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无敌前传-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军、秋明方面军、远东方面军三个方面军增加到5个方面军。新增加的两个方面军分别是乌拉尔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总兵力也由原来的510万人增加到近800万人。在到主席办公室前,我也已经把情报抄录了一份交给了叶总长。”

看来事情真的大发了,估计美国为了让日本能够尽可能长地支撑下去,不得不提前让苏联参战。为此,甚至将还未在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也提前实施,作为对苏联的报答。苏联的工业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其技术力量却不尽如人意。他们生产的技术装备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甚至有些还不如日本。如果美国提供大量技术装备,并转让相关技术,配以苏联庞大的工业生产力,那苏联的国力将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候,苏联将两个方面军近300万人的兵力投放到东方战场,他就不怕希特勒趁机发动进攻吗?要知道,德国国防军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近600万兵力配以精良的装备,连我都觉得铁血军陆军都会很吃力,他斯大林就完全不顾?既然这样,我也不会跟你客气,我让希特勒立即进攻苏联,看你斯大林怎么应付。我把我的想法给方乐两人一说,他们两人却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

我奇怪地问他们:“你们怎么都不赞同?”薛庆功回答道:“因为,从我们所收集到的情报看,希特勒将在近期内在两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但目标都不是苏联。”方乐也说道:“我们的情报也显示,希特勒可能已经与斯大林签署了秘密协议,承诺不对对方采取军事行动。当然,因为没有证实其可靠性,我们也没有专门向您汇报。”我一听,心都凉了。狗日的希特勒,看来是真的想让中国和苏联打个你死我活,他好坐收渔利。

我立即按下桌上的按钮,让秘书立即叫来李长山、郑耀邦和叶飞。不一会儿,他们来到后,我就问叶飞:“情报你也知道了。你觉得该如何做?”叶飞显然也对这份情报给搅得心神不安,他黑着脸说道:“我现在所想到的就是凭借大量的地表和地下工事群,先坚决抵挡住苏联的先期进攻。同时,西南战区也需要将主力抽调,先撑过两三个月,收拾掉朝鲜的日军后,再将东北战区一半的兵力调过去,这时候应该可以打反击了。”

我有些不甘地问道:“我们就不能学学小日本儿?先来过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叶飞摇了摇头说:“很难。就算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在没有工事依托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保证部队能够稳定住战线。”我还是心有不甘,问道:“为什么?”叶飞也很干脆地回答:“因为实力不够。”

接着他又向我详细介绍起来:“先说说苏联军队。他们之前就在叶尼塞河以西部署有三个方面军,共计510万人,1万1千辆坦克、5000辆自行火炮、2000多架飞机,加上近30000门各种火炮。而现在,他们增兵后,根据其编制情况分析,至少会有780到790万兵力,1万5千辆坦克、8千辆自行火炮、近5万门各种火炮,以及至少3000架飞机。反观我军,目前还未能完成1月会议上所作出的扩军计划。现在整个西北战区只有不到200万人的兵力,5000辆坦克、8000辆装甲战车、4000辆自行火炮或火箭炮、1万5千门各种火炮。作战飞机也只有2000架左右。实力相差太悬殊了。”

我仔细想了好一会儿,按下按钮说:“让严维宗到我办公室来。”然后我对叶飞说道:“我现在要详细地知道苏军的部署情况。”他立即回答:“先前的三个方面军的部署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但刚刚进入战区的两个方面军却无法知道其具体部署情况。我的估计是这两个新的方面军是作为总预备队在使用。因此,以前的三个方面军则有可能进行相应调整。我先试着分析一下调整后的部署。”说完,他走到我办公室内悬挂的地图前,拉了两下绳索,调出西伯利亚战区布防示意图。

他指着西萨彦岭说道:“在西萨彦岭以北的阿巴坎一带,原来驻扎的是苏军西伯利亚方面军的第33和34集团军,这也是苏军的主要进攻出发点之一。现在兵力增强后,估计会将在新库兹涅茨克一带的第30集团军也调上来,增加第一波突击兵力。在其北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一带的第36、37集团军则会加强第35集团军。原驻扎在水库及叶尼塞斯克之间一线的第38、39集团军也会加强,估计,是将第31、32集团军从托木斯克和阿钦斯克调集过来。而从叶尼塞斯克到诺里尔斯克一带,虽然地域广阔,但主要是沼泽和森林地带,因此,原有的第40和第41集团军不会再增加。也就是在叶尼塞河沿线,苏军就至少集结了整整一个西伯利亚方面军12个集团军,共计170万人的兵力。再加上一些独立的坦克集团军、摩托化集团军等,兵力应该在210万人以上。”

然后他又详细说明:“配属给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有2个,即部署在阿巴扎的第14坦克集团军和部署在乌如尔的第18坦克集团军。而配属给该方面军的摩托化集团军则有4个,即部署在阿克多武拉克的第6摩托化集团军、部署在塔什塔戈尔的第11摩托化集团军、部署在纳扎罗沃的第13摩托化集团军和部署在比里柳瑟和钦达特的第19摩托化集团军。”

我走到地图前,仔细看了看地图,非常讶异,转过头问叶飞:“这么小一片儿地方,他们就部署了这么多的部队?到时,他们怎么展开?”叶飞也觉得有些奇怪,但他仍然解释道:“最初我们总参也觉得非常奇怪,但我们仔细研究了苏军的各种情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问道:“哦,什么情况?”然后,我又立即想到在后世中看的那部电影&;laquo;兵临城下&;raquo;的一些精典镜头:主角初上战场只发了五发子弹,而没有步枪。于是我又立即问道:“不会是他们的士兵手中没有步枪吧?这怎么可能呢?苏军有那么多的坦克、大炮和飞机,不会连士兵手中的步枪都无法配齐吧?”

李长山突然说道:“的确是这么回事,我开始都没有想通。为此,我还专门问了一下总参情报部的薛庆功。”薛庆功此时也证实道:“确实如此,我们的侦察人员在苏军阵地经过长期和仔细地观察,发现苏军平均每两个人才有一枝步枪,每两个连才有一挺机枪。与我们的班排火力相差甚远。而且,他们还在某些集团军中配备了一些骑兵军或骑兵师、旅。这些骑兵只装备有长矛和战刀。”这一下,真的轮到我惊讶了,&;laquo;兵临城下&;raquo;的一些镜头我以为只是美国为了诋毁苏联而制造的噱头,没想到会是真实的。

郑耀邦也笑着说:“我们也想不通,为什么苏军装备那么多的技术装备,却连士兵手中的枪枝都配不齐。看来,苏军在叶尼塞河一线部署这么多的兵力,也是无奈之举呀。我可以想象,苏军的那些政委、指挥员驱使士兵们冲锋,肯定是让没有枪的士兵们去捡战死士兵身上的枪来战斗。还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摇摇头说:“即便如此也不要掉以轻心,没有武器的士兵在督战队的逼迫下,往往会爆发出更强烈的战斗意识。他们要活命,只有拼了命地向前冲,靠近身搏斗来获取武器。”然后我示意叶飞继续讲下去。

叶飞点点头又说道:“在南线的则是远东方面军,这个方面军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因为南线并不是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远东方面军下辖有8个集团军,另外还配属了1个坦克集团军和2个摩托化集团军,总兵力也就在120万人左右。主要部署在额尔齐斯河一线,重点驻扎在巴甫洛达尔、埃基巴斯图兹、塞米巴拉金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等地。最初,秋明方面军是作为总预备队存在,但现在我预计苏军会把秋明方面军加强到叶尼塞河沿线,以增强其突击力量。所以他们肯定会从鄂毕河以西的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一带进至托木斯克、克麦罗沃、新库兹涅茨克一线。该方面军除原有的10个集团军外,还加强了第10坦克集团军和第7摩托化集团军。总兵力大概有180万人。”

我看着地图,忧心忡忡,我军的实力确实与苏军相差太远了。在西北战区还没有完成扩军计划以前,确实非常难以守住战线。即便是完成扩军计划,恐怕也无法阻挡苏军的钢铁洪流。这时,我看到严维宗也走了进来,突然,一个极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一闪。

第一百九十二章 … 我们也要搞突击

我立即将严维宗和郑耀邦拉到地图前。然后先对严维宗说:“我现在需要空军绝大部分的战斗力,将轰炸机群给我集中在叶尼塞河以西的苏军阵地上,尽最大可能地杀伤他们的有生力量。将大部分俯冲轰炸机则集中到额尔齐斯河一线,我要你尽最大可能地摧毁该地区的所有装甲力量和防御工事。”

然后我转头对郑耀邦说:“我现在要你立即将已经组建完成的全部装甲集团军和机械化集团军从各个战区调到这里。”我指着额尔齐斯河以南说道:“这需要依靠大量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这一点你和总参共同来调节。铁路运输可以全部用来运送大型技术装备、并加上部分人员,公路运输则可以用来运送弹药、军粮及药品等及部分人员。水路也要进行内河运输。将空军和各航空公司所有的运输机全部用来运送人员。我要求你们必须在5月25日以前,也就是说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里,把华南战区的第4机械化集团军群、西南战区的3个装甲集团军、2个机械化集团军、本土战区的2个装甲集团军、3个机械化集团军给我送到这个地方。”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动用全部的运输力量,将6个装甲集团军、9个机械化集团军及一些其它部队共160万兵力以及其全部装备运送到上千公里远甚至数千公里远的地区。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计划。郑耀邦和严维宗不由得面面相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