问各自的官职下来没有。

    温振,温挺闻言只能苦笑,温彦博虽任中书令,但中书省的官员都没确定,如何能议定官职,就算是议定官职,除了五品以上,多也只是尚书省的吏部主导的。

    按照李重九定下的体制,以后五品官员以上任免平调升迁,需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一并议定后,交李重九御批后,才能生效。

    但眼下尚书省,中书省官员都未任命下来,实际上也是李重九一人说得算。

    首先是中书省,中书省设中书令一人,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总领百揆,盖佐赵王而执大政,定为正二品。

    中书令由原幽州刺史府长史,太原祁县的温彦博担任。

    中书令之下,设中书侍郎二人,为中书省佐贰官,辅佐中书令,处理政令议事,定为正三品。

    中书侍郎分别由原幽州刺史府从事郎中,关陇人姬川,刺史府军咨祭酒,河东汾阴薛万述担任。

    中书侍郎下,设中书舍人六人,凡诏旨敕制皆由其所出,定为正五品。

    凡中书舍人要么是文采斐然,要么就是智谋过人,河东郡蒲坂人张玄素,赵何然之子赵欣等六人担任。

    中书省就等于李重九的小内阁。票拟公文之事,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三人议定。

    中书省之下,还有主书,主事,令史,书令史。传制等近百官吏,不一一累述。

    中书省拔上后,原第一的尚书省退为次。

    尚书省不设尚书令,而设尚书左右仆射二人,总判省事,督其下各司行事。尚书左仆射。辖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右仆射,管辖户部,刑部,工部。定为从二品。

    尚书左仆射。为原幽州刺史府司马,河东郡河东人陈孝意。

    尚书右仆射,为太原郡祁县人王珪。

    政令一出,中书省,尚书省,三位长官,堪称赵国的三位宰辅,皆已是定下。

    温彦博。陈孝意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并不奇怪,但王珪从刺史府的记室参军,火速提拔为尚书省右仆射,却是点令官场之人出乎意料了。

    但明眼人却早有预料,两个月前齐王杨暕娶太原王氏之女为齐王妃。

    自此中山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三家姻亲已成,李杨王三家已为一体,而王珪在此时升任尚书省右仆射。丝毫也不奇怪。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之事,就是这一次三位宰辅,都是山西人,温彦博,王珪更是李重九的太原老乡。众人私下揣测,这或许也是李重九将国号定位赵的原因之一。

    尚书省两位仆射定下之后,各自属下各配丞,郎中,主事,令史,独立一署,以管辖各自麾下的三部十二司。

    在大隋时,尚书省六部尚书与尚书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可谓位高权重。

    六部尚书虽定为从三品,但所司之事,皆是事关重大,特别是六部之首吏部,雅称大冢宰,司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实际上权力之重,令人侧目,按道理上就是文官仅次于,三位宰辅第四号人物。

    不过李重九为了权制吏部尚书的权力,由尚书左仆射陈孝意,亲自监督吏部,正五品以上官吏由中书省,尚书省一并议定,由李重九同意方可,而从五品至正七品,由陈孝意与吏部尚书,吏部四司郎中议定,而从七品与从七品以下才由吏部自己议定。

    如此安排后,吏部权力大减,最后由原辽西郡郡守杨林甫赴任。

    礼部主礼仪,祭享,郡试,县试等政令,设礼部尚书一人,由原涿郡郡长史,涿郡蓟县高徐道担任。

    户部总管各郡田户、钱谷之政令,设户部尚书一人,由山西绛郡林当锋任户部尚书。

    工部尚书,主各郡工匠,建筑之政令,设工部尚书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主薄,涿郡蓟县赵何然担任。

    刑部尚书,主各郡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设刑部尚书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记室薛万淑担任。

    门下省,废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只设六名谏议大夫,负责审核中书省六部的公文,定为正五品,由涿郡蓟县人卢齐卿等六人担当。

    御史台,设御史台大夫一人,凡百官有不合之处,皆可以弹劾,定为从三品,由原涿郡县丞,幽州范阳的卢承庆担当。

    御史台下设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徐世绩之父徐盖任侍御史,正六品。

    国子监,设国子监祭酒一名,由周旭担任,从四品。

    涿郡,因为李重九定王都于涿郡蓟县,故而涿郡就相当于王畿之地。

    李重九将涿郡改称为涿郡府,蓟县改称幽京,魏征任涿郡府牧守,从二品。

    涿郡府除了涿郡外,还节制安乐郡,渔阳,上谷三郡。

    而将太原郡亦升格为府,割据河北高欢高洋父子建立的东魏北齐,一支实行是涿郡,太原两都制。高欢在晋阳开设霸府,遥制朝政,太原郡虽是陪都,但实际上为了主持对北周的战事,高欢在太原的时间,远远比在幽州的时间多。

    李重九将来对李唐用兵,必然攻略河东,太原是河东要害东进可抵黄河,威胁关中,南下可取上党河内,兵临洛阳,而北面则通草原,可直达阴山之下。

    况且太原又乃是兵粮军马周转的要地,钱粮大郡。李重九的乡籍所在,重要性实不亚于涿郡。

    故而李重九亦升格太原郡为府,苏素为太原府牧守,从二品,节制太原郡,雁门二郡。

    河东道都督徐世绩,节制恒山。博陵二郡,加兵部侍郎,正三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