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使用原子弹?这一点必须经过认真讨论。
首先要确定的是战争结束后,德国是否会一直是一个二流国家,其次,日尔曼人的报复心到底有多重?第三,德国战后的恢复能力如何?其实第三点与第一点有直接的关系,讨论也主要集中在此。
按赵天赐的说法,只要战后,欧洲继续保持欧洲宪章,并在德国的宪法中施加某些条款,可以在数十年内保证欧洲宪章受中国控制,并产生一个由法国主导的欧洲。
这样一来,德国也许会在经济上成为一流强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将不足以同法国对抗,更谈不上同中国的抗衡。
至于日尔曼人的报复心态,这其实已经不在讨论的重点了,任何报复力量必须与自己的实力成正比。
赵天赐还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国内财政状况,迫切需要尽快结束战争。
使用原子弹进行轰炸,将会极大地加快战争进程。
而且根据军事情报部的情报显示,国防军内的一些人正在组织针对希特勒的刺杀活动,只不过目前参与的人数还很少,对希特勒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一旦使用原子弹,将回使更多的国防军军官感到:战争已经无法取胜,必须是希特勒彻底消失,才能挽救德国。
这样一来,肯定会进一步加快战争的进程。
既然如此,那么叶飞的冒险实际上就加了一道最有效的“保险”那么好吧,就让我看看商云义的法国集团军群到底有多强把。
我心中最后作出了这个决定。
第二百八十六章 … 让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下)
室友昨天的故事,药服了后,头昏眼花,思维不容易集中,必须休息。
所以只能上传另外半章,各位读者大大请多多体谅。
在作出了将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境内的决定后,空军立即加大了对德国国防军进军路线及兵力集结地的轰炸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法国集团军群的补给空投力度。
但这对于战局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
真正能够使法国集团军群获得绝对安全的办法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其对面的敌人。
而得到总参这首奇怪命令的商云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通信兵,他接二连三电报发回,请示是否是出于通信系统故障原因,但总参都毫不犹豫地以相同性质的命令回复。
至此,商云义才总算明白总参是下定决心将自己留在德国了。
虽然空军不断地投来补给,加上时断时续的后期保障,使法国集团军群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但商云义也明白:目前的法国集团军群哪怕连一场较小规模的全面战斗都无法进行。
为了应付眼前最近的敌人党卫军,他只好下令将大部分步兵师机动车辆的油料全部集中到装甲部队和少量的机械化部队中,以此来换取在一定时间内的机动及火力优势。
至于之后的事情,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商云义的做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7月5日,幸存下来的党卫军第4和第5集群合编成一个新的集群--党卫军独立集群,由刚刚从柏林赶到的海因里希党卫军一级上将担任总指挥。
他到达后,立即下达了新的战斗部署,要求在杜塞尔多夫,这个唯一没有被轰炸过的工业区的南部小工业区集结,并准备在这里,对来犯的中国军队给予致命一击。
海因里希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军队远征之后的补给不力的情况,因此,他决定先以防守消耗中国军队本就不多的各种作战物资,然后再发动反击。
海因里希的计划相当成功,商云义在最初的几天猛烈攻势中,除了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占领了这个小工业区外地门兴格拉德巴赫、索林根等前沿地带外。
终于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弹药补给和油料补给是制约法国集团军群大规模战斗行动的最大因素,海因里希也从中看到了战胜商云义的机会。
于是,他率党卫军主力部队约20万兵力,加上近十万充当后勤补给掩护的十万预备役部队,沿着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之间的莱茵河两岸,向中国军队地阵地发动了强袭。
没有弹药进行作战的中国军队。
除了留下部分精兵对党卫军进攻部队进行狙击外,主力部队不得不抛弃大量的负重和装备。
迅速后撤。
7月13日,中国军队在摧毁了整个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这两个小工业区的所有设施和建筑后,主动撤到勒沃库森和格雷文布罗赫。
但不到三天的时间,海因里系率领的党卫军中国军队强悍地战斗力;给了海因里希内心强烈地震撼。在中国军队缺少补给。尤其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地弹药和油料补给的情况下。勇猛善战的中国战士居然仍能够予党卫军巨大的杀伤。
自正式接战后以来,不到十天的时间,党卫军的伤亡就超过了12万人,而中国军队地伤亡。
偏高的估算也不过2万左右。
这还是因为海因里希害怕在白天遭到大规模空中打击,而将全部战斗选择在晚上地缘故。
否则,党卫军的伤亡人数还会更高!与海因里希心中焦虑不同的是。
希特勒似乎感到一丝宽慰。
刚刚被摧毁了鲁尔工业区,整个德国需要一个大的胜利来维系民心士气。
曾经被各国军事专家们视为无敌的中国陆军部队,终于在党卫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十天内连续被收复了五座重要的工业城市。
即便这几座工业城市已经没有任何收复的意义,但对于希特勒来说,党卫军仍然是其心中最坚强的支柱。
而且,在对内外的宣传中,这一连串的胜利,也正好为德国披上一件打破中国神话的英雄外衣。
但在此时,海因里希却听到了一件对于他来说,比鲁尔工业区被毁更加令人恐惧的事情。
党卫设在荷兰、比利时、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几乎所有补给中心和兵力集结地,均遭受了中国空军的地毯式轰炸。
数百万吨作战物资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党卫军几乎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辆甚至普通的机动车辆都陷入了油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借助不断被中国空军轰炸多切断的铁路运输,党卫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场机动能力。
海因里希立即与刚刚升任为党卫军元帅弗兰克商议,他手中的作战物资储备只够打一场中型规模的战斗,甚至可能无法将中国军队从波恩城驱逐出去。
因此,他要求立即停止继续推进,原地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国防军的到来。
同时,作为党卫军的最高副总指挥之一,他也对整个党卫军的前途感到忧虑,并建议党卫军立即从*国等地撤回。
至于交通工具,海因里希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抛弃各种重型装备,将油料集中于各型机动车辆。
不过,弗兰克向上汇报后,希特勒立即否决了党卫军高层的建议。
他心中非常清楚,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任何与美国能够接触的地方都是异常宝贵的。
同样,不断在北海同中欧联合舰队作战的德国、美国海军舰队也有大量的船只秘密在荷兰的各个港口靠岸,为希特勒运送着大量的宝贵物资和技术资料。
因此,守住西欧海岸,将是党卫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说服“据理力争”的党卫军高层,他甚至要求党卫军可以用西欧遍布的数百万马匹作为交通工具之一。
对于在莱茵工业区的党卫军暂停进攻,等待国防军的到达一事上,希特勒倒没有作过多的坚持。
但正是希特勒这个一意孤行的表态,最终完全葬送了二百多万党卫军,使其依赖的最有力地、最忠心的武装彻底消失。
缺少弹药及油料补给的党卫军,甚至不是法国军队的对手。
在那些补给中心被摧毁的第二天,法军便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强悍的攻势。
近四百万法兰西战士,冲出战壕、坑道。
工事及各种藏兵洞等防御阵地,在猛烈地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勇猛地扑向党卫军的阵地。
按照中国政府地强烈要求,法军并没有一味地只顾着恢复自己的国土,而是将进攻主向定在了皮卡第区,这里可以直接通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相应的,在德国境内的法国集团军群,也开始了逐步的反攻。
虽然反攻主要集中在党卫军的对面。
但这个正面上地兵力并不太多。
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为主地突击群,兵力只有40万左右。
其余的则被商云义放在了补给线的沿途,尤其是法兰克福、美因茨、曼海姆、斯图加特等中心城市。
在这里,近百万大军虽然零星分布,但却构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抵御随时可能发起进攻的德国国防军,以保障并不十分稳妥的后勤线。
原地固守地百万大军,将并不多的油料分出大部分给了突击群。
至于弹药。
则只能依靠航空兵地火力支援来弥补了。
即便这样,中国突击群的威力也相当强大。
7月18日,反攻的第一天,中国军队便击溃了科隆城外的党卫军,迅速切入其纵深,直接摧毁了设在多尔马根的党卫军独立集群司令部。
海因里希在卫兵的保护下。
侥幸逃脱。
但他最终也未能逃脱,19日,在其刚刚准备在诺伊斯的临时司令部行使职权时,一个团的空降兵突袭了诺伊斯,将这里不多的守卫兵力击溃后,在司令部附近的一处民宅中,俘虏了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党卫军一级上将。
海因里希级其司令部高层被摧毁后,整个党卫军独立集群立即陷入了混乱之中。
各自为政的党卫军各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被动地对打到面前的中国军队进行抵抗。
好在此时的中国军队也因为油料及弹药消耗过大,逐渐将攻势减弱了下来,给了党卫军幸存的各师一个喘气的机会。
而在莱茵工业区被摧毁后重新进行集结的国防军中央集团军群先头部队约12个师的兵力,此时也到达杜伊斯堡,离中国军队前锋只有不到三十公里。
面对的国新生力量的加入,严重缺乏补给,且久战之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