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只有这样,才能更少地减轻德军的压力,加速苏军的崩溃,胜利会以更少的代价来获得。
在将军们的坚持下,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是确定了暂时中止对南斯拉夫的战争行动,将德国全部的战争力量放在了苏德边境上。当然,将军们也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同意采用全面进攻的办法,兵分三路,北路直插列宁格勒,从北面威胁莫斯科;中路则先行攻占明斯克,直逼莫斯科;南路则经过基辅,迅速向高加索地区席卷。这样一来,苏军势必无法兼顾所有战线,任何一路得手,都足以对苏联产生致命威胁。
在接下来的商谈中,希特勒留下了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并向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变换基本立场:那就是尽量避免中国军队参与对苏联的进攻,以使德国能够独家获得苏联的资源,从而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强国,主导世界政治。哈尔德领悟了希特勒的意思,但对德国以一家之力,能否快速攻占苏联表示了疑虑。他指出:虽然苏军在乌拉尔以东地区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和装备,但其基本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多地削弱。其国家的主要工业力量因为在欧洲部分,所以并没有被中国军队破坏,仍然可以为苏军提供强大的物资基础。汲取教训的苏联一定会借鉴中国军队的军事思想,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自身的不足,工业力量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向航空工业和装甲力量的生产方面倾斜。
转型之后的苏联工业,更加适应战争的需要,德军的进攻必然会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他认为,中国军队经此一战后,必然消耗了大量的弹药等作战物资的库存,中国军队的进攻停顿是必然的,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中国军队可能无法突破乌拉尔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发表公告,宣布因为对苏联的进攻而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当教训苏联的目的达到后,便停止了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的工业力量虽然极度发达,但要完成达到战前的作战物资的库存,也需要大概半年的时间,因此,他不认为中国军队会在这期间继续对苏联发动进攻。也就是说,德军如果想独家控制或占领苏联,只有在这半年内完成作战行动。
希特勒听后,深以为然,他要求哈尔德立即作好对苏作战计划,并要求德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的作战准备。哈尔德立即予以否决,他认为:一个月内,德军根本无法作好对苏全面战争的准备工作,同时,再过一个多月,苏联境内即将进入严寒和漫长的冬季,在这种季节里作战,对德军来说绝对是场灾难。他还强调,进入冬季后,苏联的日照时间更短,全天只有不到7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德军向中国学习并赖以成为制胜“法宝”的闪击战,需要大量的空中力量的支援。而极低的温度会使飞机燃油凝结,日照时间太短也会大大限制航空兵的作战时间。
但希特勒考虑到中国将在半年内恢复到战前的物资储备,可以进行新一轮的进攻,时间上不足以使德军进行充分准备,更不能使德军将进攻时间推迟到大半年之后的开春。因此,他还是强烈要求哈尔德作好作战计划,并要求国防军立即做好战争准备。哈尔德不希望让德军陷入到苏联的严酷冬季里,他再一次表示反对,并指出:中国军队现阶段的主要作战任务,不是占领苏联,而是彻底毁灭日本,以解除这个根本之患。而半年内中国工业所囤积的作战物资也会消耗在日本身上,因此,德军根本不必要抓紧这点时间。延迟至明年春季再发动进攻,并不会使中国军队的作战重心转移到苏联。
希特勒思虑良久,仍然觉得不该冒这个险,他还是要求哈尔德让国防军作好战争准备,并坚持要在十月份以内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哈尔德有些生气,他表示无法接受希特勒的这种无理要求,认为做好作战计划是可以的,但进攻时间必须推迟到第二年春天。同时还向希特勒表示,德国与其现在考虑如何对苏作战,并竭力避免中国军队参战,还不如详细地考虑一下,如何保证从中国那里获得的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交通安全。比起苏联那犹如镜花水月的资源,中国输出的资源更现实一些。
虽然美国的第5舰队已经被驱逐出印度洋,但在迪戈加西亚的英国基地仍然保持有大量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中力量。这使得从中国运往欧洲的各种矿产、煤炭、机电设备、武器等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中国进行战后维修和保养的欧洲舰队的战舰已经维护一新,重新焕发了新的战斗力。但没有航空力量的支持,欧洲宪章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有效地清除迪戈加西亚这个印度洋上的“毒瘤”。所以哈尔德认为,德国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说服中国政府,动用海军力量夺取迪戈加西亚,以完全确保这条海上生命线的绝对安全。
希特勒对这一点表示赞同,但对于哈尔德对自己的“冒犯”感到不可原谅,他当场解除了哈尔德的国防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让戈林暂时代理。同时要求戈林作好作战计划,并下令国防军作好全面的战争准备。作为德国另外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一直深受希特勒重视的党卫军,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达后不到三个小时,便有2个集团军的兵力作好了战斗准备。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一百三十万党卫军和六百余万国防军均集结到德苏边境,并作好了战争准备。对苏战争一触即发。
德国人的动静不可能瞒住欧洲宪章的其他国家,他们在得知希特勒的计划后,纷纷要求希特勒与整个欧洲宪章组成联合军团。迫于压力,希特勒只好同意欧洲宪章其他成员国的要求,但仍然表示最多只允许一百万欧洲军队进入边境地区。面对苏联这块巨大的蛋糕,所有欧洲宪章成员国都无法坐视。法国派出了三十万陆军部队,意大利也派出了25万,荷兰、比利时因为国力不强,人口基数也不大,所以只派出了不到十万的兵力。但作为欧洲宪章成员的另外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虽然工业力量不强,技术装备也很少,但人口基数却相对较大,所以两国各派出了十五万人的兵力参与对苏作战。
希特勒不得不把欧洲宪章其它国家的军队派往前线,而且成立了欧洲联军总参谋部,大量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军官进入这个部门。但心有不甘的希特勒仍然将这百万欧洲联军放到了北线和中线上,至于专门夺取巴库油田的南路,则全由德国人组成,甚至本就在这个方向上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军队,希特勒也宁愿花费大量的运输力量,将他们送到了北线战场。
除德军外,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无论是从工业力量的原因还是因为战术思想陈旧的原因,都没有多少装甲部队。法军通过学习中国军队,特别擅长坑道作业和阵地作战;意大利军队则擅长山地作战,当然这个所谓的“擅长”要打很大的折扣;其它军队似乎没有什么特点,只能起到保护补给线、交通要道等作用。出于种种原因,联军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仍由哈尔德担任,本来应于国防军的总参谋部处于同级甚至上下级的关系,但却逐渐被国防军总参谋部排挤成了一个摆设。
就这样,到了9月底,德军已经在北线集结了一个集团军群,一个航空方面军。计有1个装甲集团军、1个机械化集团军、2个摩托化集团军及其它作战部队约50万兵力,2000架作战飞机。同时还有欧洲联军的3个法国步兵集团军、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各三个步兵军等80万兵力。这样,北线总共就有130万人的兵力,一千余辆坦克、千余辆自行火炮、四千门各型大炮。并强行穿越波罗的海三国,在边境线上等待。
中路的兵力比北路要大得多,二个集团军群,一个航空方面军和4个航空大队。下设有3个装甲集团军、4个机械化步兵集团军、10个摩托化集团军和其它作战部队约180万兵力,3000架作战飞机,三千余辆坦克和同等数量的自行火炮、上万门大炮。另外还有约二十万欧洲联军,总兵力达到了200万。
南路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在这里集结了四个集团军群,2个航空方面军和3个航空大队。拥有2个党卫军装甲集团军、4个党卫军机械化集团军和5个党卫军近卫集团军及其它党卫军部队。而在南线的国防军则有3个装甲集团军、5个机械化集团军、7个摩托化集团军及其它部队。总共拥有五千余辆各型坦克、六千辆自行火炮、1。5万门大炮,近五千架作战飞机,约300万兵力。
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凯特尔彻底执行了希特勒的计划,整个德军除在国内和挪威等地留有百余万军队外,全部集中了德苏边境。战争的气氛顿时浓烈起来。
第二百零九章 … 我要阴希特勒一把
第三帝国在边境上的动静,显然瞒不住苏联人,消息传回到莫斯科,立即引起了一片惊慌。刚刚战败的苏联,其作战物资在西西伯利亚几乎消耗了一半,面对兵力更加雄厚欧洲军队,且没有任何天险可凭借,苏联上下都不认为自己可以取胜。更何况,在乌拉尔以东地区的中国军队正在对自己虎视眈眈。刚刚“处理”掉贝利亚的斯大林,再一次感到了无力。他立即向德国派出了特使,希望能够说服希特勒放弃战争行动,至少也要明白希特勒到底要干什么。
同时,大量亲华的德国将领,也在有意无意间向中国的特工人员透露了在“狼穴”召开的那次国防军与希特勒发生了较大争执的会议。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立即被传回到国内,加上德军在德苏边境上的集结,于是最高统帅部便又一次召开了决策会议。会上首先由薛庆功通报了德军在德苏边境上的兵力部署,然后又汇报了苏军现在的状况。
苏军自合围歼灭战后,目前尚有近七百万兵力,但大部分士兵手中的武器缺乏,训练不力,其战斗力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