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无线分庭抗礼的地位,林家父子改弦易辙, 把频频进攻,改为巩固业果。林伯欣亲自镇台,把紧“水喉”,果然在1993 年,只亏损几千万元,并且,收视率不往下掉。 林伯欣踌躇满志地向传媒宣布:原定在1997年开始赢利,现在看来, 不用等到那时候。林建岳更是喜形于色他说他与父亲如何之能。 传媒界有人说,撼动无线的霸主地位,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邱德根、 周梁淑怡等人1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让林家父子享其业果的。 传媒二雄鼎足对峙,已成定局,亚视成为传播业的盈利大户,为期不 远。 这种残酷竞争,至少目前没有在内地发生。内地一应传播界人士赴港 考察后,向香港同业提问:“你们两家携手合作,共同提高节目质量,共同 拟定时间安排,共同分亨利益,不是可省去不必要的浪费,事半功倍吗?” 香港同行甚为不解,答复各种各样,很难使内地的同行满意。 这位人士提出的设想带颇多的理想色彩,是很难在自由竞争的香港社 会实现的。两台竞争的目的,当然是为自身的利益。但客观上对香港的传 播业与市民有益。为加强竞争力,两台都不遗余力提高节目质量,大大满 足市民的收视需求。从娱乐性这一点讲,香港电视的质量,是亚洲最高的。 进入90年代,香港电视二分天下格局又被打破。 1991年3月23日,卫星广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执行副主席为李嘉诚次 子李泽楷,李嘉诚家族与和黄集团各占一半股权。卫视台利用中国长征火
… 页面 183…
箭发射的亚洲一号卫星,转播立洲各地的节目。用户不需缴费,只要安装 卫星天线系统就可收看到。卫视的收入,来自广告。 1993年5月,九仓有线电视公司正式获得政府发牌。该公司为九龙仓等 集团所控,主席为包玉刚女婿吴光正。有线台早在两年前已试播,它不是 采用传统的有线 (早期丽的时代的普通电缆),而是采用光导纤维。有线台 采用收费制,每户每月198港元。香港受薪阶层,每月收入普遍有1—2万港 元,故这198港元不算贵。有线电视可收11个电视台的节目 (除自制外,另 通过卫垦接收外埠台)。 目前,这两台对无线亚视构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倒是卫视与有线两台 竞争激烈。李泽楷不允许有线台在长实的大型屋村安装有线电视,吴光正 则禁止卫视台在包氏集团所控的大厦安装卫星干线。李氏包氏两家的蜜月, 早已成为历史。 1993年7月23日,李泽楷将卫视63。6%的股权,售予澳大利亚传播大王 梅锋,套现30亿港元。李嘉诚家族淡出卫视,但卫视却并未淡出香港。梅 锋的“新闻集团”拥有一整套制作大型剧集的能力,还可低价向卫视及时 提供节目,其后劲不可低估。 目前,卫视和有线虽弱于两位大哥(无线、亚视),但四分天下的格局 已形成。因此,又将有一番激烈的竞争。 这是先施集团当今的老板马景华。
… 页面 184…
第五十二章股坛教父李福兆大起大落 李福兆6岁就懂炒股,这一禀赋到他步入中年发扬光大。他创办远东交 易所,打破洋人垄断的格局;他主张四会联合,成为联交所首任主席。他 在股坛叱咤风云,名声显赫,他的一生,就是香港股市发展史。他的至理 名言是“不跟股票谈恋爱”。谁能想象,堪称股坛教父的他,竟会股海翻船, 身陷囹圄? 股票上市及发行 一、上市条件 公司上市集资,需符合一定的资格和条件:申请上市的公司必须为一间公众公司; 公司股份的市值于上市时计不得少于5000万港元;上市时该公司必须最少有已发行股 本25%为公众人士所持有,上市后比率则可增减;申请上市公司需足够时间的营业纪 录(通常为5年);申请上市的股份配售予该公司成员,通常不超过10%;提交上市申 请书,并附相关资料文付;首次上市费10万港元,上市后按既定比例缴月费。 二、申请上市的程序 一间公司欲申请上市时,首先要委托一间专业的投资银行(即包销商)充当其财 务顾问,代为统筹所有上市准备工作。内容包括对集资数目、形式、成本估计、申请 上市程序等提供专业意见,协助编制上市有关文件如招股章程等;负责联络联交所、 证监处、公司注册处、股票过户登记处等机构,进行有关上市申请安排;提供包销服 务:负责上市申请获准后接受认购、分配股份等工作。 三、新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 公开招股——申请上市公司发行本身股票按一指定认购价予公众申请认购。公开 发售——由一名交易所会员,向公众发售已发行或该名会员已同意认购的股票,多为 大股东所出让。配售——按指定比例将公司股票分配予指定对象,通常只有市值较小 的股票,为节省开支,才被允许采取配售方式发行(配售的股票市值不得少于2000万 港元,也不得超过5000万港元,超过上限老一般以公开招股形式上市); 四、现行上市公司证券的发行 一间已上市的公司,其股票发行可按以下形式进行:供股——供股是公司发行新 股时,以指定的现金价格,供现行股东按其持股权益认购。供股须各有招股章程,并 要有商业银行负责全面包销。资金股本化——将公司储备或未分配盈利资本化,以股 份形式按持股权益免费送予现行股东,又叫送红股。认股权证认股权证是一张由 上市公司发给股东的证明文件。持认股权证,可在有效期用指定价格认购 由该公司发出指定数日的新股。 本书前面许多章节,曾涉及股票股市。香港从60年代未起,各大公司 的发展与衰落,各大公司间的联合、参股、控制及兼并,均是以股市为战 场的。证券市场日益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香港股市形成于上世纪末,1891年2月3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香港 股票总会)成立,宣告了民间性质的、不规范的股票交易时代的结束。1914 年,该会改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至二战结束前,香港股市发展缓慢,从1946年起,香港股市波澜起伏、 发展迅猛。其间牛市熊市交换更替,令人眼花缭乱。寻其规律,不外是政 治经济两大因素的影响。
… 页面 185…
1946年起,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加上沪资的流入,造成3年时间的股市 小兴旺。1949年,香港动荡不安,股市狂泻,低迷也有3年之久。 1953年,香港人心趋稳,股市牛市抬头,加之香港工业化进程加快, 市民投资踊跃。 1955年,由于银行实行收缩贷款,股价下滑,但跌幅不大。 到50年代未,香港工业起飞,地产步入兴旺,带动了股市的繁荣,到1965 年初,股市牛气冲天,形成战后股市第一次高潮。然而危机也由此而埋下, 许多银行大量贷款给地产商,甚至自己也倾资投入地产。结果由明德银号 破产引发全港性的挤提风潮,银行大批抛售所持股票套现自救,导致股市 暴跌。 1966年,内地文革,其动荡局面波及香港股市,刚刚复苏的股市又步 入萧条。 1967年香港事件,股民疯狂抛售股票,香港股票交易所两次停牌约两 周,以阻股市崩溃。 熊市一直持续到1969年。 这一年,香港经济又以薪的势头发展,许多工商业者急需通过公司上 市融资。而当时香港只有一间为西人控制的证券交易所,该所规定的上市 条件极为严格,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公司的上市申请被拒之门外。许多华 籍工商业者极为不满,迫切希望有一所为华人控制的证券交易所,打破西 人的垄断局面。 1969年12月17日,李福兆等人合组的远东交易所有限公司开始营业。 自此,李福兆如一颗耀眼的星座,高悬香港股市,叱咤风云,名震港九。 神童精股 本书的第十三章,曾专门介绍过李石朋家族的发迹史,李福兆为李石 朋的孙子。该家族至今日,人多财巨,是香港最具势力的古老世家之一。 李石朋传有六子一女,其中长于李冠春传有12个子女,李福兆排行老 么。李氏家族的第三代多出专业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会计师出身的李福 兆。 李氏家族多出神童,李冠春8岁帮父亲打理船务业务,13岁任船务公司 经理。李冠春最大业绩,是与冯平山、简东浦创立东亚银行。李冠春的老 么李福兆,6岁时就有收藏股票的嗜好,知道股票股息的基本常识。 李福兆这一禀赋,到他中年发扬光大,成为股坛赫赫威名的人物。1991 年,香港联交所出版一本名为 《SHARES INHONGKONG》的纪念册,展示香港 开埠以来证券业的历程,文内对李福兆生平有一段简述: “李福兆在1929年出生,为李冠春第12个孩子,也是最年幼的儿子,17 岁进入香港大学,但他只读了一年,便随身携带5万美元飞去美国,在俄亥 俄州威丁堡大学完成工商硕士课程,时年21岁。 “不过,当时香港政府只认可英国教育,所以李福兆的学位不被承认, 李氏不想在家族的庇荫下做事,于是他飞往英国考取专业资格,1958年回 港时,已是注册会计师。” 家族的祖业有银行、船务、物业,就他兴趣讲,他希望进入父亲为大 股东的东亚银行,但其中忌讳较多,故他以会计师的身份,打理家族船务
… 页面 186…
及物业生意。当时航运业上海帮一枝独秀,李福兆毅然卖掉旧船,把资金 投入物业和股票。他曾参与兴玮大厦的重建、购入物业、改建楼宇等工作。 时值房地产日趋热门之时,李福兆的兴趣还是炒股票。他精于此道, 购进抛出,财富增长幅度比地产大得多。炒股风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