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越战的血- 第8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么一来运输能力的确是加强了,但在组织运输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军炮兵阵地不确定,而且这些炮兵阵地位置还属机密,路上做的记号和路标也都是用暗号,普通百姓看不懂。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火炮有不同口径的,于是需要的炮弹也要不同型号的,比如榴弹炮还有122mm与152mm的,百姓对这些根本就没有慨念。
  于是运错炮弹、走错路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层次不穷。
  对此,就连后勤部队都没有办法。
  原因是这些百姓和用来运输的车辆全都是自发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哪辆车会突然就往榴弹炮阵地运了满满一车的火箭炮炮弹,所以就是想组织也没法组织。
  不过好在百姓们也不笨,运错一次、两次后,就不可能会再运错第三次了。甚至还有些百姓在吃过一次运错炮弹的亏后,就自发的承担起了组织任务,也就是为其后来人指引道路,于是这种运输渐渐的也就走上了正轨。
  更让我们这些兵感动的是后勤部队原本只是要求这些民间车辆将炮弹运送到二线后的一个集结点,然后再由后勤部队转送到各个炮兵阵地。
  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一是可以避免运错炮弹的问题,炮弹在集结点时会经过仔细的分类然后再运往前线。
  二是可以减少百姓的危险要知道这可是运炮弹上前线,谁也不知道越鬼子的炮弹会在什么时候打过来。
  但是百姓在得知这些原因后,不约而同的认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效率炮弹要在集结点卸下来,然后再装到军车上去,这一装一卸不知道会浪费多少时间,完全就是脱裤子放屁。
  所以,百姓完全不听后勤部队的指挥,拉着炮弹开着车就走,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接下来的混乱场面。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奇迹却出现了。
  虽然整个场面乱得一塌糊涂,但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超过5分钟的交通堵塞,也没有出现过一起车祸。
  更有甚者,司机们不管来回跑了多少趟,在前线呆了多久,也从来没有人吃过一口军粮,也只有极少数车辆在猛然发觉汽油不够没法回头的情况下才加了少许军用汽油。在基本没有军人跟车、也极少有军人带队的情况下,运送的数万发炮弹竟然一发未少。
  在听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这是因为运气还是什么了。
  但是我想,这么多车辆运送了那么多的炮弹,而且历时长达十二小时一直到深夜还是能做到这样,那就不是“运气”能说得通的了。
  如果真要解释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那种全民一心高度自觉性的结果。
  当然,这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我脑袋里考虑的就是:越军炮兵已经上来了,而我们炮弹还没补充够这仗要怎么打?!
  想了想,我就给黄建福打了个电话。
  “五连长!”我说:“越鬼子很有可能会把炮兵和新上来的摩托化团都用在142高地,不要跟鬼子硬拼,明白吗?”
  “明白!”黄建福想也没想就回答道:“请营长放心,我不会给合成营丢脸的!”
  一个标准的中**人式回答,所以我根本就无法判断黄建福这是到底真明白了还是假明白。
  我还想再交待些什么,但想了想,最后还是鼓励了几句就挂上了电话。
  毕竟我擅长指挥的是步兵,对坦克战术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虽然我因为合成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也了解了一些,但却因为在中越边境一带能用上坦克的机会很少,所以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这时的我可以说是一个外行,外行指挥黄建福这个内行,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去打,否则反倒有可能坏事。
  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黄建福在听说越鬼子调上来一批装甲车及t72上来后,针对这个情况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后来在问道黄建福为什么会在敌我兵力相差如此之大时还能这么沉着应对时,黄建福是这样回答的:“79年的那一仗,我们坦克营在敌人的偷袭之下死伤惨重,就连我这个刚加入坦克部队的坦克兵都做了坦克营营长。那时我还以为那是越鬼子胜之不武,跟我们玩阴的。但是,在合成营学习了这么久后,我明白了战争就是这样,我们当初之所以会遭受这么惨重的伤亡,不能怪敌人,只能怪我们自己,怪我们自己学艺不精。
  现在,我们再也不是79年的坦克兵了!”
  听到黄建福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当初那个在我面前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家伙不知道什么时候都长大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7。12战役(十)

  就像我预料的那样,越军炮兵布署好之后很快就朝着我军一阵猛烈的炮轰这时候正是我军没有炮弹的时候,正所谓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现在不嚣张一下只怕都没机会了。
  越军炮火首先打击的就是我军原炮兵阵地。
  当然,这里指的是“原炮兵阵地”。我军炮兵早就在我的命令下转移了,越军炮火覆盖的地方只有一堆堆炮弹壳和空的弹药箱。
  接着越军炮兵就分成了两个部份,由于我们有炮瞄雷达,所以可以很清楚的从数据中分析出越军用在142高地附过的火炮有一个炮团之多。其余的部份,自然就是用于增援一线越军步兵的进攻并扩大战果了。
  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样,142高地虽然不大,而且也无险可守,甚至还是一个突出部突入越军防线几百米,极其容易遭到越军的三面围攻。
  但也正因为这样,142高地才会成为越军防线的一根刺
  原本这根刺还不算什么,卡在喉咙里也就是有点不舒服而已,越军完全可以在占领其表面阵地之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142高地有了坦克部队的配合之后,这根刺就变成一根毒刺。
  越军清楚的知道,因为这根毒刺,越军增援到松毛岭一线的兵力和补充都要“小心翼翼”的进行,一个不小心就会遭到中**队坦克部队的突袭。
  于是,彻底的解决142高地的威胁刻不容缓,越军现在缺的就是时间。
  半小时后,142高争夺战就打响了。
  首先越军照例还是对142高地一阵炮轰,虽然他们知道142高地的关键在于坑道和随时都有可能扑上来的中国坦克,但他们还是用炮弹再次将这个只有几百平米的高地洗了一遍反正这个高地面积也不大,而且他们的炮弹也打不完。
  这一点说起来很讽刺:我军是有炮无弹,而越军却因为火炮大多被我军摧毁炮弹没打完所以是有弹无炮。
  所以,这也就可以理解越鬼子炮兵为什么一上来就拼死命的打炮了。
  接着越军上来的就是由坦克、装甲车和步兵组成的部队
  这样的阵容其目的很明显,就是针对我军坦克连的。
  应该说越军这阵容的确对我军坦克部队构成很大的威胁:
  虽然越军坦克并不多,全部只有六辆,我想这是越军出于运输方面的考虑,太多的坦克再在路况并不是很好的公路上行驶,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这是越军指挥官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就是说,从数量对比上看是六辆对我军二十辆坦克。
  但问题是越军这些坦克全是t72,而我军使用的则是59中黄建福等人是紧急从北京调来的,合成营的坦克来不及通过火车运上来,所以只能使用前线的59中。
  性能方面的差距就不说了,越军这支由苏联组建的摩托化部队其实更应该称之为装甲部队,据说这是越军用于迷惑我军情报的一种手段。
  他们这支摩托化部队是苏联装备并训练的,所以有很强的反装甲能力。比如每辆t72都会配上两辆装甲车与其协同这装甲车的作用很明显,就是利用其机动能力打击我军坦克的跟随步兵。
  也就是说,我军坦克这下要是硬碰硬的上前迎战的话,那结果很有可能会是这样:
  先是跟随步兵被越军炮火及装甲车打散我军59中不能一边机动一边开炮,也就是必须停下才能射击。
  所以这时就会出现一种十分尴尬的现像,面对越军快速机动的装甲车,59中这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要是打吧,很难命中装甲车这种快速机动的玩意,最重要的还是停下瞄准时就会成为越军t72的活靶子。
  不打吧,那就得任由装甲车屠杀坦克后的跟随步兵。
  接着,越军坦克就可以在步兵及炮兵的配合下,轻轻松松的将我军坦克部队一块块吃掉。
  这是越鬼子打的如意算盘。
  当然,现实的战斗并不是像这样发展的。
  黄建福其实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越军会采用这种协同战术来打这场坦克攻防战。
  在这方面我军显然实力较弱的一方我军坦克一没有炮兵掩护,二没有装甲车配合,三坦克性能也不及t72。
  这要是由我指挥的话,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打这一仗。
  但黄建福这个在合成营训练了几年的坦克连连长却想到了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利用5号、6号高地与越鬼子周旋。


 第二百一十二章 7。12战役(十一)

  142高地附近的地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放眼看上去较为开阔平坦,但真要是细看的话就是这一块高那一块低的,就像海面上的波浪一样。
  实际上不仅仅是142高地附近是这样,一线绝大多数地方都差不多被炮弹覆盖数十上百遍了嘛,自然到处都是弹坑忽高忽低的,只不过142高地附近本来的地形也差不多是这样而已所以特别明显而已。
  另一方面,就是5号、6号高地之间的那道狭谷还是“s”形的。
  黄建福就是根据这两点制定了一个“坦克打游击”的战术。
  黄建福是这样的分析的:
  首先,因为142高地及5号、6号高地附近的地势高低起伏,这不利于坦克在行进中射击,同时目标的运动轨迹也很难被掌握。这个特点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