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却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主少国疑,这句话最适合现在的情况。对此。吴三桂还要观察,还要等待。进京哭拜顺治,他可是担心送上门去,朝廷会就此把他留在北京。到那个时候,生杀予夺,自己便只能俯首听命,再无反抗之力。
方光琛看出了吴三桂的疑虑和不解,淡淡一笑,说道:“进京哭祭皇上,名正言顺。但行至贵阳。因军情紧急。王爷只好暂且留下。这样,朝廷也无怪罪理由。”
“那这昆明呢,一战未打,便仓惶而退。朝廷如何不怪罪?”吴三桂虽然恨不得马上便离开滇省,并且终生不入,以使谶语落空,但还是想尽量把事情处理好。
“派一将,带两三千人守卫昆明即可。”方光琛的思路已经清晰,说话也更加流畅,“明军正在调动,王爷对朝廷只说明军欲攻曲靖,断我军退路。王爷洞悉敌谋,命军队前往增援。昆明若失,王爷也不过是中了诡计,被明军声东西的行动所蒙蔽。”
明白了。吴三桂知道要找替罪羊,为昆明失守、军队败退承担罪责。自己呢。先打着入京祭拜的名义离开云南,把主力派往曲靖,昆明一失,主力便退入贵州,以作保全。
“王爷手中有兵,着力经营贵州,或可形成割据之势,于明清争斗中细观风色。”方光琛把玩了下扇子,停顿半晌,继续说道:“当然,这其中还有一处关窍,便是虚以委蛇,勿使明军逼迫过紧。张维翰尚在府中,正可一用。”
“虚以委蛇,献廷之意是要吾与伪宗室互通声息,用假投诚争取时间。”吴三桂听出了些门道,眼睛闪出了希望的光,“嗯,应熊在京师,吾便以此为借口,或者可使伪宗室不疑有他。”
这话说出来,吴三桂也殊无把握。毕竟,不管明军势弱,还是变强,朱永兴根本没有争取吴三桂反正的行动,连只言片语都不曾有过。这更让吴三桂感到迷惑和惶恐,或者伪宗室在等自己主动,或者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非要杀之而后快。
刘玄初见吴三桂依然没有反正归明的决心,失望之极,冷冷地说道:“听说洪承畴在京师备受冷落,兔死狗烹,古人诚不欺我。”
吴三桂看了刘玄初一眼,见他说完之后便注视脚面,再不言语,心中也是不悦,张了张嘴,还是忍了下去。
方光琛无奈地叹了口气,低沉地说道:“伪王定国也曾两蹶名王,威震湖广,然内乱一起,大势便土崩瓦解。伪宗室虽有大能,焉知不会重履覆辙?皇上驾崩,朝廷会否改弦更张,亦尚待观察。”
刘玄初目光一闪,明白方光琛这是向自己解释,吐出一口浊气,他也不再进言。
方光琛转向吴三桂,说道:“王爷一可托辞世子尚在京师,需筹谋营救;二可以水西为质,我军暂不征剿;再重金以贿,派能言善辩之士,事或可成。”
吴三桂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应允。
在历史大情节中摸爬滚打的吴三桂,直到晚年才发觉自己一生奋斗的荒唐可笑。自以为聪明一世,英雄一世,谁料竟是一直走在绝境的边缘。目光短浅,正是他这个精明的投机者和真正的历史伟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注定他不能成大器的证明。而没有原则,更是他的致命伤,是他最缺乏的东西。
形势不利,军队和兵权更成了吴三桂的命根子。象吴三桂这样的叛臣,已经失去了道义的保障。他的所作所为,使正人君子愤懑已久。而且,在军政上层生存了这么多年,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也不可避免地树了许多敌手,朝里多少人对他虎视眈眈!一旦失去军队,吴三桂的身家性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与明军厮拼,耗光实力,然后被已经生疑的清廷轻松控制,便不是吴三桂的最佳选择。明清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已经变得微妙而不可测,他要选择一条中间路线,保存实力,静观其变,后再出手。
而清廷的改弦更张很快便来了,顺治的遗诏在邸报上公布,说是遗诏,实为罪己诏。其*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顺治一生中尚有些光彩的政绩。至于这是否福临本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代表着新的掌权者的想法,预示着以后的政策变化。
吴三桂迫不及待地离开昆明,走曲靖,入贵州,要去京师尽“人臣之礼”了。他的荣誉和官职都来自于顺治,顺治被完全否定,他岂能不心惊。再有洪承畴回京后的冷遇,和催命般的谶语,他只觉得在滇省多呆一刻都心神不宁。
第一百二十章 大势,决择
“顺治死了,改号康熙——”晋王李定国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遵谕令,率军抵达武定以北,在西面和西北两面与赵王白文选的人马对昆明形成了包围之势。
虽然朱永兴用以扰乱吴三桂心志的谶语在内部很少有人知道,但却不包括李定国。当然,知道是知道,他只当作是一种攻心之计,并未当真。现在,谶语一一成真,他的震惊也不下于吴三桂。
岷藩已然势成,没有人能与之抗衡。在政府的邸报上登出朱永兴与缅甸达成的协议,以及永历的数道谕旨后,李定国便清楚地明白了这一点。
皇上是自愿留在缅甸的,并不是朱永兴不愿迎驾;大明不再是缅甸的宗主国,还屈尊纡贵送上钱财与礼物,可朱永兴却是为永历君臣的安危着想,丧权辱国全是永历君臣的错;还有那份换取缅甸当局欢心的“朕已航闽,后有各营官兵来,可奋力剿歼”的谕旨,不知使多少兵将、义士为之寒心丧气。
明明知道这是朱永兴故意为之,借以打击永历威望,但李定国却无话可说。怪谁呢,永历自己贪生怕死,不争气,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皇上这是一步一步把权力拱手相让啊,晋王李定国无可奈何,朱永兴现在便代表着朝廷,他就算感念永历的恩情,也不敢,不能有什么举动。否则,朱永兴便可指斥其跋扈不听号令,是乱臣贼子。
太子死了,李定国虽然悲痛了一阵,但转念一想,却也给以后不流血的权力交替创造了条件。希望岷藩能信守承诺,不向自己人挥起屠刀,使永历能得善终。
“大王,这恐怕是滇省的最后一仗了。”平阳侯靳统武催马上前,打断了李定国的思绪。
李定国回了回神,点头道:“是啊。此番滇西、滇东、滇南的兵马齐动,岷殿下决心已定,要光复滇省了。”
“岷殿下还真是谨慎,若是光复省城,之前也是有把握的。”靳统武笑着说道:“非有泰山压顶之势而不行动,呵呵,这样也好,吴贼怕是要授首伏诛了。”
之前是内部不靖,现在一番运作之下,岷藩已经胸有成竹。不再担心迎驾的事情。却要为自己建功立业。更增威望了。
晋王李定国苦笑了一下,这话自是说不出口。
“岷殿下谕令中说到要给入川定居的退伍兵士买女人安家,真是好大手笔,下面这帮家伙可是急切得很呢!”靳统武用马鞭子轻轻抽打着战靴。笑得开心,“东征西战,刀枪中打滚,退伍后能得个安生,也算是他们的福份。”
李定国轻轻吐出一口长气,知道大势所趋,岷藩手段高明,已收兵士之心,就算是统兵将领要作乱。除了铁杆亲信,恐怕也是应者廖廖。也好,跟随自己的原大西军将士能得善终,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心愿。
想到当年放弃昆明时,昆明百姓自知大祸临头。城内城外哭声鼎沸,不少人扶老携幼随军向西逃难的惨景。李定国的心中又腾起了一股热火,若不是岷殿下,自己又何来收复旧地,以慰黎民的机会。
朱永兴依旧禀持着谨慎的心性,不仅调动了滇西、滇南、滇东三大战区的军事力量,还把晋王李定国的兵马由建昌调回,要以绝对的优势、十足的把握取得光复滇省的胜利。
这样一来,时间便被拖长。但也有一个好处,购买和制造的燧发枪不断装备明军,使明军战力更强,他的信心更为高涨。
只是这世上的事情往往不如人意,朱永兴终于下定决定要光复滇省,歼灭吴三桂所率军队,而吴三桂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有关清军动向的情报传来,显然是滞后了数天,加上部队的调动尚未就位,朱永兴和参谋部有所觉察,却也不太敢擅自更改计划。等到张维翰和刘玄初前来拜见,诉说原委,朱永兴才真正确定吴三桂已经跑了,其主力也撤至曲靖。
“殿下锋芒毕露,吴贼不敢抵挡,已入黔躲避。”张维翰的态度已经十分恭谨,再不复大理时的轻狂,朱永兴所料之事一一应验,连他也觉得骇异,不得不钦服。
“如此怕死?”朱永兴感觉重拳落在了棉花上,枉费了一番筹划调动。
“有殿下所断的谶语,吴贼怕是终生不敢再踏入滇省半步。”张维翰不屑地一哂,说道:“此番还派人奉上厚礼,欲以假投诚行缓兵之计耶。”
朱永兴嘿然一笑,说道:“贵州地瘠民穷,吴贼纵是暂时保存了实力,也难发展扩充。清廷又掐着钱粮,逼他与我军死拼。如此形势之下,他还想在夹缝中挣扎,真是愚蠢。”
张维翰点头称是,但还是忍不住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殿下因何不肯招降,若是以爵禄相诱,再以兵势威压,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朱永兴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吾若先开口,吴贼少不得讨价还价,倒把自己看得重要;此等奸贼,若举义来降,吾最多也只能保其不死,爵禄却是不可予之。”
张维翰觉得朱永兴有些苛刻,但也不复多言,只是把吴三桂的意思明白转述,其中又加了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朱永兴陷入了沉思,对是否答应吴三桂也不好马上决定。按照原定计划,光复滇省后,一方面要继续进军四川,一方面要增兵广西,进行战略展开。现在呢,如果对吴三桂穷追猛打,便要挥师入黔,四川和广西的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