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第16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明显,俄罗斯对自身的实力过虽然在建设国土防空网的时候,俄罗斯空军以面对强大对手为由。

    提高了防空区的密度,即大部分防空区都相互重叠,即便其中某个、或者某几个不相邻的防空区遭到打击。

    国土防空网也能正常运转。

    但是在无法交换战术信息,只能通过的下有线电话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各个防空区根本无法做到相互掩护,重叠覆盖的意义自然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群才有机可趁。

    如果除去对俄作战、以及投入规模惊人等表面因素,仅仅以这次战略轰炸的本质,即所采用的战术来看。

    实际上并无多少可取之处。

    与以往战争中的前期战略轰炸一样。

    首先打击的就是敌人的国土防空系统。

    即防空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空军基地、远程警戒雷达、战区警戒雷达与防空导弹阵地等,而且打击行动基本上全部采用防区外弹药,轰炸机在进入敌人防空系统的拦截区域前就发射了导弹,然后转向返航了。

    虽然俄罗斯各防空部队、特别是重要战略设施都有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由计算机控制,在外围拦截失败之后就会自动启动,但是大部分战略设施都是固定目标,共和国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在进入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范围之前就切断了所有制导系统,以固定弹道飞完最后刃千米,因此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当然,与之前的两轮战略打击相比,第三轮战略打击的效率低了许多。

    首先得承认,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拥有一支实力不俗的军队,俄军也有几把刷子。

    其次的承认。

    作为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

    又有四分之三上的国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目标过于分散对战略轰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更得承认,与美国密切合作十多年。

    确实给俄罗斯耸来了不少的好处。

    早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前,俄罗斯空军就完成了战斗动员。

    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接到命令起飞的时候,俄罗斯空军的防空战斗机已经起飞,并且按照紧急行动备案,向共和国方向集结。

    虽然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这个时候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没有下达全面反击命令,空军司令克拉丘夫也只是下令让部队提高警戒级别,加强在边境地区的防空巡逻力量。

    但是以俄罗斯空军的实力,在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向北飞去的时候,在远东地区上空至少有幼架防空战斗机严阵以待,而在西伯利亚上空还有大约劝架防空战斗机已经升空。

    根据共和国天军的作战报告。

    第三轮战略轰炸开始后不久,就有部分俄军战斗机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进入共和国境内,拦截了准备攻击达利涅戈尔斯克与符拉迫沃斯托克的战略轰炸机群。

    正是这次“出其不意”的拦截,使棒和**队遭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个损失。

    根据共和国天军的作战记录。

    有架轰炸机被俄军战斗机发射的远程导弹击中,返航的时候在嫩江上游的齐齐哈尔以南约万千米处坠毁,万幸的是2名飞行员均跳伞生还。

    还有儒轰炸机被俄军导弹击中,最终均代伤返回基地,其中;架轰炸机上的副驾驶被导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

    受了点轻伤。

    在其他几个弃向上,俄罗斯空军的防空战斗机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攻势防空战术。

    事实上,这也正是俄罗斯空军防空战斗机的主要战术。

    前面已经提到,俄罗斯空军的边境防空区均靠前部署,而担任最外围防空任务的防空战斗机只能主动出击,不然就愕在己方防空部队的头顶上作战。

    即便不考虑误伤,敌我力量混杂在一起,也会对防空系统造成影响,降低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俄罗斯有广袤的战略纵深,为什么要采用如此冒险的战术?要知道,让战斗机到敌国境内去拦截敌人的轰炸机,因为作为支援力量的预警机不大可能跟着进入敌国境内,而远程警戒雷达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信息,所以等于是让战斗机孤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其实很简卓。

    俄罗斯巨大战略纵深的理论价值高于实际意义。

    作为典型的高伟度国家,严寒使俄罗斯广袤国土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

    从地域戈分上看,严寒对俄罗斯欧洲部分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突出。

    不管怎么说,乌拉尔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而北大西洋暖流又让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上唯一的不冻港,加上从地中海吹来的暖风,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夏季气温偏高。

    冬季却非常寒冷,从而使得严寒的气候成了守护俄罗斯、抵抗侵略者的主要力量。

    与之相比,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地区大陆腹地。

    西有乌拉尔山、南有从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一直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亚洲大旧昼辽,脉(实际卜直延伸到其和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啪蒸古高原、东面则有阿丹高原与上扬斯克山脉、北面则是寒冷的北冰洋,所以西伯利亚成为了欧亚大陆的“寒极”。

    而且是北方寒流的生成地。

    早在沙俄时期,西伯利亚就是流放囚犯的最佳地点,即便在前苏联时期。

    这里也是囚禁政治犯的天然监狱。

    虽然在占国土四分之三的亚洲地区,储藏在惊人的资源,根据一家美国私人企业利用资源遥感卫星进行的探测,在全球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在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其中八成在西伯利亚。

    也就是说,在未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中,将近一半在西伯利亚。

    但是如此丰富的资源,并不等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大约七成人口集中在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只有三成人口。

    受此影响,亚洲的区的主要城镇都集中分布在南面,而铁路、道路、电网等等国家基础设施又是以人口与城镇分布为依托。

    所以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部集中在面四到劲千米宽的狭长地带里面。

    这一点,与北美洲大陆上的加拿大非常相似。

    搞清楚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俄罗斯空军为什么要在防空部署上如此积极了。

    用后来俄罗斯总统做战争动员时的话来说,即便身后有数千千米的冰封雪原,俄罗斯也无路可退!不可退,只能进。

    既然如此,共和国天军肯定是早有准备。

    根据天军呈交给元首府与总参谋部的战报,在掩护第三轮战略轰炸的战斗中,天军的防空兵击落了3四多架俄军防空战斗机(事后统计出的确切数字是纽架),其中大半都落在了共和国境内。

    成为俄罗斯“入侵”共和具的铁定事实。

    当然,这是不是入侵,国际社会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不管怎么说,在第三轮战略轰炸中,作为最新一个兵种的天军防空兵表现出的战斗力足以让人放心。

    根据作战记录,在击落的俄军战斗机中,只有不到2成是地面防空系统的战果,其物成多都是防空战斗机的战果,其中又有大约一半是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新式战斗机的战果。

    因为国土防空作战从来就不是共和国航空部队的主要任务,更不是那些造价寄达数百亿元的重型战斗机的头号重任,所以天军没有在战报中着重提到这些战斗,不得不说是个较大的遗憾。

    随着俄军防空战斗机被击溃;战略打击开始时就只用面对俄军的地面防空系统。

    一方拥有绝对主动权,一方完全被动,结果自然不必多说。

    虽然俄罗斯当局事后宣布,在这轮防空作战中,击落了劝多枚巡航导弹,挫败了共和国的战略打击。

    暂且不说俄罗斯当局的说法是否可靠,有没有水分。

    有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这轮轰炸之后。

    滕达、谢列姆金斯克、共青城、达利涅戈尔斯克与符拉迫沃斯托克等5个边境防空区,以及涅留恩格里、尼古拉耶夫斯克与霍尔姆斯克等3个战略防空区要么彻底丧失作战能力、要么全面瘫痪。

    也就是说,战略打击结束之后,别说共和国天军的战略打击力量,就连共和国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战术机群都能大摇大摆的进出俄罗斯领空,打击俄军地面目标。

    战斗胜负与否,不是看取得了多大的战果,而是有没有达到防御与进攻的目的。

    可以说,随着远东地区的国土防空网全面崩溃,俄罗斯空军输得非常彻底。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共和国天军大获全胜,至少在西伯利亚方向上。

    共和国天军的战略打击行动并未取得圆满战果,没能撕开俄军防空网。

    这也不难理解,在西伯利亚方向上的战略轰炸主要针对俄军的指挥设施与空军基地,而不是防空设施。

    要知道,俄军战略轰炸机全部部署在西伯利亚地区,如果不能尽快瘫疾俄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和国本土又将受到威胁。

    从这轻重有别,主次有分的打击安排上也看得出来,共和国当局肯定是别有所图。

    众所周知,要想打垮俄罗斯。

    必须打过乌拉尔山,攻占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如果仅仅占领俄罗斯的亚洲地区,很难在短期内让俄罗斯当局承认战败。

    如此一来,共和**队就应该以中亚一西伯利亚为主战场,而不是以远东为主战场。

    虽然在中亚一西伯利亚方向上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军事基地,但是以共和**队、特别是共和国陆军的远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