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在他家门前勒住了马,后头跟着的轿子也停下,张九月牵着徐虎下来,一家三口齐上门前,徐虎是轻车熟路,抡起小拳头就把门砸得咣咣响,口中没遮拦地喊道:“大哥!大哥!”
等了好一阵,方有人来开门,来的是个老妇,得有五六十岁年纪,头发近乎全白,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棉衣,可能是腿脚不利索,她手里还拄着一根拐,年代久远,已经磨得光亮。老妇人背佝偻着,所以她第一眼看到了徐虎,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来,但当目光上移时,又惊又喜,来不及招呼徐卫两口子一声就朝里头喊道:“马东!马东啊!快来!”
第七百七十八章 无限荣耀
为庆祝宋军北伐中原,取得空前胜利,更重要的是,向普天之下昭告大宋一雪前耻,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皇帝赵谨改年号为“中元兴隆”,大赦天下,四海同庆。从宋金事变以来,大宋的百姓没有哪一个春节,如中元兴隆元年过得这么舒畅。中原光复区的百姓自不用说,那肯定是张灯结彩,载歌载舞。便是南方的民众,也感到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当然,在欢庆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不忘了在前线浴血奋战,如今凯旋归来的将士们。为了表示对勇士们的重视和礼遇,赵谨在徐良的建议下派内侍飞马赶往迎接以汾阳郡王折彦质为代表的大将们。
折郡王等人一过长江,就被内侍接住,一路陪同赶往杭州。所过之处,府州长官都出迎,百姓更是夹道欢呼,一日只得行数十里而已。中元兴隆元年正月初,折郡王等抵达杭州治下余杭县,皇帝派遣礼部侍郎等大臣在此迎候。又一路迎到杭州,那阵势更不得了,以参知政事秦桧为代表的朝中重臣亲自出杭州城,摆开偌大的仪仗,欢迎凯旋的将士。
折彦质、刘光国、刘光远、韩世忠、岳飞等大将,率领衣甲鲜明,步伍整肃的部队自杭州东门进城,接受民众欢呼,徐良特地授意,入城的部队绕城游行一周,以展示军威。最后,方才由宣德门入禁中,直往讲武殿广场,接受检阅,并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讲武殿广场上,朝中百官,皇室宗亲,以及在京的,致仕耆老云集。陪同皇帝,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当折彦质第一个踏入讲武殿广场时,万众瞩目!在场的,不管跟折家有没有交情,也不管是政敌还是朋友,都得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折仲古确实了不得!二十多年了,他作到了,恢复中原,还回故都,驱逐北夷过黄河,这是几代君王大臣的梦想,而今,由他实现……
踏入广场以后,折彦质与诸将翻身下马,在所有人的注视中步行往前。身后,身着簇新衣甲的官兵踏着整齐的地步伐,如墙而进。纵使只有千把人,但一看这队伍,就使人不难想像出战场上万军奋进的场景,如何不叫人神往?
年轻的皇帝赵谨高坐于上,绛纱袍,通天冠,他尽量使自己看起来有威仪一些,因此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折彦质率同将士来到台阶之下,甲胄在身,难施全礼,他遂与众将官半跪下去,以军人特有的雄浑之声高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千军齐呼,声势震天!便是事不关己之人,也不禁听得热血沸腾!
赵谨深吸一口气,伸出手去,朗声道:“平身。”
“谢陛下!”众将士起得身来,只听得一片铠甲铿锵!
折彦质作为宋军统帅,当即往前一步,俯首奏道:“臣折彦质,奉圣命,都督诸路兵马,北伐中原!赖陛下之威灵,将士之忠勇,今已克复淮东中原全境,丑类败北,仓皇逃窜,大河之南,已归宋土!特向陛下复命!”
皇帝频频点头,听罢,大声道:“折卿累年总兵,劳苦功高,今以恢复中原,收还故都之丰功还朝,朕,不胜欣慰!更可喜,诸军戮力,遵听节制,驱逐北夷,扬我大宋之威!朕当命有司叙功典赏,以慰忠良!”
折彦质代表将士谢过,退入队伍之中。接下来,大臣将士们就要恭听皇帝发表训示了。赵谨显然不擅长这些,全场数千人,屏气凝神等着他,他却磨磨蹭蹭,好半天才听得他的声音传来。
大意在说,祖先创业不易,后辈守土有责。但宣和事变,金人背盟来攻,致使两河沦陷,故都蒙尘,圣驾也被迫南来。幸有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更兼几代君王励精图治,终于一雪前耻,恢复中原。同时,他也激励全国军民,乘战胜之勇气,用恢复于旧疆。
皇帝讲话毕,全场欢呼!其实,数千人的现场,赵谨声音又不够洪亮,距离稍稍远一些的,根本听不见他在讲什么。反正,这大喜的日子,该欢呼就欢呼吧。
随后,又举行了盛大的检阅仪式,军队也作了一些演练,现场气氛热烈。再后,又进行献俘典礼,折彦质将俘虏的金军军官数十人押至皇宫正门宣德门,由皇帝亲自检视,杭州百姓云集御街观礼,不期而至者数万人,欢声雷动!直入云霄!
折彦质等人,上午进城,这一系列庆典活动忙完,已是下午。下午,皇帝还要率领朝中重臣拜祭祖先,通报恢复中原的好消息。这才让将帅们稍稍歇一会儿,准备晚上在大庆殿举行的庆功宴会。
下午时,因为众将帅的家都没在杭州,因此暂住馆驿。折郡王身份尊崇,打他一进馆驿,上至驿丞,下到驿卒,无不殷勤侍奉。老实说,折彦质是作过宰执的人,大场面见得多了。但像这次这么风光的,还是头一遭。从过长江开始,便有内侍相迎,至余杭,又有朝臣相接,到行在,更有宰相候驾,一路都是欢呼声,随处都是崇敬的目光,像是心如铁石之人,也不禁自喜。
房中,折郡王脱去了铠甲,穿上了官袍。他是文阶,除紫色公服以外,金带、鱼袋、玉剑那是一样不少,彰显着他位极人臣的荣耀。他以科举取得进士出身,作到枢密使,与宰相对掌文武大权;又率领军队,南征北战,以一路宣抚大使,都督诸路兵马,收复中原,战功显赫,名震天下。作大臣,作到这个份上,足够了。
想折家世镇府州数百年,代代忠良,我折彦质勇赴国难,力挽狂澜,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皇恩浩荡。
折郡王怀种这种满足的心情,轻快地叹了一声。正想着,忽然隐约听得一阵嘈杂声从外头传来,初时他不以为意,但又一阵,听得有人高声说话,心里疑惑,便出门看去。
第七百七十九章 意在两河
折郡王暂住的这里是一个独幢的小院,外头有一溜矮墙,他立在楼上倒可以一览无余。瞧见正在他院子外头,有五六个人正有说有笑地经过,都身官袍,显然是朝中大臣。他看到其中一个,是军器监的主官,从前他作枢密使时,常有公务上的往来。因此,他立在楼上叫道:“几位哪里去?”
听到他出声,几人齐齐望过来,随后都走进他的院子,拱手高声笑道:“给折郡王道喜!”
折彦质满面笑容,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
那军器监因为跟折仲古熟悉,更道:“此番大王领军北伐,克尽全功,可谓功在朝廷,名震四夷!下官等与有荣焉呐!”
“客气客气,来来来,几位上来坐坐,吃杯清茶?”折彦质见人家亲自来道喜,因此热情地邀请道。
谁知这话一出去,那几名这员却有些犹豫,面面相觑之后,军器监对几人说了些什么,那几个都拱起手来,对折彦质道:“我等还有些事,就不打扰大王了,先请一步,晚上庆功宴到时再多敬大王几杯。”
折彦质此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仍笑道:“也好,诸位有事,但去忙。”说罢,那几个都出院子而去,只军器监上得楼来。折郡王此时注意到,几名官员出了他的院子,都朝左手边去,看到这场景,他眉头一皱,好像猜到点什么。
军器监上来,还是连声道喜,折彦质迎入厅上,两人因为早年就相识,因此倒不客气,分宾主坐下之后,军器监着实地颂扬地他一番,又道:“大宋中兴,史官当书大王功第一!”
折彦质不怀疑他这话是出自真心,但神情渐渐没有方才的欢喜了,岔开话题问道:“陶监,那几位同僚因何事来馆驿?”
听他问起这个,军器监含糊地说道:“听说好像是拜会故人吧,也不太清楚。”
折彦质冷笑一声,一语戳破道:“如果我没记错,我这旁边住的是淮西刘太尉。”
军器监脸上顿时露出尴尬的模样,心知折郡王识破,也感觉到了他的不快,赶紧圆道:“大王不要多心,那几位跟刘太尉都有旧,因此来见见,没有别的意思。”
折彦质越发不满,哼道:“你欺本王是外官?我在中枢任职多年,凡升朝官就算不认识,也是个脸熟。那几位是哪部哪司的,我心里有数,他们能跟刘光国有什么交情?”
军器监显得有些窘迫,再三宽慰道:“大王真多心了,事情不是这样……”
折彦质之所以不满,原因就在于。此番北伐,他是宋军的统帅!至少,是南方宋军的统帅,他的功劳第一,满朝没有异议吧?可现在,这朝中的官员去拜会刘光国,却不来拜他,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刘光国是皇亲国戚,生了个皇后女儿么?
刘光国算得老几?三路宋军中,打得最差的就是他淮西军,显摆什么呀?如果不是因为国丈的身份,他刘光国凭什么挂个副帅的头衔?
心中怒归怒,但折彦质却没有多说,只道:“你也不用解释,这是人之常情。”
军器监没打算在这个话题上过多纠缠,忽道:“朝中同僚们私下议论,都说此番折郡王功大,收复中原,光复东京,意义又极其重要,官家和朝廷必然要重赏。但大王已经位极人臣,获封郡王显爵,这回要再升,估摸着……”
折郡王闻言轻笑道:“高官显爵,非我之意,只是我折家世受国恩,历代替朝廷镇守边疆。府州故地一度沦陷,多承徐九一力收回,等到了却君王事,圣上和朝廷或能让我们折家回家乡去,余愿足矣。”
军器监闻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