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未。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太白金星听完后大声叫道:“妙!没想到徒弟你果然是慧根过人,上天没有选错人。”郑义道:“师父说什么呢?徒弟不明白。”太白金星道:“以后你会明白的。”郑义道:“师父就不能透露一点吗?”太白金星道:“师父的大限将至以后就靠你了,记住了十二道生肖戾气他们的戾气排行顺序是:戾气老大神辰龙沈辰龙、戾气老二威寅虎威猛、戾气老三憨丑牛牛悍、戾气老四奔午马马骥、戾气老五信酉鸡刑攸姬、戾气老六福亥猪朱有福、戾气老七温未羊杨一闻、戾气老八慧卯兔斐慧、戾气老九精子鼠蜀子矜、戾气老十一申灵猴申天候、戾气老十二忠戌狗苟言志。你要从后面往前面一个一个的把他们送来见为师。”郑义道:“师父,你不能死。”太白金星道:“为师已经教了你快一年了,以后看你的了,记住你只有一年时间,一年之内你要把他们全部都送到令一个世界去。”郑义道:“徒弟记住了。”说这话时郑义眼泪也掉了下来,太白金星就这样坐着,纹丝不动,就像圣僧圆寂一样。突然太白金星又开口了。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九十三回生肖天将齐出动 忠戌狗自以为是1
更新时间2012…3…28 12:08:49 字数:11303
上回说到了太白金星结束了他的教导任务,这回要靠郑义自己了,郑义现在可以下山去对付他的第一个敌人了,这个敌人是戾气老十二忠戌狗苟言志,也就是离他最近的住在犁郡的那道戾气,郑义会从戾气的排行来各个击破,不能违犯了规律。而在太白金星坐化的时候,其实坐化是假的,是太白金星想让郑义动手了,所以才这样做的。太白金星最后突然开口了,他道:“徒弟,你还没有跟为师讲讲除了《大学》外的其它那些呢?你讲吧,为师听着,直到为师睡着,这也是对为师的一种回报吧!”郑义眼里含着泪水道:“五经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周礼、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和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别名:唐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后因称《诗经》为〃葩经〃。《书经》者;孔壁藏书也;又名壁经。易经;羲经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礼记》;。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经〃。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因此《春秋》叫〃麟经〃。
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诗》《书》《礼》《易》《春秋》,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上古历史资料,合称“六艺”,遂为“五经”。“五经”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关于“六艺”的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概括最为简洁允当:
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
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
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
四曰《礼》,以纪文物体制;
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
《史记?滑稽列传》记录了孔子对“六艺”教化及治理作用的阐述: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庄子?天下》揭示了“六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同时也指明,“六艺”“五经”作为教化民众的教材,有其明显优势,但并非没有不足,要扬长避短。这段话见于《礼记?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六艺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