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岗位啊!那样才算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该是如何风光啊,常规的措施,在全国某一方面,确实做出了别人做不出来的政绩,引起了全国的轰动,老百姓那里人气很旺,中央领导也对你刮目相看,这样你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而像贝湖省这样的条件,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里,在贝湖省主政的党政一把手,竟然没有一个荣升国家领导人的先例。偶尔一两个,也是先调到外省任职后,做了几年,才升到国家领导人的位子。这几乎成了一个宿命,凡是到贝湖任职的一把手,都已经提前预知了自己的命运,就是干到退休,好歹到全国人大或者政协,谋个闲职养老去,他现在已经算是破例了。
按兰超华的习惯,拿不准的事情,他就装糊涂,也不问,等领导发话,顺着领导的思路往下想,才避免犯低级错误。
不过这事不一样,兰超华在心里想了一下,第一副书记陆政东,是省长,这个是要动,但是是往一把手的位置上动,后来者也已经是余江游无疑;祁玉民原来抓组织党群,不管怎么安排都是对祁玉民一个不大不小的不大不小的打击。
事实也是如此,祁玉民把报纸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大口大口地吸了几次烟,把剩下的烟屁股狠狠地摁进烟灰缸里,扭曲成一堆,然后重重地坐在老板椅里,闭上眼睛,沉思了起来。他在心里暗暗地骂了一句,真叫人心里憋屈。
这样的事情自己却急不得,你沉不住气,就被人轻看了,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些常识他还是懂的。
兰超华思忖了一会儿,看着闭目养神的周书明说道:“书明书记,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你看这样安排,是不是合适些。志路书记是纪委这条线上的,他的工作动不了。能够动的,其实就是罗善政和唐中凯两人。他们一个省城,一个安新,又都是候补委员,他们俩人中,论资格,两人都具备,唐中凯还稍微占优势,但我觉得,还是安排罗善政合适些。一来罗善政,是从外省调来的,在本地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形不成自己的派别,对书记您,也会更加感激。而唐中凯就不一样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建议啊,最后的裁判权,还在书记您手里,你怎么说,我就怎么执行。”
很显然,建议罗善政和祁玉民的分工对调,这有利于形成对陆政东的一种制约,这对于兰超华未来的腾挪可以留下空间,当然对兰超华也是有利的,不过若是选择唐中凯,同样对兰超华有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处更大一些,这等于是给陆政东的一份投名状,兰超华可以藉此转换角色,和陆政东建立起一种比较特别的关系,两者比较起来,兰超华所建议的,是周书明乐意看到的,艾琳贝湖虽然闹腾了一番又沉寂了,他把能善后的也已经善后了,但要说一点蛛丝马迹都没留下,这是不可能的,艾琳贝湖依然是他的一块心病,只有兰超华不完全倒向陆政东,兰超华才会更积极的把那些事情给处理好。
周书明与其是征求兰超华的意见和建议,倒不如说是试探试探兰超华。
这个时候,周书明渐渐睁开了原来眯缝着的眼睛,看了兰超华一眼,嘴里“哦”了一声,随后点了点头,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是欣赏和赞许的目光,似乎对兰超华的分析很重视。但他又没有立即表态,没有说这个建议很好,就照你这个建议办吧。那样,就显得太没有城府了。做大领导的,最关键的是要有点神秘感,让部下们感到似乎近在咫尺,而又相隔天涯,永远让部下捉摸不透,从你的一个表情,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再作出推断,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惶恐、迷茫、战战兢兢的状态中,摸不清领导下一个的动作到底是什么,手中的权力利剑到底刺向何方,这样他们才时刻意识到领导的重要性,对领导诚惶诚恐,充满了尊敬,再没有了向领导的权力提出挑战的非分之想,安安心心、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奴才,为领导服务到底。
他倒觉得,陆政东和抓组织的副书记关系微妙,他们拧不成一股绳,斗来斗去,自己这才更加安全,才可以分而治之。主席曾经说过,七八亿人口,不斗怎么行啊!
周书明切身的体会是,班子里那么多人,十几个常委啊,不斗也不现实啊!主席不是还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嘛。以前都把这理解为贬义,认为是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其实,这是主席的矛盾论的思想,非常伟大,非常精辟。矛盾无处不在,哪里都有矛盾,都有斗争,此消彼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官场上更是如此,无法回避矛盾。大家只能在相互的斗争中,找到双方都接受的平衡点,这样才达到表面上的和谐。所以和谐是结果,斗争是过程。为了达到和谐,就要进行斗争,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第219章召见
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主席的书意味深长啊!周书明油然而生感慨之意,只是没想到再最关键的时候挨了詹继东一刀,这始终让他是耿耿于怀
胡思乱想了一番,他头脑里渐渐理出了头绪,心情也顿时好了许多。他重新用欣赏的眼光看了周书明眼,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我会仔细考虑的,等中央的文件下来,我们省委常委要开个全体会议,重新考虑领导班子的分工问题。这几天我就和政东省长碰一碰头,再听听他的意见。有什么事情,再向我汇报,你去办吧。”说完,向兰超华摆了摆手,低下头,继续批阅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文件。
省委常委楼,是座四层的中式建筑,挑起的屋檐,灰色的墙壁,青色的琉璃瓦,从外部看来,丝毫不起眼。和旁边二十多层的省委办公大楼相比,显得那么矮小、落伍,但这里有一个单独的庭院,里面有喷泉、假山、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一看就经过精心的设计,在喧闹的都市中心,显得高贵典雅,闹中取静,彰显着不凡的品位。
一进里面,从门口开始,地上、台阶上都铺着红地毯,楼梯扶手,都是高级的木料,装饰得豪华、典雅,而又不甚张扬。作为贝湖省最高的权力中心,这座小楼,在大家眼里,都笼罩着几分神秘色彩。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辈子在院子外的大街上蹓来蹓去,也没有机会到里面待上几分钟,一识庐山真面目。门口进进出出的,不是豪华的轿车,就是豪华的越野车,间或还有那高档的大轿车,是接待办用来接送大领导下去视察用的。
每一个进出大门的人和车辆,都经过了门口武警战士的严格审查,他们一天几个班,对这座小楼,实行二十四小时的全方位监控。确保在里面的每一个大人物的人身安全。在这里面工作,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能够在里面拥有自己的一间办公室,是许多人追求一生的渴望。
每个在里面办公的省委副书记,都有四间办公室,两间办公兼会客,一间休息,就像宾馆五星级的客房。还有一间是自己的秘书的。
省委书记就更不一样了,办公室更大,是三间打通的,宽敞明亮,像是剧院的舞台。还有专门的会客室,里面放着高级的沙发,茶几上放着鲜花、瓷器,墙壁上挂着大幅的国画,一幅,画的是奔腾的江水,江水浩荡,两岸怪石嶙峋,惊涛拍岸。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整个画面看着气势恢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愧是出自大家之手,是精品中的精品。有时候省委书记就在这里会见客人。细心的观众,从贝湖省的新闻节目中,隔三差五的,就可以观赏到这幅名作。
陆政东是省委副书记,这里的办公室,自然也给他留了一套,但陆政东一年到头,也不会到里面坐一个小时。省政府那边,在省长楼上,他有专门的一个大办公室,比他也习惯在那里办公。
不过要不了多久,这里的主宰者就要换人了,这一刻,兰超华的心里也很是有些复杂
几天后,周书明和陆政东都接到了中组部的通知,到京城开会。
他们第二天一早,就坐上去北京的航班,当天下午就赶到了中组部,受到了部长的接见。自然这是部长代表组织上正式和他们谈话,对他们几十年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并且告诉他们,中央已经决定,提名周书明为中组副部长。
谈完话,周书明就给罗善政打电话,告诉他,在部长面前,说了他不少好话,他们认为,由他接替祁玉民的位置是最合适的。
罗善政只能在电话里,一再对他们表示感谢。官场上就这样,谁也不知道谜底,他们就是说了你不少坏话,你也不知道,他们相反还可以向你卖个人情。你还得向他表示你的感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也说不清。
而对于陆政东而言,谈话就要持续得长得多,除了和周书明一起谈话之外,部长还和他单独进行了谈话,正式通知他,将担任贝湖省委书记,提名为省人大主任候选人。最后部长表示,首长还要亲自接见他。初步定的是下午三点。部长要亲自送他进中南海。
中南海陆政东去的次数倒是不少,但经常去那里开过会。但最高首长的办公室他一次也没有去过。
陆政东坐着驻京办的黑色奥迪,跟着中组部部长的车,经过长安街,到了新华门。
由于部长的秘书一切都协调好了,车子经过新华门的时候,警卫稍微盘查了一下,检查了一下出入证件,打了一个电话,就放行了。
到办公室,工作人员把他们先领进了接待室,说:“请稍等,首长正在会见客人。”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秘书过来通知说,可以进去了。
秘书把部长和陆政东领进了办公室。陆政东第一次发现,自己胸口怦怦直跳,倒不是紧张而是兴奋。
首长穿着一套设计得非常合体的深蓝色西装,雪白的衬衫,显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和陆政东握了握手,指了指沙发,说:“随便坐吧,我们聊聊天!”
首长言简意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