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逐鹿 作者:金龙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惊雷逐鹿 作者:金龙鱼-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有敢随便欺凌他们的部族了,着实让久受欺凌的人们扬眉吐气。
  多吉才仁又在与幕府的不断合作中大开了眼界,再也不将自己的视线只局限于青海一隅,外面的天地大得很咧,是雄鹰就该展翅高飞。
  多吉才仁可能是安多诸番中最死心塌地效忠幕府的酋领之一了,他甚至将自己不到十岁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还有几个兄弟叔伯的子女统统都送到幕府设立的少年营中习文练武,以军法约束。
  昨儿一晚,多吉才仁率领自己领部的属民六千骑兵,连续袭破三处意欲反叛不臣的领部营地,收获不小。
  按照与幕府事先商定的,击破一个领部,男女人丁全归幕府,马匹幕府占七,牛羊驼等牲畜幕府占三,金银财物粮食幕府占二,其余则谁破谁得,更何况这些背叛幕府的领部属民将来都要迁移安置,他们空出来的草原牧场要由幕府重新给予分配,谁在清洗行动中功绩大,谁就分得多分得好,如此好处,这些投靠效忠幕府的农牧领部从上到下哪里还有不奋勇争先的人?
  对利益的渴望刺激了他们血腥的yu望,冲锋陷阵往往锐不可当。
  事不可为,已经有一些领部酋领,杀了卫藏部族军的将领来请降的。但这些效忠幕府的领部哪里肯接受投降?他们怕接受请降的话,那些牛羊马之类的财物他们就没有份和幕府分割了,所以根本就不接受投降,不降要杀,降更要杀,幕府方面的人似乎也无意阻止杀戮,血腥的清洗持续上演。
  对翻覆无常的吐蕃酋领,幕府已经没有耐心陪他们玩了,索性借此机会把这些个酋领一次过全部清理掉。
  天色大亮,看看休整得差不多了,多吉才仁率领部属迅速向着下一处目标扑去。

  战火燃烧,青海草原笼罩着一片肃杀之中。
  尸横遍野,丹巴酋领急急若丧家之犬,拼命鞭打坐骑,只有随身数十随从跟随他逃亡。
  身后追兵就如同吊靴鬼一般,一直在后紧紧追赶。
  丹巴酋领原先统属的部族比较大,在青海安多草原上是实力相当强的一个部族,但是在白灾中因为反对雷氏幕府编组农牧领部,不但是他的一个亲弟弟被雷氏幕府斩首示众,而且原先的部族也被幕府拆分了一部分,分散安置到好几个领部,使他这个领部的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与雷氏幕府在利益上的冲突非常之大,何况又有杀弟之仇,是铁心要与幕府决裂的吐蕃领部,反对与幕府决裂的声音在丹巴酋领这个领部也是最微弱的。
  丹巴酋领甚至把几个寺院中反对幕府的喇嘛上人请到领部,准备着与那些“投靠汉人”的吐蕃叛徒决一死战。
  他不象那些疏于防备的酋领,在很多事情上,他都准备得相当充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幕府反应激烈,毫不客气的使用武力,而且还不是直接出动幕府的军团,而是利用那些效忠幕府的领部,使得原定借机挑动汉人和吐蕃人矛盾的愿望落空,那些“甘于被幕府利用的领部”合兵一处,居然集结了三万骑兵,与丹巴的四万兵力相差不远。而且对来自卫藏的部族军两万人和喇嘛寺院的僧兵八千人,丹巴酋领还无权直接调遣,那就使他们这一方更加处于劣势了。
  更加可怕的是,幕府的杀手神出鬼没,两边还没有开始决战,反幕府联军的几个重要将领已经被刺杀身亡,而且又不断有下面的小头目和夜晚巡哨的士兵被杀,搞得人心惶惶,未战先怯。
  双方一场骑兵会战,丹巴酋领的四万反幕府联军在虎狼一般的幕府领部联军反复冲杀下,鏖战一日,以致死伤盈野,就在双方陷入胶着僵局之时,象多吉才仁这样相对实力较弱,主要负责扫清外围的侧翼偏师也投入战场,生力军的加入立刻导致了反幕府联军的崩溃。
  会战变成了追击战,曾经不可一世的丹巴酋领也就只能亡命奔逃了。

  后面追兵追赶的蹄声渐渐听不到了,在这种高原上策马狂飙,不要说人受不了,就是马也受不了,丹巴酋领和随从们象拉着风箱一般喘着粗气,滚下马来。
  丹巴酋领喘息稍定,心神回窍,这才猛然发现眼前有一张绝对陌生,也绝对平庸无奇的脸,亘古玄冰一般的凌厉的目光就落在他身上,好象是在看一个死人。
  这是丹巴酋领看到的最后一张面孔,终生难忘,唯一的记忆是——他一身黑衣。
  因为丹巴酋领在看到这张面孔的同时,也听到了自己周身骨骼粉碎的可怕声音,眼前一黑,堕落到永恒沉眠的深渊之中。
  一缕黑色烟雾倏然飘荡,烟雾停处,满地都是无头的尸体,黑衣人早已经消失无踪。
  寒风呼啸的荒原上,满地鲜血流离的无头尸体,很快就将成为兀鹫和野狗之类的食尸禽兽们丰盛的美食大餐,真是太便宜它们了。
  这年头吃肉真的很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5。11发布


第四章 先发欲制人
  儒学论争方兴未艾,青海战事如火如荼,都吸引了河陇众多士绅豪族、商贩走卒各色人等的关注。
  以前,儒学士绅大抵和千百年来的儒士一般,多以孔子圣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商贩走卒山野草民,无非是以德高望众的士绅们之是非为是非。
  平民百姓在平时何尝听得到高高在上的士绅们如何看待天地万物、世间百态,如何着手治国平天下的种种宏论,又何尝听得到官府的官吏们在治民理政时的种种利害权衡?
  但是,现在甚至连号称“赤手搏龙蛇,不受名教羁络”的儒学异端‘泰州之学’,也能公然参与儒学论争,听着那些宣称“百姓日用即为道”的泰州学派儒生,猛烈抨击道学家们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展转反复,不过是欺世获利,痛骂道学家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真是让小民百姓心情大快。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天下是非,自在人心!耕稼陶渔之人,市井小夫,作生意者,千圣万贤,自有是非公道!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都是近来泰州学派儒生的名言,阐发了前人未发之论,一时传诵河陇,极具震撼力。
  这些公之于众,摆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口耳品评传播的各派儒学之论,虽则有士绅屡加指斥都督大人放任不管的举动大大有辱斯文,但在平民百姓的感觉中,都督大人还就是要比那些“德高望重”的士绅们要可爱得多,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平民百姓与都督大人间的距离。
  每日为生计奔忙的小民百姓,本来对军国大事的态度,一般都是冷漠和随波逐流。
  千百年来,中土帝国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被要求对军国大事,对天下负起责任来的多是“士”的阶级,其他农工商等最好是莫谈国事,帝国朝廷官府的威权基本上是与“士”连手以“牧”万民,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
  但是幕府鉴于河陇诸族各争雄长,错综复杂的情势,显然必须要找出一种新的第三方力量来遏制和平衡士绅豪族,寻求到一种能有效整合河陇诸族达到长治久安的模式,而不是只能依靠威权来统治。
  在幕府行政的时候,河陇诸族和豪强士绅的力量同样也在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幕府的施政,幕府当然可以用军队和密探实施铁腕统治、恐怖统治,完全压制所有人的声音。然而西北民风强悍、诸族杂居的现实,注定毫无弹性的铁腕统治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把幕府所有的力量都完全束缚在河陇,再不可能有什么机会向周边伸展自己的势力。两者相权,孰优孰劣,雷瑾和幕府的一干谋士幕僚很清楚,不可能愿意自缚手脚。
  而且仅仅依靠威权,很难避免人亡政息的结局,就算雷瑾无灾无病,足够的长寿,能活二百年,但二百年之后呢?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幕府当然还只能依靠威权专政,但注重尽可能的行政开明,注意平衡和兼顾各方,如此而已。
  但为政者当兼顾长远,而不是仅顾眼前,威权和怀柔,都是安定秩序的两面。
  所以幕府的态度是在让士绅豪族全面参与幕府施政和地方州县治理的同时,也尽可能的鼓动普通的小民百姓慢慢地关注军国政事,以民众的舆情来牵制一部分豪强士绅的力量。
  隶属幕府通政司的说书弹唱艺人,以及内务安全署和秘谍部的谍探,通过说书、弹唱以及精心构思的流言等等,就是从明暗两途来影响操纵民众舆情的手段之一,最终力图达到让各色人等明白,都督大人才是河陇最强有力的保护者,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失去都督大人的保护,都有可能化为乌有,保卫河陇,就是保卫他们自己。
  这其实对雷瑾和幕府来说,不啻于玩火,弄不好也是会惹火烧身的。但雷瑾和幕府自信满满,就算是玩火也非要试上一把,所以在河陇,虽然实行军管,但对各种聚众结社以及各种观点歧异的学说管制并不严格,可以说相当包容和涵纳,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形也就不奇怪了。
  小民百姓在利益驱使之下,在幕府有意无意的鼓动下,虽然公然议论时弊的还不多,但关心时政的热情已经被鼓动了起来,幕府辖下的吐蕃领部在青海草原互相攻伐,打得不亦乐乎,幕府又没有蓄意封锁消息,哪里还能有不知道的?先是士绅豪族,然后连茶楼的茶博士也知道了,还煞有介事的把吐蕃领部之间的征战厮杀说得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至于真实性到底如何,只有自己去想啦。
  完全被儒学论战和青海吐蕃领部“内讧”吸引了所有注意力的河陇民众,没有特别的注意部队军伍的调动,也没有注意粮食辎重的调运。
  在青海出现“领部内讧”之时调动军队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