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该处德军的火力。第150师第756团在火力掩护下迅速通过毛索桥,随即发起夺取内
政部大楼的战斗。第171师380团首先向大楼发起冲击。尔后不断增强兵力。经过整整
一昼夜的激烈战斗,于4月30日晨,全部肃清了内政部大楼内的德军。
4月30日12时,步兵第79军的第150师和171师占领了强击国会大厦的有利
出发点,并派出强击分队对大厦发动猛烈攻击。驻守的德军进行拼死抵抗,打退了苏军的多
次冲击。13时30分苏军调来90门火炮增援,随后对国会大厦进行了20多分钟的直接
炮击。于是,最后争夺国会大厦的战斗打响了。
与此同时,在柯洛廖广场的一个地下室里,第150师329团津饮科上校将一面红旗
交给上士伊凡诺夫、中士叶戈罗夫、下士坎塔里亚三人,命令三人将红旗插到国会大厦的顶
部。三人接受命令后,乘着炮火迅速向国会大厦冲去。
炮击刚一停,3个连的战士在〃呜拉〃声中冲向国会大厦。经拼死的搏斗,西亚诺夫连的
战士们最先从打破的门洞中进入国会大厦。接着彼得·格利琴科夫连从〃议论门〃冲进了国会
大厦。
14时30分,第171师第380团1营和第150师756团1营及671团1营
的官兵们经过与德军的白刃格斗,冲进了国会大厦,很快占领了下面各层,并将三面红旗插
在国会大厦门前和侧面的圆柱上。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至21时50分,叶戈罗夫中士
和坎塔里亚下士在伊凡诺夫上士的掩护下,顺着半被破坏的楼梯攀上了大厦的圆顶,将军事
委员会授给第115师的第五号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
5月1日,大厦内大部分德军投降,只有个别的法西斯匪徒顽抗到5月2日。肃清大厦
内的德军后,津钦科上校被任命为国会大厦的警备长,负责警戒大厦。
在争夺国会大厦的同时,柏林其他街区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着。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
部分部队,经过9天巷战,完全夺取了柏林西南部各街区。被分割的德军一群群地被歼灭,
苏军的红岂不断在各个街区的楼房上升起,战斗集中在威廉·伏斯、赫尔曼、戈林三条大街
进行着。
至5月1日24时,德军大部停止抵抗,请求苏军停火。5月2日清晨,柏林城防司令
魏德林率部放下武器投降,苏军占领了全部柏林城。
就在苏军兵临柏林城下之际,法西斯德国的纳粹头目如同一群丧家之犬,纷纷逃离柏林。
戈林脱下了他那天蓝色的鹿皮军服和赭红色镶着金边的高筒马靴,摘掉了令人眼花缭乱
的胸章,换上便服,带领一个汽车大队,把他公馆里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运出柏林,运向德国
南部的伯希特斯加登。
纳粹党元老,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也坐飞机离开柏林,溜到一个安全所在地逃难去了。
施佩尔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第三帝国军备部长,也匆匆与希特勒告别而去。
就在纳粹党魁们纷纷逃出柏林城的时候,希特勒却一直没有动摇坚守柏林的决心。他一
再向部队下达〃不准撤退〃的命令,而且以身作则,直到最后绝望地自杀身亡。
希特勒为什么死守柏林,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认为:希特勒是因为彻底绝望了,才
下决心呆在柏林坚守到底的。
持这种说法的人所依据的事实是:
1945年4月21日,希特勒曾经命令施坦因纳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俄国人赶出首都。
他要求每一个人、每一辆坦克都要投入到总反攻中去,并告诉施坦因纳,他将会得到吕弗特
瓦夫的支援。
希特勒对这次反攻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他发出命令:所有按兵不动的司令官,都要在6
小时之内被处决!然而,因为希特勒所指望的预备役飞机和答允支援的大部分部队只不过是
他想象中的东西。所以,施坦因纳不但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反而带着部队向西转移,并企图
向英美部队投降去。
希特勒开始并未发现施坦因纳的这一企图。直到4月22日上午,他还不断地亲自打电
话查问反攻是否已经开始,但始终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希姆莱向他报告说,据来自空军的
消息,反攻一直没有开始。这样,希特勒在焦急的等待中挨过一个上午,直到下午3点钟召
开例行的军事会议以前,仍然没有开始反攻的任何消息。
下午的军事会议开始以后,在雷布斯和约德尔介绍了当前的军事形势后,希特勒恼怒气
来。原来,反攻的命令根本就没有得到执行,那些部队什么事都没有做,计划周密、具有威
慑力的空军也一直没有出动飞机;施坦因纳一直没有下达反攻的命令,而在那些奉命从柏林
北部调到南部去增援施坦因纳的部队离开之后,俄国人却趁虚而入攻克了柏林北部。现在,
苏联红军的先头坦克部队已经占领了半个城市
这一连串的消息,对于正在满怀希望地等待反攻胜利的希特勒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在震惊之余,他怒不可遏地对约德尔吼叫道:“军队和党卫军把我出卖了!施坦因纳这个混
蛋,我不会放过他!”
在一阵歇斯底里发作之后,希特勒一下子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双眼无神,自言自语
道:“我的末日到了,第三帝国的末日到了。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一死以报帝国外,
已经别无选择了。现在,我已经不再犹豫了,也坚决不去南方了,谁愿意去谁就去吧!反正
我是一定要留下来与柏林共存亡了。”
听了希特勒这番绝望的表白后,在场的那帮纳粹首领们也都受了感动。他们一致反对希
特勒继续留在柏林,并且安慰元首说,这一切并未结束。舍尔纳和凯塞林元帅的陆军集团军
群仍然完好无缺地存在着,凭借着这些力量,还可以和敌人一搏。所以现在没有任何失望的
理由,更不用说是绝望了。元首应该马上离开柏林城,以图东山再起。现在上萨尔斯堡还为
未晚
正在德国北部的希姆莱和邓尼茨得到消息后,连忙打电话给〃元首〃,请他务必重新考虑
一下决定,并向元首保证说,如果元首需要,他们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党卫军和海军部队开
到柏林保卫元首的安全。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经过一番活动后,打电话报告〃元首〃说,他对
搞一次拯救全局的外交活动抱有很大的希望,请元首勿必振作品惫的精神。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并未能使希特勒放其他的计划。他一再重申,他一定要留守柏林,
要亲自组织指挥保卫这座城市的战斗。他命令向柏林市民宣布:元首一息尚存,保柏林之志
不移。第二天,德国广播电台就向全世界作了如下广播:
“柏林和布拉格是帝国的两个坚不可摧的孪生堡垒,元首希特勒和大区党部书记戈培尔
将留在柏林,直到最后!”
从1935年起就一直在希特勒身边工作的贴身侍卫海因兹·林格回忆说,希特勒在那
次军事会议之后就常常对他说:“你瞧,林格,甚至党卫军也后退了,在人们无利可图的时
候便背叛了我。现在,我要留在柏林,直至死去。因为我已经病得不轻了,也许会拿不起武
器,但我会以死尽职的。”
因此,林格认为,正是党卫军上将施坦因纳不服从命令,才导致了希特勒下决心坚守柏
林的。所以多年来人们也一直相信了林格的说法,认为希特勒是在绝望之后才决定破罐子破
摔,死守柏林的。
但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欧文却提出了另一种说法。
戴维·欧文曾经收集了大量有关这一事件的第一手材料。在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潜心研究
之后,戴维·欧文发现,在希特勒的身上,附着腓特烈大帝的阴魂。正是由于〃鬼魂附体〃,
才使得希特勒在充满了幻想和希望的状态下,最终下决心要坚守柏林的。而不是像人们通常
认为的那样,希特勒是在绝望之后才下决心死守柏林的。
这种说法乍一听起来似乎荒诞离奇,但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希特勒一贯的行为,研究一下
当时情况下希特勒的那种微妙的心态,就会对戴维·欧文的这一说法认同了。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目空一切的人。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几乎没有几个人能
被他看得起。但是,就在那少得可怜的几个被他看得起的人中,却有一位简直让他佩服得五
体投地,这个人就是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这位代表着容克地主阶级利益的普
鲁士国王从1740年当上国王起,就开始着手推行他的侵略扩张政策,他于1740年至
1742年,1744年至1745年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还参加了1756年至176
3年进行的以奥地利、法国、俄国、西班牙、萨克森和瑞典为一方与其鲁士、英国、葡萄牙
为另一方的〃七年战争〃。
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曾经巧妙地利用反普联盟计划的不协调,于1757年指
挥普军大败奥军和法军。取得了罗斯马赫战役的胜利。但是在随后几年的战争中,普鲁士却
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仅在1761年至1762年的时间里,连续丧失了波美拉尼亚、西
里西亚、萨克森等一大起土地,几乎濒于灭亡的边缘。
到1762年,经过长达7年之久的残酷战争之后,这位普鲁士国王已经被困在布景斯
劳已经大半被毁的宫殿里,他自己已感到走投无路了。他的首都柏林被俄国、奥地利和萨克
森的联军包围,他的军队士气低落,而且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处于明显的劣势。腓特烈大
帝在给他的朋友和大臣德·阿根斯侯爵的亲笔信中表示:如果到了某一日期局势还没有好转
的话,他将接受失败,服毒自杀。
然而,就在腓特烈大帝给自己规定死期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