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治知道以后在港的日子不会好过——澳洲证监帮正对他追杀。李明 治想出金蝉脱壳计,遂成出风声,东荣钢铁将售予第三者。 证监会知道李明治想溜,于1992年8用12日下令联合系的10间上市公 司停牌,东荣自在其列。这一举动,加速了李明治将东荣售予中资,并以此 购买“政治保险”。 市场上的卖壳者,一味造壳,买家省事;无意卖壳而强买,卖家必反收 购,买家要么不成功,要么须付出昂贵代价。 首钢等收购东荣,适逢其时,真是两全具美,如俗话说:“渴睡遇到枕 头。” 笔者拉出初稿,给数位友人看。有人质疑:堂堂的国有大型企业,还有 誉满香江的李嘉诚,为何要跟“声名狼藉”的李明治揽到一起? 笔者感到吃惊,随即表示理解。故在修订中,加一两句简单的说明。如 古话所说:“杀手有罪,宝剑何罪?”李明治是不是股市杀手?会不会受到 证券法例的制裁?证监会尚未拿出确凿证据,下结论为时过早。就算李明治 是股市“罪人”,东荣何罪之有?东荣的资产及上市地位即是价值所在,见 猎心喜者大有人在。 东荣有一个完备的销售网络。客户是恒基、合和、信和、瑞安等地产建 筑公司。上市前的1990年度,香港进口钢筋100万吨,东荣占1/3,是香港 最大的钢筋供应商之一。 首钢的前身是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钢铁厂,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老行尊。 首钢来港发展,若购得东荣,如虎添翼,东荣将成为首钢海外钢铁贸易的大 本营。 首钢、长实、怡东与东荣达成的协议是:收购价每股9。28元,比市价溢 出0。08元。买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占51%,长实21%,怡东3%,一共 为75%,涉及资金2。34亿港元。 首钢为东荣的第一大股东。东荣的母公司是芦钢在港设立的全资附属的 首钢控股(香港)公司。 1993牢5月,东荣改名为首长国际。这样,首钢控股拥有首长国际第一 间上市公司。
… 页面 149…
1993年4月2日,首钢控股同长实、怡东,再次从李明治的联合系购得 三泰实业。三泰是香港产销电话线、电子产品的最大制造公司之一。首钢立 足香港,迈出多无比的第一步。 三泰成为首长国际旗下的第一间上市公司,首长国际为首钢在港上市公 司的旗舰。 其后,首钢又与长实等多次联手,收购了开达投资、海成集团、宝佳集 团;并大举进军内地,收购企业、投资工程。以首钢收购东荣为起点,在短 短不到两年时间,首钢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由最初的 (收购东荣的市 值)3亿港元,急剧递增到63。6亿港元! 证券分析员称首钢长实合组的新财团是“金指头”,“指染”哪只股票, 股价必飘升。股民信赖李超人,这也是中资首钢信誉良好的回报。 来港借壳上市的中资公司,皆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型国有企业,财力雄 厚,有备而来,志在必得。 1993年4月28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斥资4亿多港元,全面收购康 力。康力是香港产销电子产品的大厂家,同时又是负债大户。康力收购时的 重估资产净值为4。08亿港元,负债净额是10。9亿港元。 中国航天是直属国务院的一级企业,具有研制太空运输高科技的能力, 港人熟悉的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长征火箭便是中国航天的业绩。中国航 天购得康力,改名为航天科技,经过一系列重整,航天科技面貌一新,股价 扶摇直上。据《资本家》杂志统计,至1993年底,航天科技市值高达3。9 亿美元。 内地的大财团纷纷来港找壳购壳,把壳市推向高潮。香港的中资机构有 1000多家之众,真正有能力购壳并消化的公司约100余家。这些大型国企, 代表中资的主流,决定了内地资本海外输出的流向,为香港股市增添了新内 容,中国概念股和红筹股在香港股市的地位日益重要。 又如光大集团,1993年 3月 25日,全面收购宁发国际的母公司 Guildford,合资拥有后改名光大国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6月间收购 Paragon,至年底,Paragon市值升到1。9亿美元。中信旗下的保利科技收购 新海康,紧接着又透过新海康收购新贻投资,保利与新海康董事长是王震之 子王军,王军是中信投资总经理、香港中信董事长,默默无闻的新海康、新 贻一时名声大噪,身价百倍。 在此前后,中国有色冶金总公司、中国冶金进口总公司、华润集团、中 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等10多家中资公司,在港购壳上市,大有斩获。 进港集资 香港股市之活跃,远非内地深圳上海股市所能比肩。1992年,香港股市 日平均交投量为28亿港元,全年资本市值为13320亿港元。利用香港股市集 资,是促进驻港中资和内地国企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2年12月,中资公司在港上市共17间,其中借 壳上市的占12间,剩下5间是分拆上市。分拆上市的公司有:中创国际所控 的中国置业,招商局所控的海虹,中建集团所控的中国海外发展,中旅集团 所控的中旅国际,广州市政府所控的越秀投资。 1992年中,国务院批准9家大型国有企业作为首批来港上市的企业。它
… 页面 150…
们分别是:北京人民机械厂、上海石化总厂、东方电机厂、天津渤海化工集 团、青岛啤酒厂、昆明机床厂、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和 广州造船厂。 国务院给这9家国有企业“松绑”,得助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内地 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结果。这标志着内地国有企业及中资公司进军香港股市, 进入全方位阶段。 “放”的障碍跨越了,下面就是“收”的问题。根据香港证券条例,在 香港地区以外注册成立的公司,欲申请其股票在香港上市时,必须符合香港 公司的证券上市的一般规则。同时,申请上市股票的公开发售市值不得少于 2000万港元,并须按上市委员会所厘定的一个百分比在香港出售其已发行的 股份。 由于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公司不同,香港联交所在1993年7月21日前, 只批了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广船国际三家。 青岛啤酒公司创建于 1903年,创始人之一是世界啤酒王国德国的酿酒 商。目前是亚洲销量第二大啤酒(第一为麒麟牌),商标估价为8亿人民币, 产权为青岛市国企管理局。香港有传媒道,与其说青岛啤酒的会计制度比其 他国企八强健全 (指按香港上市公司标准),不如说是青岛啤酒的名气更胜 一筹。 6月28日,青岛啤酒捷足先登,率先获得联交所审批,成为国企“九龙 之龙头”。青岛啤酒己在上海上市,在香港分拆上市的是该集团的1—4厂, 四家厂均在青岛市区,水源是崂山天然泉水,故称正宗青啤。 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A股在内地发行),于7 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买卖。共发行了3。176亿港元,用于偿债和扩建厂 房。 据中文版《福布斯》1994年5月号资料,1993年底,青岛啤酒市值11。41 亿美元。 上海石化、广船国际先后于1993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币值分别为24 亿美元与2,66亿美元。稍后,昆明机床等国有企业在港取得上市地位。 上海石化、青岛啤酒、马鞍山钢铁、广船国际、昆明机床等,被《资本 家》杂志列入东亚(日本除外、含东南亚地区)1000家大型上市公司榜。 渐入正轨 中资在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资发展迅速所取得的业绩是有目共 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运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一些人,对中资驻港的目的不明确,认为是要取代英资,驱逐英资势 力,甚至有人寄希望于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其庇护下获得某种行业的 垄断地位。这完全是误解。中国政府希望并欢迎英资留在香港,继续发挥作 用。香港现有的经济体制,已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它促成香港取得世界瞩 目的经济奇迹。其不完善之处,须不断修正补充,但不会有大的变动。 很显然,中资在人们心理上,会形成某种政治优势。就算是有,它的作 用又有多大呢?本书曾谈及曹光彪创立港龙航空,夸大港龙的中资背景,欲 在九七取代英资国泰航空。北京方面并不偏袒曹光彪,驻港中资权威人土荣
… 页面 151…
智健亦未配合曹光彪,更厉害的是经济法则这只无情的手把曹氏拖入困境— —连连亏损,赤字急增,政治优势化为乌有,港龙易手国泰。 驻港中资,有些人不是凭真本事进来的,靠的是家庭背景;有些是观念 始终转不过来,把内地都要摈弃的旧模式搬来香港;有些人来港动机不纯, 为的是看世界,得高补贴,并牟取私利。 某省一家驻港公司,其负责人连证券、外汇市场的ABC都弄不懂,就把 带来的开拓业务的巨款拿去炒股炒汇,结果全军尽墨。 某家中资机构财务管理混乱,为工作人员贪污开了方便之门,工作人员 去澳门豪赌,去泰国逍遥,待闹出问题,这边才发觉财务漏洞。 某家由高干子弟组成的公司,拉港澳商界名人入股,并在港将公司上市, 市值高达10多个亿。据他称,背景通天,在北京没他办不成的事。香港某家 杂志说:他创造了一个神话,人们看到了陈松青的影子。又据悉,有的人本 不是高干子弟,拉虎皮做大旗,自称是“太子党”。 《香港概论》在有关章节指出: “80年代以来,中资在港发展很快,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诸如:中资机构数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