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三年前才和宇文明认识时,他已经是校尉了,而宇文明仅是伙长。可到了现在,宇文明已经成为辽东行营元帅、左翎卫大将军,还封了辽东侯,已经让他只能仰望了。
“罗将军,你光是看到我现在的风光,可未曾体会到我经历的危机,我这几年可以说一直是在生死之间挣扎,说不定哪天就命丧黄泉了!”宇文明叹息道。这三年来,他经历了远征高丽,出使突厥、北伐草原各部,南下攻灭百济、新罗的战争,好几次都命悬一线。
罗成愣了一下,正欲问宇文明这几年来的经历时,却听见一个公鸡般的嗓音响了起来:“宇文大人好功夫啊!东都人人都称,辽东军是我大隋第一雄师。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有这样勇猛的武将,才能训练出如此精锐之师。”
宇文明和罗成转过头一看,只见岳曾省正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
两人连忙拱手作了一揖道:“岳公公好!”
岳曾省向罗成点了一下头,算是回礼,然后便笑咪咪地对宇文明道:“宇文将军,看来你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就在北平停留一天,也要和罗少将军比武一场这不,圣上也知道你的脾性,所以才让你去太原督工!”
“去太原督工?”宇文明听闻之后愣住了。
“是的!大业三年时,圣上曾重修过晋阳宫,但对修建的宫殿却并不满意。而这次得知辽东平定之后,圣上龙颜大悦,便命李渊在晋阳县重修晋阳宫。但李渊进展一直缓慢,让圣上十分恼火!所以,他得知宇文将军已经从辽东返回中原后,便又命人传来密旨,让您先去太原督促晋阳宫的修建。”岳曾省眉开眼笑道。他随即便从袖中取出一张卷好的密旨,递给了宇文明。
宇文明接过一看,只见密旨上任命自己为钦差大臣,和李渊一起,尽力想办法在五个月内,将晋阳宫保质保量地修建完成,其间所需民夫从当地调度,而材料如若当地不够,则需及时向户部申报。末尾又说到,只要能保证完工,自己可以便宜行事。
“竟然又接下了这等苦差,还得和李渊那个老狐狸打交道”宇文明不禁露出一丝苦涩。他拿着圣旨讪笑道:“如今到了北平,眼看好不容易可以回一趟东都看看家人了,又摊上了这档子事。”
岳曾省却是满脸堆笑道:“宇文将军不必忧心,圣上如此安排,可见是对将军极其信任。以前负责修建东都、长城和大运河的官员,后来都受到了重用提拔,象杨素更是位极人臣之巅。象这等督工之事,以往圣上都是安排老成持重之臣负责的。而宇文将军如此年轻便能担任钦差大臣,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说罢,他又一指在自己身后的几十名身着黑色衣服的衙役道:“宇文大人,这些衙役是刑部派来的,他们办案也很有一套本领。如果有地方官员暗中阻碍修建晋阳宫,可以立刻抓捕法办!”
宇文明听闻之后,打量了一下这些衙役,见个个都是太阳穴高高鼓起,身强力壮,目光锐利,显见都是精明之人,抓差办案的老手了。而为首的一名衙役队长却是文官。年约三十余岁,生得眉清目秀,颇有几分儒生风度。
“不知这位是”宇文明好奇地问道。
这时,那文官忙上前行礼道:“宇文大人,下官乃是刑部的录事,姓房名玄龄,这次一起前往太原,有什么事情,大人只管吩咐便是!”
“什么?房玄龄?”宇文明听闻之后,也是愣了一下。
他万万没想到,竟然在这里会碰上房玄龄。
这房玄龄在历史上,可是唐朝的著名贤相。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担任过北魏的镇远将军、宋安郡守,世袭壮武伯。
祖父房熊,字子,释褐州主簿。
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东魏、北齐时期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在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次从其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
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第243章 来到太原
宇文明这时才明白,为什么房玄龄会在隋末时期早早投靠李唐,原来他曾参加了修建晋阳宫之事,想必就是此时和李世民结下了情谊。
只不过,随着自己的到来,历史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让自己在前往太原途中便遇到了房玄龄。
“房大人,久仰!久仰!”宇文明拱手行礼道。
房玄龄亦是连忙还礼道:“大人千万别这么称呼下官,如不嫌弃,直接叫我名字玄龄便是。”
宇文明微微一笑,然后一脸真诚道:“房先生智谋过人,宇文明是仰慕已久,此番前去太原,倒要房先生指教随行事宜!”
房玄龄乃是一个观察敏锐之人,以他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宇文明对他是真的重视,而非虚言相欺,而且目光之中也显得十分真诚,让他颇有些触动。
他忙说道:“在下堂弟房玄藻正在太原参加修建晋阳宫之事。到时修建之事恐怕大人还得问问舍弟”
两人寒暄了一阵后,房玄龄方恭敬地说道:“能够担任钦差大臣,督促修建宫殿的,都是圣上信任的红人,将来下官还得大人多多指点!”
宇文明听闻之后,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对于这件事,他倒不觉得杨广对自己有多信任。他认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权力平衡上的考虑。李渊是杨广的表兄弟,给人的映象又是胆小谨慎。杨广一直就认为,李渊能力不足,但为人老实可靠,加上有亲戚关系,对其向来信任有加。杨广怎么也不可能对自己比李渊还更信任。眼下他让自己去督促李渊,恐怕是想让自己给李渊一定压力,让他放开手脚干事,以保证按时完工。要不圣旨中就不会加一句,让他和李渊可以便宜行事了。
“只怕太原的老百姓为修这晋阳宫又要遭殃了!”宇文明心中暗忖道。不过他现在还来不及思考如何爱民的事,先得想想怎么和李渊打交道。
“好了!本座就不打扰了,宇文将军好生准备一下吧!明天咱们哥俩就得分道扬镳了!”岳曾省一脸惋惜的表情说道,那样子让不知道他的人还以为他和宇文明感情极深呢。
宇文明亦是苦着脸向岳曾省拱手行了一礼,然后便向罗成告辞而去。
他这时心中也有些茫然,因为他对如何修建宫殿完全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要多少人,多少材料。虽然主要负责修建的人是李渊,但以李渊之能,竟然进度如此缓慢。可见要么是杨广给的工期太紧,要么是李渊在修建中遇上了什么难题。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算了,只有走一步是一步了。等到了太原再说吧!”宇文明心中暗忖道。
太原,是河东地区的最大城池,也是从关中到河北、辽东,中原到突厥草原的必经之地。所以这一地区商人很多,经济繁荣非常繁荣,晋商也在天下小有名气。不然李渊也不会挖空心思要当太原留守了。
当宇文明一行人走到城门口时,却见李渊一行人早就此恭迎了。
以前宇文明在远征辽东时也见过李渊,那时他穿的是一身铠甲,而现在却是换了一身紫色官袍,头戴乌漆纱笼帽,腰中系一条革带,革带上挂有一个紫金鱼袋,脚上穿的是一双乌皮靴,完全一身文官的打扮。
李渊这时见到宇文明前来,忙眉开眼笑地上前拱手行了一礼,然后呵呵笑道:“三日前,下官才得朝廷通报,称宇文将军即将来太原督监晋阳宫修建之事。下官听闻之后,便松了一口气,心想宇文将军年轻有为,必然能指点下官几招,解决修建中的难题了!”
宇文明一听,便暗叫不妙,看李渊的模样,显然是修建不太顺利。而且自己对修建宫殿之事一无所知,哪能指点他什么啊?
紧接着,李渊便给宇文明介绍了站在他身后的几人。
第一人年约三十余岁,穿一身青布衣衫,看那服饰打扮,此人生得眉清目秀,只是唇薄眼细,脸色阴沉的白中透青,看着有些怕人。
第二人则要大一些,约莫四十余岁年纪,他穿着一身红色的锦袍,圆脸肥腮,显得有些大腹便便。看模样应该是名文官。
这两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