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10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前途明朗,他们愿意做出短期的牺牲。像这一次,如果祁玉民当上了省长,那比当副书记的秘书,不知道风光多少倍。前途那是大大的有。两三年就上去了,最少是副厅级。

如果情况不太明朗,看不出是福还是祸,他们就宁愿选择按兵不动,坐以待变。

不一会儿,祁玉民就和兰超华一前一后,赶到了陆政东的办公室。

其实祁玉民刚才还在外面,在团省委视察工作。虽然省委常委还没有进行新的分工,但詹继东调走,这一摊的工作他得暂时兼着,接到陆政东要召见的电话,他连忙中断了视察,从团省委的办公地点赶了回来。

祁玉民肩宽背厚,头显得比一般人要大一些,一看就是一脸福相。

比起一般人,他也确实算是够幸运的,他出生的西南一个小县城里的干部家庭,父亲是军人出身,解放战争的时候,参加过大决战战役,当过副团长。全国解放的时候,他留在了地方上工作,解放后当了县委书记。他母亲是县教育局的副局长,在县里,这是令人羡慕的干部家庭。

文革爆发之前,祁玉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了。文革中祁玉民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祁玉民中学毕业后,就到一个军垦农场,做了知青。那个农场的厂长和祁玉民的父亲是一个部队的战友。所以,祁玉民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有贵人关照。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祁玉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进了国务院系统的一个部委工作,在部办公厅、人事司干了五六年,从一个小科员,提拔为了部机关的副处长。

那个时候,祁玉民的父亲,已经是某省的民政厅厅长了。恰好他的一个老战友,也是早年从部队转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到了祁玉民那个部,当了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需要选一个秘书,于是就选了自己老战友的儿子,祁玉民于是当了副部长的秘书。此后在副部长的关照下,他一路升迁,做了处长,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财务司副司长,人事司司长,最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成了副部长,做了几年,又成了常务副部长。

常务副部长那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了,每年手中掌握的资金审批权,就有几十个亿。巴结他的地方领导,什么省长、副省长的,多得不得了。每天请他吃饭的人,都要排成了长队,不提前向他的秘书预约,根本轮不到。还有那些在京城里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老板们,也千方百计地巴结他。他也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关系网。认识的高级官员、大老板越来越多,为自己的升迁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当年的领导,是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物,为祁玉民的提拔、重用,没少费心思。这一次,祁玉民被下派到贝湖省,担任省委副书记,属于是重用。他这样的官员,一个最便捷的升迁路径就是,在中央部委机关混到副部级,然后下派到省里,历练一下,捞取些政治资本,积累一些地方上工作的经验,三五年之后,就升迁了。或者是回到北京,成为部长什么的;或者留在地方,就地升迁,当省长或者省委书记,就像陆政东一样。最差了,混到退休,还能解决个正省级的级别,弄个省政协主席当当。

所以在体制内,有能力是一方面,最关键是要有运气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要不然按部就班,即使是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你没有任何背景的一个小人物,又没有大人物发现你,欣赏你,为你的发展铺路,你按照惯常的升迁路径,一辈子能混到司局级,已经是到顶了。许多运气差的,混到五十多岁,还是个处级干部。在京城的中央国家机关,处级干部,就是大办事员一个,遍地都是,谁也不会待见你。

祁玉民虽然不像陆政东那样,有可以呼风唤雨的老前辈为自己说话,但是他很聪明,又会来事,也逐渐掌握了一部分的政治资源。中央高层,也有人认识他,为他在关键的时候说句好话。要不然他也到不了贝湖省,担任省委副书记这样关键的位子。

但他自己却是吧事情搞砸了,在候补委员选举中名落孙山,领导这一次是响鼓用了重锤,今后要注意和陆政东搞好关系,陆政东上面有人,如果表现得好,是很快就会升迁的。说不定干个三五年,做出什么政绩来,就升迁了,做副总理还谈不上,但升个国务委员,到国务院兼任一个部的部长,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陆政东升迁了,留下了位子,他就有机会了,当省委书记和省长都有可能。而一旦和陆政东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处好关系,那就麻烦了,不仅升迁没有可能,甚至会把自己的前途完全葬送掉。陆政东到京城多汇报几次,就把你撵走了,还回京城,或者到别的省份,当个副书记什么的,他的政治前途那就完全就终结了。因为上面的领导就对你有了不好的印象。现在什么都没有印象重要,一旦领导认为你不可大用,你再做什么工作也没有用了,就等着回家抱孙子吧!

所以,听说陆政东找他有事情要谈,他连忙中断了自己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省委常委办公楼。

走到楼梯口,正好碰上组织部长兰超华和他的秘书。兰超华连忙向他打招呼,说:“玉民书记,出去了啊!”

祁玉民说:“去团省委了。”

兰超华和秘书忙站在旁边,把楼梯让出来,让祁玉民先上。

祁玉民并不知道兰超华也是去见陆政东的。兰超华同样也不知道祁玉民这样步履匆匆的,也是陆政东叫回来的。

陆政东看着两人联袂而至,特意从老板椅里走出来,陪他们坐在沙发里,面对面地讲话。

陆政东说:“找你们两个来,是想商量一个事情,省级班子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有的同志要提拔,成为副省级干部。有的同志年龄到线了,要去二线,到省人大或者省政协去。有的要彻底退休。还有的同志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工作,也需要交流。任务很多,工作难度大,非常繁重。我的意思是,由你们两个具体负责,拿出一个方案,主要考虑急需调整的厅局、市委书记、市长人选。

等我仔细看过以后,再上省委常委会研究。对于政府组阁的提名,可以征求一下江游省长的意见。对于省政协秘书长人选的提名,可以征求一下广生同志的意见。”

祁玉民和兰超华都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陆政东的讲话。

陆政东又说:“现在继东同志已经调走,他分管的一块应该也要落实到人,还是要考虑一下常委们的分工。”

做省委书记的,虽然没有免掉其他省委常委乌纱帽的权力,但是,他却可以冠冕堂皇地调整你的工作。把你从自己熟悉的岗位上,调到不熟悉的岗位,逐渐剪除你的党羽,这样就无形中消弱了你的势力。这个念头,陆政东已经考虑很久了。他的第一把火,就是动这几个副省级干部。其他的厅级干部看省委常委的位子陆政东都敢动,他们就更没有什么话好讲了,只能是服服帖帖,所谓擒贼先擒王吗!

如今在贝湖省,对于这些担任地市市委书记的人来讲,含金量最高的几个位子,按排名顺序,业大市、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城市,经济总量上从这些比较差的靠前的动,明显的属于重用。

这跟陆政东对他们各自留下的印象分不开。陆政东觉得,比较有能力,在一届任期内,有很大的改变,获得了上上下下的好评。用他担任靠前地市的领导,说不定可以带来大的变化。选对一个人,就完全大不一样了。

动几个地市书记的工作,现在也就是陆政东一句话的事。这就是组织的力量。现代社会,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组织的力量,就可以无坚不摧了。

还是同一个他,之前他要动一个地市的书记或者省里厅局的厅局长,那就还需要看周书明的意思。现在当了省委书记,一把手,说话的气势立马不一样了。祁玉民和兰超华立即感受到了他的魄力。敢于决策,拍板,下面的人自然就怕你了。现在祁玉民和兰超华,毕恭毕敬地坐在那里,听陆政东讲话。陆政东问他们,他们才敢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问他们,他们连插话都不敢。这就是组织的力量,权力的魅力!

陆政东说完这些,带着征求意见的语气问:“你们二位,还有什么问题?”

祁玉民自己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自然是少说为妙,于是就摇了摇头,说:“我没有什么意见。”

陆政东看着兰超华,说:“你呢?”

兰超华说:“我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临江市委书记既然要来省城,那谁来当这个临江市委书记呢?”

陆政东说:“我看就让杨易迅同志去吧!他也需要到下面历练历练了。”

祁玉民和兰超华脸上虽然都没显露出什么,但心里都是一愣,杨易迅这个人他们当然是知道的,是省政府的副秘书长。

杨易迅并不显山露水。这个人口风紧,工作严谨,责任心强,也有很清晰的工作思路,最关键的,有干事业的热情。祁玉民和兰超华一听就明白了,看起来陆政东对他的工作相当满意。获得了陆政东的充分信任。所以,现在有了机会,陆政东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

不是说陆政东喜欢任用自己的身边人,实在是他刚当上省委书记,在人事问题上第一炮不能打哑了,与其是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没有把握,还不如任命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心里有把握,他也不会捅什么娄子。因为毕竟这是陆政东的第一次,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他陆政东是要让人看笑话的。

而且更关键的他是要发出一个信号,就是对于有能力、有魄力,肯埋头做事的实干者,更有机会得到重用。

当然,这些决策能不能完全通过,还要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最后还需要省委常委们表决。那是几天后的事情了。因为这可是陆政东新官上任提出的第一个人选。

陆政东谈完,祁玉民和兰超华就告辞了,分头准备自己的工作去了。

兰超华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