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部地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如以山西、江西为代表;中部六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如以湖北、湖南为代表;中部六省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著名的天下“粮仓”,如以河南、安徽为代表;中部地区还具有交通便捷、市场广阔、辐射面广等优势。

    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中国的“脊梁”。只有“腰板”直了,“脊梁”硬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协调发展。然而同东北地区一样,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中部在共和国经济版图上渐次滑落,中国的“腰”和“脊梁”渐渐“变软”。

    改革开放前,中部地区的区位具有相对优势。由于周边地区处于战备状态,而中部则相对稳定,加之本身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所以当时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呈现出中部厚实、周围单薄的特点。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已变成中间单薄、周边厚实。因为周边地区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中部相对远离国际市场,所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再具有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中部地区的优势越来越弱。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众多,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调查分析: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比沿海发达地区低12%,比西部地区低2。2%;第一产业的比重则是沿海发达地区的近4倍,与西部相差无几。

    中部GDP虽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差距却不断扩大。中部六省的GDP总规模与环渤海五省市的差距由1996年的2154。1亿元扩大到2002年的5892亿元;长三角苏、浙、沪三省市总GDP规模从1998年开始反超中部,到2002高出中部2332亿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2年分别上升0。83、1。1、0。43个百分点,而中部则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排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位居其次,中部地区速度最低。2001年至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占全国的份额仅为22。5%,2003年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3%;2004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和73%。

    在21世纪初,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三农”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三农”的主体部分,在中部六省3。61亿人口中,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中部地区“三农”问题尤为集中、突出。只要中部“三农”问题解决了,全国的“三农”问题和工农协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中部地区除了“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之外,产业结构转换也越来越困难,资源被拉空现象越来越突出,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越来越“小”,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弱”,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低”。有学者分析认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是: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不如东部,国家资源按计划分配则落后于西部。

    处在“包夹”之下的中部正在“塌陷”!中部的这种发展态势让经济学家张培刚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71年冬,张培刚在下放地湖北咸宁向阳湖畔和一位教师放牛时,一头大水牯牛不慎陷入泥沼,他们两人先后试着抓住牛鼻子和头部,拖牛尾巴,使劲往上拉,结果牛身不但没拉上来,反而有逐渐下沉之势。这时,湖田里走来十几位农民,搬来几根粗木杠,垫起牛肚子,再配合抓住牛鼻子和牛尾巴,终于将水牛拉出泥潭。

第一部分 第71节:制衡(13)

    这个故事让张培刚引出了一个理论:中国经济要持续协调发展,不能只牵住东部这个“牛鼻子”,也不能只拉着西部这个“牛尾巴”,只有相应地撬起中部这个“牛肚子”,全国经济才能一同起飞。

    2004年3月,在“振兴东北”战略提出不到一周年之际,一股春风,绽开了中部人的笑脸;一阵春雷,激荡着中部人的心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铿锵有力的声音,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传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是振奋人心的声音,多少次机遇擦身而过,沉重的失落感常常萦绕在中部人的心头。而“中部崛起”这句简短的话语,如早春惊雷,旱地甘霖,在中部人心里激起千层浪。荆楚风起云涌,潇湘战鼓频催,赣鄱红旗猎猎,中原厉兵秣马,三晋龙腾虎跃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2006年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经过比较、鉴别和总结,中部人以理性的眼光打量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开始甄别自己新的选择。经济起飞要有“引擎”,20世纪末,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和大洛杉矶区三大城市群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7%;日本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对日本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它们不仅是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2003年,这三个城市群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36%、9。7%和8。8%,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5。2倍和1。8倍。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8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沙)株(州)潭(湘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个中部的城市群,正式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四幅未来5年甚至是更长的15年的中部发展“路线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中部地区发展中担纲脊梁角色的四大城市群,都是所在省份的“经济心脏”。从逐鹿中原到决胜长江,四大城市群涵盖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精华部分,它们也是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动机和牵动区域经济的火车头,它们的脉动牵动全局。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各省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增强城市聚散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沿着这条思路,中部经济正在建立起一座座山峰,中部崛起有了一个个支点。

    2007年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3周年,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在“中部崛起”战略的促进下,中部六省步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中部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总量达到了42961。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20。5%,这是进入21世纪后,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第一次“止跌回升”,在全国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得以扭转,折射出中部崛起战略正在取得成效。

    在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的同时,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有显著提升。能源、原材料、食品加工、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巩固,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异军突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得到加强。

第一部分 第72节:制衡(14)

    2007年4月,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简称“中部办”)正式挂牌,中部崛起进入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

    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是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的又一关键之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让“不东不西”的中部六省走上前台,肩负起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重任。这一增长极被称之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三省之后的中国第五个经济增长极。有了这一增长极,中部地区不仅不会“塌陷”,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不可替代的经济增长区。

    谋篇布局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翻开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各个区域都有了自己的一盘棋。而从中国的整体格局来看,各个区域的棋局却是整个中国这盘大棋局上的分略。在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谋篇布局工作已渐次落幕,正凸显出一幅东西互动、南北呼应、中部隆起、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从1999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和2004年分别提出并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在21世纪前十年间,完成了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工作。

    按照已形成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涉及东部沿海地区10个省份;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西部的12个省份;东北振兴战略涉及东北3个省份;中部崛起战略涉及中部的6个省份。中国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