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臂录》成书于清康熙十七年,但现未见到康熙年间的刊本。嘉庆以后被《借月山房汇抄》,《指海》、《泽古斋重抄》、《式古居汇抄》、《瓶花书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丛书收录,并有抄本传世;流传较广。


  第十一章军事地理类

  第一节概述

  军事地理,是指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础,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内容包括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记述这些内容的兵书就是军事地理类兵书。
  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为了探讨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夺取战争的胜利,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军事地理的研究。《孙子兵法》中有《地形篇》、《九地篇》,《管子》中有《地图》篇,都是现存较早的重要军事地理文献。
  《武经总要》前集以五卷的篇幅记述了宋代边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险要、道路关隘、军事要地等军事地理资料。明清时期屡有边患,一些旨在记述边、海疆军事地理的兵书应运而生,如明许论的《九边图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等。明末施永图参照《筹海图编》等兵书的军事地理资料,撰成《武备地利》。明末清初顾祖禹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阐述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撰成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成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地理的代表作。
  军事地理包括普通军事地理、区域军事地理和专题军事地理,所以军事地理类兵书也包括边防、海防、江防等类兵书。
  军事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古代,这一分支学科尚未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所以,古代书目多将军事地理类兵书归入史部地理类,或归入地理之边防、海防、江防类。

  第二节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是为抗倭而著的关于海防的专著。本书作者本来是郑若曾,但自从胡宗宪之孙胡灯和裔孙胡维极窜改为〃胡宗宪辑议〃之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千顷堂书目》便都将此书作者著录为胡宗宪,从而引起了本书的作者之争。康熙年间郑若曾的五世孙郑起泓曾对这种窜改进行了辩证,并在重刻本上恢复了郑若曾著。后世海内外学者对此也都有考证。说是郑若曾著的根据,一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本、隆庆六年(1572年)本均题为〃昆山郑若曾辑〃,第一次在卷端出现胡宗宪名字的是所谓胡灯重校本,此本乃据嘉靖刻板剜改后重印本,将原〃昆山郑若曾辑〃改为〃明少保新安胡宗宪辑议,孙举人胡灯重校,昆山郑若曾编次〃,至天启年间胡维极重刻此书时,完全删掉了郑若曾的名字,其演变之迹甚明。二是本书郑若曾自序、胡宗宪序(以上两序被胡氏后裔撤掉)、茅坤序、卢镗跋都明确记载为郑若曾辑著,如胡宗宪在序中说:〃余既刊其(注:指郑若曾)《万里海防》行世,复取其是编(注:指《筹海图编》)厘订以付诸梓,以裨传之奕祀。〃三是书中称谓,凡引胡宗宪言论,均称〃总督侍郎胡公宗宪〃、〃总督胡公宗宪〃或〃胡公〃,显然是他人对胡宗宪的尊称,而非胡自称,凡是作者按语,嘉靖本或康熙本称〃曾按〃或〃若曾按〃。而胡氏后代剜改本和重刻本虽将原作者按语改为〃予按〃,但未将〃总督胡公宗宪〃改掉,露出了篡改的马脚。四是本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有关中日交流、日本历史、风土人情、倭患等内容源自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和《日本图纂》。这些都充分说明本书的真正作者是郑若曾,而非胡宗宪。
  当然,本书也不是与胡宗宪没有一点关系。胡宗宪当时总督江浙等地抗倭军务,听说郑若曾好言兵事,对海防和倭患有研究,便招聘入幕府,编辑《筹海图编》,书成又出资刊印。公正地说,他确为本书的编辑和刊行创造了条件,但不能把他说成是本书的著者。
  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嘉靖初贡生。曾以王守仁为师,有经世志向,倭患起,为抗击倭寇,潜心研究沿海防御,绘制沿海图,后随胡宗宪御倭。
  勤于著述,除有《筹海图编》外,还有《郑开阳杂著》、《江南经略》等。
《筹海图编》十三卷,沿海地图114幅,战船图18幅,兵器图41幅,共计173幅。其卷目如下:
  卷一:舆地全图、广东沿海山沙图、福建沿海山沙图、浙江沿海山沙图、直隶沿海山沙图、山东沿海山沙图、辽阳沿海山沙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
  卷二:王官使倭事略、倭国事略。
  卷三:广东沿海总图、广州府图、雷州府图、高州府图、广州府图、惠州府图、潮州府图、广东兵防官考、广东倭变记、广东事宜。
  卷四:福建沿海总图、章州府图、泉州府图、兴化府图、福州府图、福宁州图、福建兵防官考、福建倭变记、福建事宜。
  卷五:浙江沿海总图、温州府图、台州府图、宁波府图、绍兴府图、杭州府图、嘉兴府图、浙江兵防官考(兵制附)、浙江倭变记、浙江事宜。
  卷六:直隶沿海总图、松江府图、苏州府图、常州府图、镇江府图、扬州府图、淮安府图、直隶兵防官考、直隶倭变记、直隶事宜。
  卷七:山东沿海总图、登州府图、莱州府图、山东兵防官考、山东倭变记、山东事宜、辽阳图、辽阳兵防官考、辽阳事宜。
  卷八: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总编年表、寇踪分合始末图谱。
  卷九:大捷考。
  卷十:遇难殉节考。
  卷十一:经略一:叙寇原、除内逆、定庙谟、择将材(御将附)、选士卒、恤军属、精教练、足兵饷、清屯种、汰冗食、慎募调(客兵附)、集众谋、收图籍、定武略、鼓军气、公赏罚、禁妄杀、处首级、恤伤残。
  卷十二:经略二:御海洋、固海洋、勤会哨、谨了探、重邻援、散贼党、慎招抚、择守令、拯民穷、严城守、筑城堡、广团结、行保甲、通贡道、开互市。
  卷十三:经略三:兵船:广东船图说、尖尾船图说、大头船图说、大福船图说、草撇船图说、海沧船图说、开浪船图说、高把梢船图说、艟船图说、苍山船图说、八浆船图说、腐船图说、渔船图说、网梭船图说、两头船图说、蜈蚣船图说、沙船图说、船碇图说、兵船总说、兵船梢手论;兵器:粤兵盔甲图说、燕尾牌图说、挨牌图说、藤牌图说、铜发贡图说、佛狼机图说、鸟铳图说、铳图说、子母炮图说、一窝蜂图说、天堕炮图说、地雷图说、大蜂窠图说、火妖图说、火药桶图说、火砖图说、喷筒图说、火器图说、炮图说、两广药箭图说、边箭图说、驽箭图说、伏驽图说、马箭图说、火箭图说、神机箭图说、标枪图说、长枪图说、梨花枪图说、狼筅图说、棍图说、天蓬铲图说、偃月刀图说、剑图说、衔枚图说、兵总器。
  从以上卷目可以看出,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勘称防海抗倭大全。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沿海形势。通过74幅地图,详细记述了沿海海岸、海域的地形地貌、要塞关隘,以及州县、巡司、卫所、驿站、烽堠等设置情况。首载《舆地全图》,末载《日本岛夷入寇之图》,记述了倭寇入侵的三条路线及各个登路地点。三条路线是:倭寇至闽广总路、倭寇至直浙山东总路、倭寇至朝鲜辽东总路。
  二、中日交流史和日本国情。详细考述了自魏正始元年中国遣使日本和日本入贡的情况,日本的历史、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文化风俗、战船兵器、作战特点,以及风候对入寇中国的影响等。
  三、沿海各省防务。编制了沿海省、州、府图,考述了沿海驻防情况,包括军官编制,卫所兵额,战船配置,水寨、烽堠、了望哨设置,海岸、海港、海中设备,倭寇历年搔扰情况,以及御倭措施等。
  四、倭患编年史。按照时间顺序,以表的形式详载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情况,包括入寇时间、地点、头目和明军抗击入寇的将帅及战绩。
  五、抗倭战役。记述了永乐以来十四次抗倭大捷,如望海埚之捷、平望之捷等,并附有平倭录,叙述平倭事迹,意在鼓舞士气。
  六、抗倭死难英名录。详细记述了为抗倭而死的将士,以及不甘倭寇蹂躏而自尽的烈女贞妇,意在激发仇恨。
  七、御倭之策。分类辑录了朝臣将帅御倭的言论,共分33类。不管意见是否一致,凡是有关御倭方面的,都在辑录之列,以备决策参考。
  八、舰船兵器。以图说的形式详载了当时各种舰船和水战武器装备,既有传统的冷兵器,又有先进的火器。
  《筹海图编》是专为抗倭而作,在著者的按语和辑录的御倭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军事思想。在沿海防御方面,提出了御海洋、固海洋、严城守的海防战略,主张陆海相互策应,水陆夹击;各部相互配合,〃协谋会捕〃;军民协力,相互支援;城防内外相联,攻守结合,建立海洋、岛屿、沿岸、城镇多层次防御体系,〃御寇远洋〃,〃击贼近洋〃,歼敌于将登而未登岸之时。在治军方面,提出了〃有良将无弱兵〃,将帅要在〃行伍惯历战阵者〃中选拔,在民间豪杰中选拔,在练兵中选拔;主张寓兵于农,练乡兵与练正规军相结合。它十分强调御倭中的粮饷补给,在谈到辽阳一带防御时,指出:〃此其患不在兵之不强,而在食之不足;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卷七)并建议恢复〃国初军屯商中之制〃,以解决粮饷不继。
  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重视地理和气象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