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没什么意见,就跟着陈茵莉到了食堂一楼。
这个点儿到食堂吃饭的还是有的,大部分是背着书包拿着书的学哥学姐,每个人进来就直奔档口点了东西就做到餐桌开吃,吃饭了背着包就走,来去匆匆。像我们这样优哉游哉从1号档口参观到24号就显得很特别了。话说虽然都是造反但是类型真心蛮多的,最后我选了一碗看起来很好吃的西红柿鸡蛋面,李砚书要了一屉小笼包和一杯现磨豆浆,陈茵莉断了一个餐盘过来,点了一个梅菜包子、一碗稀饭、一份小咸菜、一个茶叶蛋,加起来总共花了2块2,而吴晓佳则要了一份肉夹馍和豆浆。
我改变了第一餐对L大食堂的看法,现在对它的评价是——便宜又好吃!
说实话,我吃的真的很撑。L大的西红柿鸡蛋面做的酸酸甜甜的,一点儿也不腻。西红柿鸡蛋又是我最喜欢吃的那种做法,鸡蛋和西红柿都做的碎碎的,汤汁浓郁,我的碗底连汤都不剩。
“嗝”,看来参观校园势在必行,遛弯消食很有必要。
我们从食堂西面的门口离开,那条小道直通教学楼。路过超市再从博雅楼走到明德楼,经过喷泉广场来到图书馆。穿过树林间的小径,走在鹅卵石上,清风拂过,校园的早晨会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已经有学生坐在长椅上看书,也有一边走动一边读书的。图书馆前面的阶梯还站在几排学生,像是合唱团,一个女生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嘴里朝着他们喊道:“Hello!Everybody!”等我们从小池塘旁的仙女雕塑再转过去的时候,她已经站在队伍前领读:
“' ai '”她念一次。
“' ai '”大家跟着念一次。
“' ai '”“' ai '”“' ai '”“' ai '”。。。。。。
循环往复。
我们站在旁边热血沸腾,有一种“这就是梦想中的大学生活啊”的赶脚,青春恣意,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旁边还有组织晨读的学长邀请我们加入,不过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就婉拒了,他们给我们一张晨读表还有社团的介绍,说欢迎我们以后有机会参加。
不过在以后的大学四年中少有的几次早起的日子里,每每路过图书馆前的阶梯,都能听到站成一排排的学生在一两个人的带领下,大声地读着:
“' ai '”!
“' ai '”!
“' ai '”!
“' ai '”。。。。。。
从来没听到过其他任何朗读内容,从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
☆、第 34 章
其实新鲜感就那么一阵,不出一个月我们就会熟悉在大学里的生活规律,只是大二大三的学哥学姐们还是可以一眼就把我们从一群人中划分到新生群里去。我看着军训结束后的留念合影,“欣赏”我们黑了好几个色度的脸,十分肯定其中原因不仅仅于此。
从穿着打扮、上课按时程度、课堂出席情况等,都可以在这个阶段里,轻易分辨出是否是大一新生。
其实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月是很轻松的,军训时长大约是三个礼拜。据陈茵莉打听过来的消息,L大的军训是出了名的轻松。我看别的班级的军训确实是这样,每天早晨7点集合点名,然后各自散去吃早饭,八点半准时开始训练。教练领着走两圈就到树荫下或是楼阴处休息,唱唱部队歌曲什么的。而我们班的教官感觉比较严格,走步的时间最长,导致休息时已经找不到阴凉处。踢正步、站军姿都在大太阳下,一点儿也没有偷工减料。我虽然觉得还可以承受,不过心里也还是挺羡慕管得较松的班级的。
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潘娜娜从隔壁D大来看我,她联系我时已经晚上七点了,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她白天干啥了。
我把她领到寝室,吴晓佳要去自习,陈茵莉出去接受校园记者培训,李砚书在上铺拿着笔记本电脑插着耳机看美剧。
一进门,娜娜首先对我寝务的整洁表示欣赏,接着对我的衣柜过少的衣服单调的颜色表示嫌弃,最后对我晒黑了的脸表示痛心,得知我从不擦防晒霜后,一张脸先惊后怒,恨铁不成钢地开始灌输我青春易逝年华易老现在不保后悔到老的长篇大论。
其实不怪我啊,和我关系最好的李砚书也从没有擦防晒的习惯,我自然注意不到这方面。
军训过后就是欢迎大一新生正式的开学典礼,我真后悔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带本书来解闷儿,站在后面根本看不清主席台,只能从音响里听到校领导讲话和新生代表发言,就算介绍完校学生会主席各院学生会主席之后,我也不知道谁是谁。
印象深刻的是在开完会往回走的路上,有个全体新生可以参加的志愿签名活动,在铺在地面的超大超长的红幅上。具体名目不记得了,只感觉有点儿像明星走红毯一样。
十一放假前两天是体育会,文学院凭借着拥有体育特长生而稳拿了第一,我们新生好像根本没有参与,只在文学院学生会干部的带领下不断地大声嘶吼“加油加油”,明明已经很努力地去喊,还是会被学长凶巴巴地批评不够尽力、没有集体荣誉感。
不过我们胆子小,还是要乖乖听话。
陈茵莉只看了半天的体育会,后来跟我们说她去找学长问点儿事儿,一下午都不见人影。我们吃完晚饭回去的时候,她跟我们说明天不去看比赛了,直接买火车票回家。我们很好奇,问她这样不会被辅导员抓到吗?她说她问过学生会里的学长了,没事儿。听到这儿我们也很兴奋,谁都想提前一天回家。陈茵莉犹豫了一下,然后跟我们说最好不要,一下子少很多人会很容易被发现的,我们想想也有道理,打算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看完比赛再走。
由于从S市到寝室其他三个人的家有快车,所以李砚书和吴晓佳不跟我一起走。我一早上从寝室楼出来,外面黑黢黢刮着冷风,除了路灯只有两三个拖着行李的人。我走在从寝室通向校门口的路上,正好有个出租车在我面前停下问我坐车不。我看到车上已经坐了个男学生,问他多钱,他说50。我想了想差不多也得这个价,于是上了车。那时所谓的“校园黑车”还是大学生图方便普遍会选择的交通工具,没有现在这么“闻风色变”。
一路顺风,到达火车站还早了许多,我一直等到六点四十检票后才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第一次,一个人,陌生的地方。
回到家自然受到热烈的欢迎,外婆和妈妈都像是分别了好久一样说我黑瘦黑瘦的,应该补点儿营养,于是放假的这几天顿顿鱼肉虾蟹地喂我,外公虽然没说什么,也经常出现在我身边,听我跟外婆和妈妈叨叨这一个月以来在大学的生活。
时间太短,黄金假期眨眼就过,我又回到了校园生活中。
每天按时上课,认认真真地作笔记,到点儿了就冲去食堂抢食,一天的课熬完了从水房拎走已经打好水的暖壶回寝,另两个又不知跑哪儿去了,我拿李砚书的电脑看韩国综艺,李砚书拿着IPOD看美剧。
生活反复如是。
后来慢慢变了。每天早晨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纠结上不上课,通常睡过头会是最棒的逃课理由。在课堂上偷看别的书,不到点儿提前溜出教室冲向食堂。一下打两壶水明天就可以逃课出门逛街了,后天下午空闲半天可以去洗澡那时人最少。
总而言之,像国内大部分的大学生活那样过。可能有点儿不同,比如说要是早上睡过头没有去上课,等我们醒来收拾好后就会奔去图书馆,也会在课堂上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在桌下翻现当代文学作品。
时间会慢慢烹饪彼此的关系,由生到熟,由熟到糊,最后舍弃掉。
我们熟悉了彼此,就会按照性格爱好习惯来划分圈子,你可能是这个圈子的,也可能是另个圈子的,也可能是几个圈子的交集。很快的,我和李砚书就因为“安静与宅”划分到了一起,吴晓佳是天天上自习的上进型人才,和陈茵莉一样加入了学生会、写入党申请书。而陈茵莉“混迹”于各个学长学姐之间,隐然成为了一批文学院学生会新成员的领导者。
我也会跟其他寝室的同学成为亲密的小伙伴,因为言情小说。
那时军训因为个子比较高,排队就跟李砚书她们分开了。休息时我们就会跟周围的小伙伴聊天,渐渐和几个人就有了共同语言。
小学时爱看金庸等人的武侠,高中时看了几本台言。上大学前,电视上放了《会有天使替我爱你》,除了男主挺帅,客串很大牌,其他完全没可取之处。女主不说长得丑,就那干嚎不掉泪的演技真是雷翻一群人。拍戏也不知道找个好点儿的学校,环境设施与上世纪八十年代蛮有可比性的。我实在不能想象前期宣传说这是一本多么受欢迎的言情小说改编的,为了求证,去书店买了原书来看。
于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言情,第一次认识这些人中的明晓溪。
我和小伙伴迅速有了谈话切入点。她们看小说都比我有经验,向我推荐好多没听过的网络言情,在S市的程诺还找时间回家给我拿来了《泡沫之夏》全套。
后来我知道了晋江、起点、红袖、潇湘,也知道了顾漫、箫楼、桐华、唐七。
从此走上了沉迷言情网文的漫漫长路......
说远了,说回来。
大一下半学期一开始,就公布了上学期的成绩排名,我们寝室四个人在全系排名靠前,论班级排名的话李砚书最高排第二,此时已展现了她的学霸属性,我和吴晓佳都挂在三等奖学金名额里,而全寝室唯一没有得到奖学金的,只有陈茵莉。
开完会我们默默地往回走,因为陈茵莉脸色不太好,所以一路上大家都不怎么敢讲话,她是我们寝室的室长兼老大(生日最大)。
回到寝室,大家换完衣服该干啥干啥,李砚书拿着洗好的水果就要爬上床看电影去,刚要上去就被陈茵莉叫住:
“李子啊,你这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