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进攻方向上,波兰的维斯纳尔集团军正在与立陶宛军队进行势均力敌地混战,这给了苏军一个极好的机会。加上苏军本身具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及火炮等重型火力,使得苏军刚发动进攻,就将遭到突然打击的立陶宛国防军击溃。以为得到苏联人民的“伟大支援”的波兰军队没有作任何防备苏军的战术动作,开始全面突击兴高采烈地追击立陶宛军队。而苏军也以配合波兰军队作战为由,三个军(含一个坦克军)呈向心包围的态势逐渐布署在波军周围。
3月14日上午,等到波军维斯纽尔集团军的指挥官发觉不对劲时,苏军的攻击也开始了。500余门火炮对没有任何掩体并且集结在出发阵地上准备对立陶宛军队发起进攻的波兰军队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炮击,78000多名波军官兵被一刹那打懵了。炮击刚一结束,大量苏军步兵便簇拥着坦克、装甲车辆等开始向波军合围过来。经过短暂而激烈地抵抗,因被出卖而感到无比愤怒的波兰军人最终还是在装甲力量面前低下了头。幸存的5万名波兰官兵被苏军缴了械。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波兰的其它地方,虽然纳雷霍夫战役集群的指挥官似乎有所察觉,并派出了两个师的兵力在苏联乌克兰方面军的前进路线上进行象征性防御,但对苏军没有什么戒心的两个师长还是被苏联人成功地欺骗。3月14日,布署完毕的苏军无声无息地包围了这两个师,并在苏军政工人员的劝说下,迫使这两个师放下了武器。
3月15日,得知苏联真面目的纳雷霍夫战役集群,迅速向乌克兰方面军发起突然进攻。但早有防备的苏军并没有给波兰人什么机会。强大的重火力加上装甲力量的打击,使波兰军队的进攻很快就被打垮。狼狈不堪的波军不得不逃回到萨尔内及平斯克,并匆忙构筑各种防御工事,以抵御苏联人的进攻,并保护波兰王室及政府。
当天,苏联派出代表与波兰政府谈判,波兰政府此时已经没有什么筹码可以与苏联对抗。在得到苏联政府负责王室及政府的安全,并护送其到英国,加上抵御德国不再向东进攻的保证后,波兰政府迫使王室同意向苏联投降。当天晚上,除在德军包围圈内的波兰军队均接到了王室和政府的命令,向苏联红军放下了武器。当然,苏联也将波兰国库内的黄金及各种财物一一笑纳。
苏德两军在碰头后,都非常友好地聚集在了一起。经过双方谈判代表的磋商,最终同意双方控制范围不变。这样一来,两国新的“边界”就划定在了奥古斯图夫、比亚维斯托克、布勒斯特、科韦利、科沃夫一线。而立陶宛的安全将受到保证,苏联确定只占领维斯纽尔州。
3月18日,经过数天的猛烈轰炸和炮击,华沙已经一片废墟。当天下午,在证实了波兰王室及政府已经向苏联投降,且为了让残余的二十余万波兰军人不再作无意义的牺牲,波兰战役司令部经过商讨后,终于下达了投降命令。当天晚上,先是维什科夫集群向德军投降,接着在第二天,即3月19日上午10时,华沙战役集群也宣布投降。德军正式进驻华沙,波兰消失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 罗斯福的阳谋
德国对波兰的入侵,既震惊了世界,也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对于这一点,其实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做好了完全的心理准备,虽然对波兰的入侵导致了新世界联盟同自由世界军事同盟各成员国之间的互相宣战,但各国民众已经在早就有相当准备的各国政府的引导下,失去了应有的焦燥和恐慌。人们默默地承认这一事实,也默默地作好了承担更多苦难的准备。
3月19日,当波兰的战事除了德军对波兰零星的抵抗进行清剿外,整个波兰开始逐渐平息下来。苏联成了此事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仅收回了曾被波兰抢占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还俘获了整个波兰王室和政府,更重要的是夺取了波兰的国库。当然了,由于政治理念与意识形态的截然不同,波兰王室的处境也非常糟糕。苏联政府计划在原波兰政府中扶持部分同情无产阶级官员组建新的波兰政府,而将原来的波兰王室和地主政府彻底抛弃。
不仅如此,苏联政府还准备将波兰王室及地主政府送到集中营里去,以作为对波兰政府曾经占领苏联领土的惩罚。苏联政府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英美等国的严重不满,丘吉尔说服罗斯福,两国政府共同致函苏联,要求苏联立即将波兰王室及政府送到英国,同时要求苏联政府归还波兰国库并立即停止组建波兰新政权的事宜。
斯大林是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人,他对波兰政府趁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力量薄弱之机,夺占西白俄罗斯及西乌克兰地区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因此,斯大林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坚决反对将波兰王室及政府护送到英国的建议。
三方经过数次电报往返的协商,让罗斯福和丘吉尔意识到一件事情:只有全力支持苏联对中国发动进攻,苏联才有可能“释放”波兰王室及政府。即使如此,夺取的波兰财富也甭想从斯大林口中吐出来。
斯大林的这一表态也让罗斯福与丘吉尔之间产生了分歧。虽然两人都认为苏联是以此为要胁,迫使两人同意苏联加入自由世界军事同盟,但就苏联加入军事同盟后的主攻方向上,两人始终谈不到一块儿去。
由于就在三方就波兰政府处境一事互相试探之时,意大利和法国军队已经开始进行对埃及英军进行军事打击的准备工作了,所以英国人强烈要求苏联一旦加入军事同盟,就立即进攻德国。而罗斯福则认为:苏联进攻中国,可以迫使中国将军事重心放在中苏边界,而减轻在太平洋上自由世界同盟的压力。也可以让美国能够从容地武装日本。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英两国的分歧已经不再是应不应该让苏联加入军事同盟的问题,而是苏联在加入军事同盟后,军事进攻重点的问题。换句话说,苏联加入军事同盟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不可阻遏的事实。
尽管这一事实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所明白,但希特勒却似乎仍然对苏联报有某种不可理喻的好感,尤其当斯大林将波兰王室国库里数目不菲的油画等古董送给希特勒后,这种好感更让人感到有些无法理解。当最高统帅部决策处讨论这件事时,我甚至认为,即便苏联加入军事同盟,德国也不会立即投入到对苏联的战争中去。
或许应该这样说,这是两个具有相同性格、相同执政手腕、相同强烈侵略欲望的领导人之间的特殊“友谊”。他们都对其它国家的领土、资源报有最浓厚的兴趣,都对征服其它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般的际遇有强烈的爱好,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同一类人。一种类似尼采那样的狂人。后世中,丘吉尔戏称斯大林为“斯大林大帝”就可以证明这一切。
作为自由世界军事同盟的中坚力量,美英日等国绝对不允许苏联玩这种两面三刀的游戏,他必须有一个非常公开和正式的立场。美日两国可以容忍苏联在加入军事同盟后,不对德国进行战争行动,但这一点又让英国人绝对无法接受。同样,英国人也能容忍苏联不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但必须用地面部队牵制住整个欧洲的陆军。
当然丘吉尔和罗斯福肯定能从蛛丝马迹中感受到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的“特殊友谊”,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其实应该由中国与英美两国结盟,共同对付法西斯德国和苏联。这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但也是一个无奈地存在。
为了迫使斯大林尽快表明立场,就必须让苏联尽快加入到自由世界军事同盟中去。这一点,罗斯福与丘吉尔没有任何异议,但关于苏联红军的军事力量使用方向上,两人都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理念。对于罗斯福来说,可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的中国是一个更可怕的存在。
我心里非常清楚,如果真让罗斯福祸水东引,我们中国将面对世界上工业力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和苏联的夹击。加上逐渐被美国武装起来的日本,我不认为中国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仍能在战争中获胜。从罗斯福断然拒绝丘吉尔要求苏联对欧洲开战的要求中,我甚至感到罗斯福已经放弃英国,而将实力更强大的苏联作为自己的盟友来对付中国。
这是个令人非常恐惧的结论,但目前的事实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可能的结论。我心中感到害怕,我们中国不能在一开始就陷入两线作战中。这与我们最初的战略目标的决策不符合。而且这样算起来,整个欧洲在战争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只将面对已经日薄西山的英国这一个国家。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也是中国所决对不允许的。
由此看来,罗斯福的眼光还是很“毒”的。欧洲现在的海军力量在罗斯福眼里看来,如果不能接受中国为其建造的那批新型主力战舰,是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的。而其地面力量,面对茫茫的大西洋,除非他们会飞,否则,一定会在美国强大的海军面前丧身鱼腹。
唆使苏联对中国进攻,中国那被世人认为最强悍的陆军将被拖在西伯利亚。日本在朝鲜就可以缓口气。在朝鲜,中国军队只构筑了进攻出发阵地,而日军则构筑了相当完善的地下工事群在内的要塞群。这一点,中国知道,日本也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只要苏联一进攻中国,绝大部分精锐陆军将被吸引至叶尼塞河。缓过气来的日本就能被美国迅速武装,主动进攻没有良好防御工事的中国军队,胜算应该很大。真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中国没有2000万以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地面部队,失败是必然的。
至于欧洲那强大的地面力量,可以先去“消化”英国在非洲和中东的殖民地甚至印度。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也应该和苏联、日本打得筋疲力尽了,中国海军主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