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军留下守卫防线的部队后,对韩军发起快速进攻。
战斗从130开始,持续到6日傍晚。
主要进攻力量是54军,不是77军,因为
内是崎岖的丘陵地带,以轮式车辆为主的77军很难是以履带式战车为主的54军能够快速突击。
凌云霄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心甘情愿的替54军守卫防线。
战斗期间,韩军数次在密阳江上架设浮桥,希望渡过密阳江,逃出包围圈。依靠无人侦察机与KZ…199提供的战场信息,17军的2个空突旅轮番出动,用武装直升机压制聚集在河滩上的韩军,用低空突击部队在密阳江南岸建立防御据点。
大约1韩军步兵仅坚持了不到9个小时。
不是韩军不想抵抗,而是没有抵抗的手段。面对连坦克炮都对付不了的DZ…211全电动主战坦克里只有步枪的韩军步兵要么投降,要么被坦克上的机枪打死、或者被坦克的履带碾成肉酱。
这轮战斗显示了共和国陆军战术的多样性。
让更擅长进攻的77军担任御任务,让更擅长防御的54军担任进攻任务,两者对调角色,既与实际情况有关,又与前线指挥官的素质有关。如果死搬硬套,让77军进攻、54军防御,结果肯定会迥然不同。
密阳江北岸战斗刚刚结束,攻打大邱的战斗开始了。
随着装甲3811旅从北面发进攻(之前装突383旅从西面发动进攻),个炮兵旅先后投入战斗上攻占庆山(距离大邱不到30千米)的77军摆出了攻打大邱的态势卫大邱的韩军很快就丧失了抵抗意志。
主部队已经被消灭,继续抵抗有何意义?
战斗进行到7日凌晨,将打扫安东战的任务交给42军的装甲382赶到战场。经过大约8个小时的休整,77军的2个快反旅对大邱发起进攻。
到此,大邱方向上集中了5个:面战斗旅与3个空中突击旅。
7日上午7点邱守军在坚持了36~小时之后宣布投降。
从安东到大邱,大规模会战证明了机动能力的重要性。
凭借强大的机动能力与进攻的3个军与5个空突旅,能在每次战斗中投入足够数量的进攻部队,又不至于投入太多的作战部队。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77军与空突旅,特别是77军。在8小时的战斗中,7军不但完成了纵深突击任务,还参与了三次大规模会战均是战场主力。38军与54军也分别参与了2会战,5个空突旅均参与了2次以上的会战。如果没有惊人的战场机动能力何一支部队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参加数场大规模战斗。
快速进攻,更加体现出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除了动员新组建的陆航旅之外承毅还让5个空突旅将“多余”的运输直升机组织起来为前线部队空运作战物资。特别是在攻打大邱的战斗中,前线进攻部队与炮兵旅所需的战斗物资几乎都由直升机空运。从6日下午到7日清晨5个小时内,250直升机向炮兵旅空运了750吨炮弹。如果没有如此强大的空运能力,即便投入再多的炮兵,也会因为没有炮弹而成为摆设。
运输机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整个战役行动中,77军所需的弹药物资均由运输机提供,54军需要的大部分作战物资也由运机运送。占领庆州之后,空军与海航的战术运输机在30个小时内出动840次(相当于每架运输机飞了5个架次),向前线部队运送了31000~作战物资!
高效率的空中支援再次成为克敌制胜的主要力量。
80~小时内,空军与海航的战斗机出动7842次,执行次战场遮断任务、2763次战场支援任务,投掷弹药36700~余吨,摧毁固定目标850个、机动目标24C0C~余个,空中打击成为了进攻部队最强大的火力支援。
当然,谁都不能忽视炮兵的作用。
如果没有炮兵,38军不可能在7日上午攻占大邱,也就不可能超额完成战役任务。参战的6个炮兵旅是最迅速的火力支援力量。据前线作战部队统计,从遭到敌人阻击到炮火支援到达,平均只有2钟!也就是说,如果炮兵射程为30米,进攻部队发出火力请求之后,炮兵能在30秒内开火。如此迅猛的打击能力,别说战术航空兵,就连在战场上盘旋的武装直升机都无法做到。
第四次战役取得开门红,归根结底还是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
80个小时内,裴承毅总共向前线下达作战命令117条,3次调整作战行动,各作战部队均迅速及时的调整部署,参与新的战斗。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联合指挥能力,恐怕裴承毅只能在后方干瞪眼。
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卷七 半岛硝烟 第一百六十章 半岛战争分水岭
小说巴士 更新时间:2010…8…28 3:20:34 本章字数:4901
占大邱后,裴承毅让前线作战部队暂时停止进攻。
原因无二,物资运送速度跟不上作战需要,发动下一**规模进攻之前,必须囤积足够的作战物资。54军没能参与攻打大邱的作战行动,就是因为运送到浦项的作战物资即将告罄,无法让更多的部队参与进攻作战行动。
仅仅个小时,3个军、8个**旅就在战斗中用掉了大约70万吨作战物资!
虽然还有大约1万吨作战物资到达战区,但是均存放在荣州以北地区,无法及时运送到作战部队手中。
前线作战部队接二连三的出现后勤保障不力的情况,引起国防部高度重视。
准确的说,是引了王元庆与顾卫民的高度重视。
从第一次战役开始,后勤障就是部队作战的最大瓶颈。虽然每次制订战役计划时都会着重考虑物资消耗,甚至多准备15%到25%的战斗物资,但是每次战役打到半路,都会出现作战物资紧缺、前线部队不得不停下来的情况。朝鲜国防军南下参战后,宗应仁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按照王元庆与顾卫民的吩咐,宗应仁在国防部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对作战部队的物资消耗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初步调查非简单,将各部队的物资消耗情况汇总就能发现问题。
消耗物资最多的不是担任地面攻的装甲部队与低空突击部队而是**炮兵旅。
截止2月7日,三次半战役中,兵消耗的弹药占前线部队消耗总物资的55%,弹药类物资占所有物资的65%。因为电动装备大规模普及,所以油料占的比例不到0%,其他物资仅有25%。所有消耗的物资中,还没有包括作战部队在前线缴获的战利品。按照各部队提供的数据三次战役中,缴获后用于消耗的物资占到补给物资量的20%以上,大都是油料与军用食品。由此可以得出,后勤保障的缺口在20%到50%之间。
非严重地问题。没有物资。军队就无法打仗。
:着调查深入问题渐渐浮上水面。
导致物资消耗严重超标地主要原因是炮兵在战斗中未严格按照规定作战。特别是在前线部队提出火力支援请求时。炮兵往往会“额外”提供50%到1C0%地炮火打击力度某些时候甚至会增加200%以上地炮击密度。
比如。在对1个分散防守地步兵营进行炮火压制时。按照共和国陆军地作战守则。炮火打击持续时间为5钟参炮击密度为1C(也就是瞄准时弹着点间隔距离为1C0)。消耗炮弹150到200发。一个炮兵连地12门大口径榴弹炮进行1到2钟短促射击就能完成火力打击任务。实战中。炮兵部队往往出动2个炮兵连。进行3分钟地短促射击。消耗炮弹300发以上。某些时候至出动1个炮兵营。进行2到3钟地短促射击消耗炮弹到600发。
一场战斗这么打没问题。可是整场战役都这么打是大问题。
制订战役计划地时候。各级参谋都会按照陆军地作战守则确定物资补给量而不是按照部队地实际作战情况确定物资补给量。一般情况下。制订战役计划地参谋也没有足够地时间了解前线部队地实际消耗情况。
因为暂时无法确定削弱火力打击密度是否会影响到前线部队的进攻作战行动,所以在宗应仁提交调查报告之后,王元庆没有立即着手处理这个问题,只是让裴承毅转告前线作战部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量遵守陆军的作战守则。
项铤辉在此时做了另外一件事,让总参谋部的军官修订《陆军战术作战与火力支援作战守则》。这份作战守则在20纪80年代制订,虽然期间修改了数次,逐步提高了火力支援标准,在老挝战争与越南战争之后还做了大规模增删,再次提高了火力支援标准,但是半岛战争已经证明,5年前的作战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作战部队对火力支援的要求大大提高。
半岛战争后,修订陆军作战守则的参谋小组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演变为“总参谋部战术火力标准制订办公室”,隶属于总参谋部作战处。该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战争、演习中出现的新战术修订作战守则,每年或者必要时向总参谋长汇报新的火力标准,以便各级参谋人员能够及时调整后勤保障力度。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采取行动前,总参谋部率先做出调整。
新的标准还在制订之中,战争还得继续打下去。
为了尽快让前线部队发动进攻,裴承毅想尽办法加快物资运送速度。除
与海航的运输机之外;陆航的1架运输直升机全分日夜的向前线运送物资;数以千计的载重卡车往返奔波在1500多千米长的交通线上,昼夜不停的把作战物资送到前线作战部队手中;各作战部队专门抽调战斗单位参与物资的装卸与搬运工作,尽量为运输部队减轻压力,提高物资运送效率;数千名工程兵守在铁路线上,24~小时不间断的为过往列车提供保障与支援。
2月8日,日运输量达到了惊人的39万吨,送抵前线部队的物资达到24万吨。
共和国陆军正在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