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5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在高层领导前来视察之前,安新首先迎来了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次专题采访。

本来,央视主要是采访他这个市长的,但陆政东表现出来了高姿态,主动要求也要采访詹继东和市里其他领导,而且主动让詹继东讲成绩,他来讲安新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陆政东知道这样的高姿态不但不会抹杀他在安新的成绩,而且落在高层心目中说明他很讲大局,不贪功,落在省委江书记的眼里,他和詹继东之争只是工作上的思路之争,而对詹继东来讲,他这样做,詹继东也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采访,而是一次极具分量的采访,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

“有人说在现阶段城市发展有三大法宝:出让廉价的土地,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引进资金。这三者是谛造城市的经济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靠出卖土地,靠引进外资,转让土地,然后大开绿灯给予办理贷款,拔地而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也就是市长们常讲的经营城市的理念,安新虽然实行的是土地储备制度,但万变不离其宗陆市长是吧?”

央视的这位美丽的财经主持安瑶看似很娇柔,但是提问却是咄咄逼人,也有些咄咄逼人,这个问题有深度,从实行分税制之后,地方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特别是很多官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出成绩在这方面是越来越疯狂。

这个记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记者对这些问题还是有比较深入的思考的。

陆政东笑了一下道:

“土地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资源,也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安新现在仅仅是刚刚起步,有人这样评价安新,远看是一片灿烂,近看是一片混乱,这应该是客观事实,安新现在市区还很凌乱,市容市貌和其他同类城市相比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谈不上经营城市”

陆政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安新市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不能搞成林立的钢筋混凝土与拥挤不堪堆积成的冰冷面孔,不能让人感到茫然,不能搞成表面看改造旧城建造大都市,其实是推掉了历史的记忆,抹除了绿色的城市化而让人困惑,剩下的只有人际间的隔阂、自然与人的疏远。安新的城市发展应该要力求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陆政东看了一眼女主持,然后才又说道:

“刚才主持人提出了土地出让的问题,引进外来资金的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作为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光靠土地出让金来解决城市的发展终究有枯竭的一天,所以不能太过依赖,这也是安新为什么采取土地储备政策的原因,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市场经济分三个阶段,一是产品的市场化,这个全国正在基本完成,二是要素的市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金、劳动力三要素。至于产权的市场化,这个全国都还处于刚刚的探索阶段。我认为在现阶段,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如何利用好这三要素。在安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如何发展产业群,如何经营城市等几大方面,而发展产业群,这里面就涉及到国企的改革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非公经济的发展”

第90章厚积薄发(二)

“经过改革改制,留下来的都是比较大型的企业,也就是一地的工业和经济重要的支柱交恶支撑,而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则是一地经济的基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谈到这两点就不能不涉及到国企的改革改制问题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问题。

虽然国家讲今年是三年国企脱困的最后一年,但是国企改革依然是任重道远,国企改革无疑是当下的难点,安新国企改革属于润物细无声,既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又没有闹出什么大的风波,这无疑也是这次采访的重点之一。

“国企改制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安新自然也不例外,而国企改制的最大难点在于人员的问题,除了从社会保障这一块来解决,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多渠道多方式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实各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积极鼓励下岗工人自主创业、改制企业留下一部分、再就业解决一部分等等方式,安新也不例外。

但是安新在最后一点做得比其他地方更好一些,也就是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比其他地方要多,安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也是安新能够在改制的过程中比较平稳的原因。

但陆政东对于安新的发展依然用了一个任重道远。

陆政东知道要想振兴安新是一条任重道远的漫长之路,安新落后了,已经在起跑线上被人家拉下了一截,想要超越别人,那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但仅仅是努力是不够的,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弊病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同质化、同功能化太严重。这种弊病使城市失去了真正的光彩和内涵。

在城市建设中,有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那就是一届政府一套方案,一届政府一堆“政绩工程”。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些城市在爆发着短视、透支子孙资源、杀鸡取卵的野蛮开发,进而牺牲人的生命和长远利益来代换昙花一现的经济繁荣。许多学者专家早就提出对城市的批判,但是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顾当前,不管后果,只管本届不顾下一届。透支资金,透支土地,寅吃卯粮,寅用卯地,使城市变得浮肿起来,缺乏长远规划和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是如此,而在城市赖以生存和壮大的产业发展上也是如此。

曾经有学者专家曾经呼吁过,政府对一座城市的建设规划作出长远规划,然后形成立法,一届一届地延续下去,从而尽可能的杜绝朝令夕改的现象。

但这些学者专家是在象牙塔中想当然,事实上这样的立法根本也不会形成什么有效力的约束力,新官上任之后,为了自己的政绩会绞尽脑汁的突破这些所谓的立法,把上一届领导的规划全盘否定,又另起炉灶,这是各地的常态,有的地方甚至到了连上一届党政部门遗留下来的帐都不认的地步。

而且一个副省级城市不像县那么简单,每个县区都有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每个县的党委政府也各有各的思路和想法,怎样让每个县区的发展思路凝聚到全市这个整体方略上来,这就要考较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艺术,你不能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算是调整人事,那也是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出此下

陆政东讲得非常的客观,而且重点在于安新的未来,勒出的一副安新发展的宏伟蓝图的同时也没有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显得平和内敛。

这是陆政东留给安瑶很深刻的一个印象,安瑶这些年主要就是负责采访经济界的风云人物和政府高官,她所采访的这些人多是风云人物,都是在春风得意之际,很多人都是意气风发,而陆政东却是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在里面,在这一点上安新的市委书记詹继东反倒显得更兴奋一些。

安瑶是不了解安新的实际情况,安新这些年在副省级城市中是碌碌无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即便是有多半也是负面的报道,而现在安新终于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了!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依然被这样一种澎湃感激励着。没有疲惫没有委顿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悦,他热情如火,他兴奋莫名,他举止得当挥洒自如,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觉得自己充满力量一往无前,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伟大的不知道疲倦的跋涉者,正带领着历经苦难的雁门人爬上一座高高的山,身后是几百万双充满渴望和希冀的眼睛,而眼前则已经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开阔地了

坐在一边镜头之外的安俊义也在比较着詹继东和陆政东接受采访时的不同,不过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安瑶是截然不同的。

他是越来越佩服陆政东了,詹继东虽然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但是真要论眼界和格局,还真和陆政东差了一个档次,陆政东几乎没有讲成绩,看似没有讲大的东西,实际上却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东西表达出他的高屋建瓴,比詹继东高明得多。

这仅仅是从发展经济上的能力而言,从政治的角度讲,陆政东也显得更为高明,安新能有今天的新气象,不管从上级还是安新的干部群众,都很清楚陆政东在其中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陆政东把往脸上贴金的事情让给詹继东来讲,实际上是很高明得一招,这样既显得高风亮节,同时也就是绑住詹继东的手脚,詹继东年纪不大,安新搞出一番成绩来,不管如何他作为市委书记都是要沾光的,不管怎么说对他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这对只看到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定位肯定是会增加筹码的,上级慧眼识才,把陆政东安排到了这里当市长,几个套路使将出来都是有声有色。简直把经济发展和财政上这一套路数玩得炉火纯青。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顿时缓解,而且还赢得了上边有关领导的表扬,而现在安新发展如此耀眼,这让詹继东也倍感有面子,让詹继东再今后不能完全的撕破脸皮。

而更为重要的是安新市委书记的位置现在成了一个香饽饽,诸路人马都是虎视眈眈,欲得之而后快,但陆政东显然已经抢占了先机。

安俊义也不由考虑着自己的将来,秘书长无疑是特殊的职位,坐上这位置就意味着最自然的接触各路人马,看到、听到、了解到一般人无法了解的事实(包打听),很多时候,又并没有那么消息灵通,却还得假装通透(聋哑人);必须在最需要的时间、地点随时出现(消防队员),又得随时准备留守(守门员);把一切看在眼里,是最清醒的参与者(潜水员),又是最“近视”的局外人(近视眼患者),不该看得不看,不该打听的不打听,不该知道的不知道;要慎言慎行,不能有丝毫懈怠,绝对的八面玲珑(管家),必须是最能踩着钢丝跳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