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无敌前传-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种翼形的片面了解,也使得他们及其它航空研究单位在翼形设计上的进步非常迅速。本来在军事装备研究中心成立后不到三个月,成都飞机公司研制的CF…1型战斗机已经进入定型试飞阶段,但中国军事装备研究中心的介入,使定型试飞暂停了下来。

而同时开展的航母研制小组,也在我的直接干预下,开始了拦阻索、弹射器及飞机升降机的研制工作。借助意大利人那不成熟的航母设计经验,小组很快掌握了基本原理,并在绥定机械集团的配合下,开始进行研制工作。我的想法很简单,在进行航母整体设计之前,先把各个分系统搞定,再进行各系统的集成。这样算下来,应该可以尽可能地加快航母的研制进度。这些被各大船舶设计院抽调来的科研人员,虽然仍为不能设计战列舰有些怨言,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创造历史。

陈海一天到晚都扑到了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上,将海军其它工作抛给那些副司令及参谋们,没事儿就往上海、大连等地跑,亲自监督战列舰的建造。而对新成立的中国军事装备研究中心在航母的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我心里其实也明白:也许他认为我在陆军建设及指挥方面有相当的造诣,但对海军这个高技术军种来说,还得他这个出身英国兵家海军学院的专业人士来抓。因为,他始终不能相信,航母会取代战列舰成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对此,我也只能用事实来说话,建成后的航母将会比战列舰具有更强的打击力量和生存能力。但由于我这样做会造成海军预算更加紧张,因此,他不只一次地向我抱怨,希望我能“放他一马”。但每一次都被在气头上我的骂了回去。

航母研制小组的研制工作是非常秘密的,即使是意大利人也很难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幕。绥定机械集团不愧为中国第一品牌机械生产企业,他们拿到研究中心的图纸后,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个升降机。这个长8。8米,宽6。2米的升降机,只有两根支柱,与国外同类型的产品的4根完全不同。因为,我让他们一开始就按照舷侧升降机的甲板布置来设计的。这种升降机的起重能力为4。5吨,行程11。8米。最开始,我对这么高的行程还没有注意到,只到后来,第一型航空母舰的整体设计图交到我面前时,我才发现这个问题。原来,这群笨蛋竟然将飞行甲板设计成两层,机库也设计成了两层!经改进设计后,才把升降机的行程降到了7。6米。

拦阻索的研制工作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也进行得很快,绥定机械集团按照中心的图纸,经过试制后发现,意大利人的原始设计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液压活塞的密封及不同活塞的直径大小上就有些问题,另外,滑轮组的配备和计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绥定机械集团公司领导在得到内部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的保证下,决定对图纸进行改动,并于12月11日试制成功。这部式工厂内部代号为YLZZ…28L型的拦阻索装置,可拦阻时速120公里、重3吨的飞机,拦阻索行程为45米。但在进行静力试验时,却不断发生拦阻索断裂的事故,使得该公司不得不对重庆钢铁集团的这个产品持有浓厚的怀疑态度。

重庆钢铁集团立即派出十余名技术人员来到现场,经过检验后发现,作为拦阻索的主要承力结构钢缆,其材质延展性不够,外面包裹的橡胶、麻混合制品倒没有什么问题。于是重庆钢铁集团立即用最新研制的高韧性钢材,拉成极细的钢丝,并多股缠绕,重新制作了钢缆,12月30日的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信心满满的绥定机械集团立即开始在绥定附近的河市机场建设了一个航母飞行甲板模型,并将6组拦阻索装置安置在甲板之下。第二年1月27日,一架经过改装的寇斯蒂轻型轰炸机,首次成功地降落在模拟甲板上,着陆钩顺利地勾住了拦阻索。全重2。48吨的飞机以时速125公里进场着陆,拦阻索仅行程了40米便使飞机完全停止了下来。三天后,现场评估的总装备部下达了正式的定型通知书,并将这种拦阻索命名为“LZS…1”型。

与升降机和拦阻索的顺利研制相比,弹射器的研制工作就显得一波三折了。本来研究中心准备以“重庆”级舰上的水上飞机弹射器作原始参考依据,并在之上进行改进。但海军装备部则莫名其妙地要求重新设计,要求采用蒸汽弹射器。同时还提出,新的弹射器能够在30米的行程内将重3吨的飞机以125公里的速度弹射起飞。这让研究中心感到非常棘手,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而且蒸汽弹射器最重要的一环:用于密封弹射滑轨的软金属条在当时的冶金工业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办到的。

而当时已有的蒸汽弹射器,都是以耐高温的橡胶作为密封条的,因为使用不频繁、蒸汽压力及温度均不高,加上行程很短,所以没有产生多少不适。但现在的要求则显得有些超前,橡胶已经不能适用,必须要用软金属条。因此,研究中心只能在冶金工业上想办法,将研制任务下达给几大冶金企业,就开始坐等起来。

我在知道这件事后,有些生气。就目前来看,海军的要求是很正确的,未来的发展必将淘汰现在最适用的液压弹射器和机械弹射器。但研究中心不能坐等,他们必须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不过,弹射器小组的负责人在辩解时说,研制工作只有在不断地试制及试验过程中,才能找到设计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软金属条没有装上弹射器之前,任何进一步地设计或完善都是闭门造车。我听后也深以为然,知道自己太心急了。

看来,我心中的航空母舰一时半会也急不出来。太多的基础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太多的技术瓶颈正等着我们突破。虽然,我也可以象现在的列强那样,生产出符合目前技术条件的航空母舰,但这种原始的航母却始终让我无法接受。我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过,我也对现在的航母研制计划作了一些调整。弹射器短时间内无法研制成功,就只好用航母的速度和飞机自身动力起飞,并开始考虑建造带有滑跃起飞甲板的飞行甲板模拟装置。斜角飞行甲板目前只能停留建造模拟装置上,如果在中国第一艘航母上使用,必然立即为列强所探知。我要求中国的前几艘航母都不要建造斜角飞行甲板,待培训出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飞行员,以及完全熟练地掌握了航母的各种应用后,才进行新一代带斜角甲板的航母。

其实研究中心给我的第一份航母设计草图真的让我惊讶不已。他们采用了双层飞行甲板和两层机库,其甲板外形象极了美国的“约克城”号。全新的船体其线型还算不错,但第一层和第二层飞行甲板通过一些支柱高高地撑在甲板上。还装有各种203毫米大口径舰炮作为水面打击火力,舰岛及烟囱是可以放倒的,在回收飞机的时候可以保证没有任何干扰。但这样一来,其复杂的结构足以使其更的时间用于与机械故障作斗争,而无法进行训练、作战使用。而双层机库更使整个船体结构复杂,内部管线及隔舱象迷宫一样。因此,我立即要求研究中心改变原始设计,采用单层机库和单层飞行甲板。

改过之后的设计还是差点让我晕过去!虽然飞行甲板改为单层,但仍在整个船体甲板上用支柱支起高高的飞行甲板,整个舰体重心显得相当高。不得已,我只好再当一回“科学家”兼“画家”,将后世的全封闭式舰艏及带有外飘飞行甲板给画了出来。在场的船舶设计专家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声。其实我明白,好多东西只要说明了就显得很简单,而在之前,恐怕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我画出的草图上,飞行甲板外飘不仅加大了飞行甲板的面积,而且外飘产生的甲板与船体的连接部分,正好可以安装各种进排气管道,而舰岛在右侧的飞行甲板边缘上,连接部分也可作为承力结构。这种设计在后世是标准的作法,而在当时则显得非常新颖。

再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设计图纸已经与我的期望有些接近了。全封闭式直通甲板,舷侧升降机,舰岛及整体式烟囱设在舰体右侧,机库设有一层,高度为5。6米,飞行甲板距机库顶部天花板的高度为1。82米,这个空间除了安排水平装甲外,主要是用于安装拦阻索的液压装置及未来的弹射器。整个飞行甲板距水面高约14。28米,呈楔形的甲板与舰体的连接部分,可以大量阻止甲板高海情条件下的甲板上浪。但这型设计还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让我深感思维惯性的威力:在舰体前部两侧各设有2座双联155毫米舰炮!难道他们还认为航空母舰上的这种口径的舰炮还能参加与敌舰的对射吗?

更让我寒心的是,也许是出于设计人员始终认为航母是一种辅助舰艇的原因,这型设计只有15000吨的排水量!此时,我都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再加上我认为第一型航母不必要造得那么大,那么完美,所以,我仅仅是将用高炮取代那几座155毫米炮的批示写在了图纸上后,就再也懒得理会了。

与航空母舰同样重要的是其上面的舰载机。为此,我也颇费脑筋,已经停下的CF-1型战斗机的进一步改进在研究中心的人员加入后,进行全面提速。改进的主要内容是换装功率更加强大的HSF-1A型气冷12缸活塞发动机,功率达到了700马力,采用三叶定矩螺旋桨。增强起落架的强度及液压行程,以适应在航母起降时的冲击力。在机尾加装着舰拦阻钩,机翼设计成可以向上折叠,以节约占地空间。由于当时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研制才刚刚起步,为了使海上航空力量不至于断档,还在CF-1的基础上,增加了机腹挂架的功能,改进其结构,使其能够挂载500公斤级以下的炸弹或鱼雷。

在对CF-1的改进中,为了使其具有良好的俯冲轰炸的飞行性能,还在副翼和襟翼上做文章,当其进行俯冲时,副翼和襟翼下放至九十度,起着减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