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台湾:1949-1979国共对话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争夺台湾:1949-1979国共对话秘录-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竹市,相距仅130公里。每当风和日丽,登上福州鼓山大顶峰,极目远眺,隐约可见高耸在台湾北部基隆附近的鸡笼山;在狂风恶浪的天气中,暴风甚至可把对岸居民驾驶的独木舟吹到大陆岸边来。
  台湾原来与祖国大陆是连成一片的,经过地壳运动、海陆变迁,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才与大陆分离。
  据考古证实,台湾岛上原住民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第一批从中国大陆迁到台湾的移民距今5万年前,现代的高山族也是距今6500年前从大陆迁去的,他们源自大陆西南苗瑶民族同一的古民族“越族”,曾建立“裸国”。大陆先民和台湾岛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古籍《尚书·禹贡》篇所记载的“岛夷”即指台湾。殷商时代称台湾为“岱舆”、“员峤”;先秦时代称台湾为“瀛洲”。汉代称台湾为“东”;唐、宋、元诸代称其为“琉求”或“琉球”。自秦始皇起,历来将台湾与东北、西北、西南一起列入边疆之列。据《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即230年,吴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将士万人登临台湾降伏“裸国”。公元650年,隋朝人朱宽发现台湾这一“似有烟雾之气,不知几千里”的海岛,开始有汉人移住台湾,不久发生了隋炀帝的水师掠台的事件。
  台湾在元代以前基本是自治,朝廷不时地前往“体恤”。但从元代开始,台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元朝的赵孟在《吴礼部奉诣澎湖》诗中写道:“为国建长策,此行非偶然;止戈方为武,入海不求仙。朱黻为朗日,金符出使年;早归承盛渥,图像画凌烟。”这首诗,将奉命澎湖公干视为建功业、得帝宠的机会,从侧面说明了元中央政府对台湾是何等的重视。元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中央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等岛屿,隶属于泉州同安县。这是我国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管理台湾的开始。而台湾之称为“台湾”,那是明朝后期的事情了。 
                  
美丽岛——福尔摩萨
  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近代史学家对发生在15世纪至18世纪时的欧洲航海家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通称“地理大发现”。这些地理大发现始于1492年的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航抵美洲的“发现新大陆”的探险航海,止于1768—1778年间的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的三次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这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使人类最终清楚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模样,探险家们的航迹几乎遍布了地球上所有海水达到的地方。因为这些发现是通过航海而获得的,所以“地理大发现”又称“大航海时代”。由于新航路开辟伴随着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从殖民地的掠夺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由欧洲封建君主倡导并资助的“航海大发现”的结果,导致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但也正是“地理大发现”,导致了后来长达数百年的瓜分世界,强取豪夺的连续不断的战争。
  16世纪西方海上强国葡萄牙已开始拓民东方。1540年,也就是明嘉靖十九年,从澳门驶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断了淡水和粮食,在筋疲力尽的焦灼情况中,蓦然通过薄雾瞥见西太平洋上一个载现载沉的绿色岛屿,他们当时还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以为在西太平洋上发现了新的陆地,顿时感到惊讶不已。他们登岛之后,见岛上河水奔流,山林茂密,红波绿浪,幽谷云崖,如幻似雾。望着这番美景,冒险家们不由忘情地欢呼起来,赞美道:“福尔摩萨!福尔摩萨!”此语译为中文就是“哇,多美丽的岛呀!多美丽的岛呀!”自此,美丽岛——“福尔摩萨”一词便被载入西方史册,在国际间广为流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环绕着我们美丽宝岛的就不仅仅是纯洁的浪花,还有外国海盗们的肮脏野心。“福尔摩萨”这个葡萄牙语中单纯的词汇,也像非洲的“象牙海岸”、“奴隶海岸”一样,成了被奴役、掠夺、侵略的象征。外国的海盗们从此开始把魔爪伸向了中国的宝岛台湾。
  其实在西方殖民势力还没有觊觎台湾之前,与台湾隔着大海的日本就已妄想扩疆台湾了。
  丰臣秀吉这位以家臣而崛起的日本统治者野心勃勃,他不以统一日本内部为满足,还企图征服中国,扩张到整个亚洲。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向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他还派使者到台湾,要求当时台湾“高山国王”纳贡。招降书上说鬼话,谈天命,自吹自擂。他说自己是红太阳投胎,可以使万物生,也可以使万物死,你们不来朝贡,我就要将你们消灭干净。这封招降书虽然吹吹打打,恐吓讹诈,却没有收到效果,台湾土著“高山族”没有理睬。丰臣秀吉的这次招降不但失败,反而为中国政府知道,于是明朝政府派兵守卫澎湖,并增设卫锋游兵,严密监视日本人的行动。丰臣秀吉吃不下台湾,又被朝鲜这块肥肉梗住,在忧愤中死去,丰臣秀吉侵占台湾之梦也随之破灭。1604年,山田长正率兵侵入台湾,在今台南县采掘金矿,来往于日本与台湾高雄之间,还北上攻占基隆。中国明朝政府见此情况后增兵澎湖,给山田长正以军事压力,山田怕挨打而撤走。
  1616年曾任日本长崎代理长官的大海商村山等安,向日本幕府建议出兵侵占台湾。他认为台湾可以作为日本发展南洋贸易的主要根据地。而在乱中崛起的日本德川幕府,眼见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因入侵朝鲜而衰落,他们才有机会取而代之,不愿出兵与中国在台湾对垒,重蹈覆辙!因此,在听取大海商村山等安的建议后,不想公然出兵,但也不想错过机会,于是仅决定授权村山自行组织人员远征台湾。为掩人耳目,特意发了“商业护照”,以此向中国明朝政府证明此次行动与“倭寇”有别,是正当的合法商业活动。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村山远征”。可怜村山率领了3千人由十三艘舰船组成的舰队时运不济,在琉球海面遇到风暴,舰队漂散,仅一艘在台湾淡水港口登陆,但又遇到台湾人民的抵抗,全部被消灭。明朝政府获悉后即于次年调兵遣将加强军力,采取各项措施加强防范。德川幕府不敢与中国明朝政府为敌,再加之西洋人对日本的侵扰,不久就实行“锁国政策”,对台湾也再没有什么行动,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 
                  
台湾“红与黄”的时代(1)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向来有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以己为中心,划一圆圈,圈之中为中国,圈之外无论对方为何国何人,无论对方先进、文明与否,统称作“番”、“夷”。
  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中,17世纪海上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亦学以前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东方。中国人称他们为“红夷”,因为他们的头发都是红色的。
  当1604年荷兰人第一次占领台湾“卫星岛”澎湖时,则表明17世纪上半叶台湾“红与黄”时代的到来。红头发的荷兰人与黄皮肤的中国人围绕台湾主权归属而展开的斗争与战斗,也就是说中国人从明代开始了特殊的洗礼——与洋人打仗。
  荷兰人驶至澎湖之际,正值明末北方抗清前线吃紧,明海军从澎湖撤离,故荷兰人在提督韦麻郎率领下如入无人之境,并伐木筑舍,占据该地达4个月之久。当时韦麻郎曾遣翻译中国人林玉向当局请求互通贸易,但遭拒绝,林玉亦被捕下狱。福建巡抚下令都司沈有容击退荷兰人。
  沈有容乃当时之名将,见识广,多谋略。对于荷兰人占据澎湖并请求互市之事,他认为“荷兰人是来做生意的,算不上强盗,怎么去剿他们?即使征剿得胜,也是枉杀无辜,要是不胜,则给朝廷丢脸,不如晓之以义,让他无利可图,自然他们会退去。”于是,沈有容下令严禁沿海居民私下与荷兰人交易。接着,他又释放林玉,亲自率领约20艘战船至澎湖,至荷兰人的舰船上会见韦麻郎,告诉他:“互市通商之事,地方官员不能做主,你们都是守规矩的商人,应该理解。”韦麻郎非常感谢沈有容释放林玉,但对互市之事却不死心,私下里送三万两银子给沈有容,以贿赂互市,却遭沈有容拒绝,韦麻郎至此才觉得事情无法挽回,终于在1604年12月15日驾舟离去了,第一次中荷之役在没有真正动武的情况下结束。
  1622年,荷兰将军雷尔生率领千人,分乘8艘战船进攻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受挫,乃按计划攻占澎湖,后又亲率两艘战船驶至台湾西部沿岸找到安平港。但当时台湾西部沿岸非常荒凉,荷兰人认为不宜于建城或居住,只好撤离台湾,而改在先前已熟悉的澎湖筑城并陆续增兵。
  澎湖,在台湾岛的西部,离中国大陆最近,由于这种地理位置,荷兰人在此筑城对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严重威胁,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力主收复澎湖,摧毁荷兰人的根据地。
  南居益于1624年2月下旬开始进攻澎湖,明军总数达1万多人,拥有战船、火船200余艘,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很大,形势于荷兰人不利,雷尔生故决定在未与中国人交战之前,先行退出澎湖,并向明军总兵俞咨臬展开交涉。俞咨臬乃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答称:只要荷人退出澎湖即可。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荷兰人于1624年8月24日举白旗投降。第二次中荷澎湖之战遂以荷兰人不战而退而告终。
  两次中荷澎湖之战,中国的明朝统治者显得很老练,礼兵并用,且十分奏效,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痛打落水狗,让荷兰殖民者从澎湖驶向了台湾岛,遗留下本不该发生的后患。
  荷兰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10月在今天的台南登陆,仅仅用15匹棉布的代价就从土著居民那里骗去了一大片土地,在今天的台南市建立了他们的军事与贸易两用根据地“赤嵌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