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波罗所描述的忽必烈统治下的豪华景象、他在北京修筑的首都、扩建的帝国驿道以及从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像杭州和广州这些中心城市里商业的繁荣发达,都显示了蒙古统治鼎盛时期生气勃勃的情景。但忽必烈以后蒙古人的领导地位旋即瓦解。14 世纪初的历代君王都软弱无能,最后蒙古部族间发生内江。从西藏发展起来的佛教流派喇嘛教在蒙古各部族中传播它的迷信做法。喇嘛在中国的胡作非为,激怒了儒家士大夫,他们斥责蒙古人为保持原始文化的民族。黄河泛滥成灾、财政困难以及最后是发行纸币过多,使政权丧失人心。南方数省叛乱蜂起,争夺帝位,其中一个成大事的能人赶走了蒙古人,于1368 年建立了汉族的明朝。自建国之初,明朝便以防范蒙古势力为其首要任务之一。明太祖曾派大军深人草原讨伐蒙古人。他收复了满洲,促使朝鲜的新王朝归顺,并最后促成蒙古人的崩溃,使之分裂成为东西二国。第二个皇帝则4 次亲自征伐蒙古。他先助西蒙击溃东蒙,后又帮助东蒙击溃西蒙。即使这样,中国人还是不能消除蒙古人的威胁,因为他们不能消灭戈壁滩上的草原社会,也不能将其中国化。因此他们不得不重施以夷制夷的故技,与蒙古各族保持宗藩关系的形式。这种做法终于导致明室的覆亡,因为他们未能制服东北边疆作为藩属而兴起的满族国家。
满人的成就
从1644 年至1911 年统治中国的满族,在发源地、语言和文化上都不同于汉人。可是他们能用传统的儒家方法,把政权保持到像任何汉族朝代那样长久。这一成就的奥秘可能在于这样的事实:虽然他们按中国方式施政,他们的异族渊源和背景却有助于他们在统治集团内保持政治上的青春活力。懂得他们的一些成功之道,可能帮助我们说明为什么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得那么缓慢c
满人于1644年征服中国的主要原因,是当他们入主中国时业已掌握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并使他们自己的政治制度与之相适应。他们所以能在政治上成熟到这种程度,是因为他们是中国边睡上的边民,在那里部族制度可以同官僚政治融合起来。
现代西方研究中国边陲史的学者,在拉铁摩尔启发之下,对中国同夷狄社会相互影响的方式作出了一种解释。在中国本土,精耕细作制是官僚政府的基础,在这个区域里,土地相对于劳动力来说是稀少的,并且政府要依靠田赋的收人来维持。在草原上,游牧制是部族式政府的基础。那里人力比起土地来是稀缺的,而部族首领的权力在于他能取得手下战士对他个人的效忠。中国民众必须通过一批官吏来加以统治,而非汉族的蛮夷则只能通过个人之间的从属关系来加以控制。满人很幸运,他们来自这两种制度相遇而又互相混合的地区。16 世纪的满洲,只是在其最南部的沈阳以南辽河两岸,采取了汉人式的精耕细作制。满洲西北部分仍是游牧区。其东北部分是满洲人的老家,一部分适合渔猎骑逐和少量农耕的森林地区。明朝认识到南满的边睡性质,所以把该地组成军区,而不仅是实行民政管理。他们在这农业区的战略要地设置了世袭的正式部队,不受该农业区民政系统的管辖,以便既保持一股防止夷狄入寇的军事缓冲力量,又保持一种遏制当地汉官任何分裂主义倾向的手段;因为他们不能忽视,南满是难以牢固掌握的,华北与它的联系可能在长城濒海的山海关隘道被人切断。
满人在其崛起称雄之时,充分利用了他们在边睡的战略地位:他们能够在那里学到汉人的方法而又不致完全受制于汉人。满族国家的创建人努尔哈赤(1559…1626 年),早先是南满农业盆地东部边境地区的一个小头目。他像蒙古人中的成吉思汗那样,先把附近的部族置于他个人的统治之下,并在17 世纪初建都于沈阳。他的继位人征服了东边的朝鲜,与西边内蒙的蒙古部族结了盟。1636 年他称所属人民为满人,宜布建立清朝。此时满人已几次侵袭华北,但尚未能战胜明朝,然而,中国本土的明政权已经日趋衰微。叛乱已遍及各地。这乱世中的一个首脑人物是汉族反叛者李自成,他的部队在西北到处攻城掠地,甚至进人四川和长江流域。这位领袖最后得到文人襄助,建立起皇朝政府的架子。1644年他攻占北京,眼看就能即位称帝。但他未能从制度上巩固他以武力赢得的地位。中国官僚以及为政府提供人材的士绅阶级没有归附地。同时,一个忠于明朝的山海关将领延请满人入关。满人应邀而来,击溃了李的叛军,并留下不走了。他们在40 年之内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他们的帝国政府在此后200年间保持稳定。他们完成了汉人反叛者所未能做到的事,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创立一些政治制度。
满人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超越部族政治的状态进一步求得发展。为此他们在全境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又另设平行的军事组织,把所有满族战士编成八支队伍(八旗军),每支队伍有不同的旗色。满族旗人领有土地,但这些土地是分散的,因此各旗军并没有变成地区性的单位。归附满族的蒙古人和汉人也被吸收进这个系统,编入他们自己的旗。努尔哈赤派其诸子为各旗军首领,但他们的权力受中央内阁的控制。这样,国家首脑与其忠诚部族头目间原先的个人关系,变成了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制度形式。
最后,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他们提倡读经书、尊祖先,用国家大典向孔子隆重致祭,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大谈其“五道”(就如同三个世纪以后日本人在“满洲国”所干的那样),赞扬儒家美德,并接受王者以其德治天下的思想。早在他们人关10 多年以前,他们就在沈阳设立了一个模仿北京的雏型民政管理政府。他们正式成立了明政府所持有的六部和其他机构,并以满、蒙、汉人居官任职。在他们人关接受天命时,他们已充分准备好怎样来解决他们的基本问题,即如何按汉人方式来实行统治,但又保持满人的本色。
若干条件帮助他们取得这一成就。首先,他们不像蒙古人,西面没有庞大的帝国要他们分心,只要一心注意最重要的中国问题就行了。他们既然来自南满边陲,并非来自蒙古草原,就毋需跳越草原与农耕地之间的文化鸿沟。早期两位皇帝印年生气勃勃的漫长统治,提供了坚强的行政领导:康熙皇帝(l662…1722 年在位)和乾隆皇帝(1736…1796年在位)都是勤奋求治的君主,他们通常每天黎明接见大臣,专心攻读经籍,巡视帝国各地,保持强有力的个人统治。
满人用以保持其皇朝活力的种种方法是很值得研究的。为保持他们这个种族集团的本色,他们封闭老家,不让汉人移人,并将北满作为狩猎地,置于汉人农业经济之外。为了阻止汉人从南满北移,他们筑了一条几百英里长的柳栅(两旁植柳的一条大沟)来标明边界,不让汉人逾越扩张。他们把满洲组织在一个满族军政府的治下。尽管荒年有汉族垦户定期流人,但总的说来他们限制了汉人的进一步移殖。在汉人所居南部盆地以北的满洲,直到19 世纪仍是人烟稀少的真空地带,成为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者垂涎的战利品。
除了这种地理基础之外,满人还想用保持纯种的办法来图久存。他们禁止汉满通婚,鼓励维持两族的习俗差异。例如满族妇女毋需缠足,满人不得经商或从事劳动。他们用黄教的宗教体系来保存满人的氏族组织。满人在各战略地点驻扎各旗卫戍部队,来维持他们对中国的军事控制。各大城市满人分别设立的军区里的驻防军,代表后备兵力。唯一准许存在的汉军是省防军,主要用于巡查释道和防止匪患,但缺乏进攻战的任何习11 练。
为了保持坚强的领导,开国之初的几代清帝,规定皇室公侯可以享傣禄财富,但不许成为拥地态唯的一方之主。他们都留在北京,不让掌握实权。他们用一切办法来防止女人和宦官擅权,因为这样的历史祸患常引起官廷政变。
在对中国的民政管理上,满人采用了一种双重任命制,即同时委派满、汉官员掌管重要职务。乔纳森? 斯彭斯曾经指出,起初他们依靠来自南满的汉族盟友,这些人通常入了旗或者是家臣仆役,是特别可靠、特别忠于满人的。其结果是由一个能干的汉人做实际工作,由一个忠诚的满人监视他。在京城里,满人多于汉人,但在各省,汉人官吏占绝大多数。为了吸收最能干最有前途的汉人给他们效劳,满人注意使考试制度继续实行,把它办理得尽可能受人重视,尽可能行之有效。为了使那些由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汉族学者能消磨他们的精力,满族皇帝成为文学工作的伟大赞助人,并主持庞大的图书考证和编纂计划。斯彭斯把康熙皇帝描写为一个“有丰富好奇心”的人。他像英国的约翰逊博士和法国百乎全书派的学者那样,主持编成一部著名的字典和一部含有5020章的大百科全书《佩文韵府》。他那伟大的后继人乾隆皇帝发起编辑《二十四史》 以及集中国文献之大成的《四库全书》。这套巨集里有3462部著作。它卷帙太多,不便印刷,只手抄了七份。光是刊印的目录就达92 章之多。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他们出善价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户访寻。该禁的图书是研究军事或边务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说的评议,而主要是那些颂扬明朝的作品。被禁的书籍共约2320 部。正如L?C?古德里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