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造并举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工业化向现代化的目标转变的问题。根据之二是: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76页。但是,这个根据也是不能成立的。毛泽东的那段话以“工业化”作为“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定语,并没有提出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周恩来的那段话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但还没有明确地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报告中强调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同上书,第201页。另外,周恩来当时所提的“四个现代化”同后来明确作为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纵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虽然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现代科学文化等等,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或者是从属于工业化,或者是解释工业化,或者是工业化的同一语。他们没有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他又特别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他说:“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同上书,第178页。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现代化与工业化并提。他说:“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同上书,第373页。讲话中,他还说:“要富裕就要有工业,一个民族没有工业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我们中国要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使生产发展。”同上书,第368页。此时,周恩来虽然不断使用现代化的概念,但现代化还不是区别于工业化的新目标。毛泽东的认识与周恩来大抵相同。1957年2月27日、3月2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到“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6、 404页。但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没有专门论述现代化的目标,他设专题论述的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怎样“使我国变为工业国”。同上书,第401页。《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的思路是:“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上书,第404页。这里毛泽东所提的现代化同样不是区别于工业化的新目标。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定(2)



  从已经掌握的文献看,毛泽东、周恩来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开始的。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08页。10天后,周恩来又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此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四个现代化时,不再提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不再提工业化的目标。这是将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但是,“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不平衡和严重困难,迫使周恩来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不得不将调整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就是此后二、三年,周恩来没有强调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经过艰难的调整,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之后,周恩来及时地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年1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447页。第二天,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3页。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今后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上书,第563页。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目标转变的原因(1)



  这一转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周恩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周恩来通过总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重工轻农和我国“大跃进”大办工业、以钢为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分析,不断深化对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坚持工农业并重,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明确地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位。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鉴于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阐述了与毛泽东相同的观点,认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我们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36页。此时,毛泽东、周恩来虽是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但为此后不久变工业化的目标为农业、工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前提。
  60年代初,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模式的重工轻农观点的分析批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曾强调,工业产值高就是工业国,农业产值高就是农业国,工业农业产值差不多就是工业农业国。周恩来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说:“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同上书,第519页。1965年8月28日,周恩来痛心地指出: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稳定的没有一个。他深深感到重工轻农为害不浅。
  对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搞工业之后出现的工业与农业的严重不平衡,毛泽东、周恩来较早觉察到了,并进行了纠正。1959年5月,周恩来安排8个副总理下去,他自己去河北邯郸、石家庄等地调查研究,提出把劳力从钢铁、水利方面尽量抽下来,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前期提出,过去安排经济计划的次序是重、轻、农,今后要倒过来,按农、轻、重安排,就是要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首先要把农业搞好。60年代初,周恩来具体负责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他反复强调在我国农业没有过关的条件下工业不能超前发展。1960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有关人员汇报1961年计划的会议上指出:“工农业关系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比例关系。目前农业落后,影响工业发展;反过来,工业建设规模过大,占用劳动力过多,又影响农业发展。”《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13页。1961年4月3日,周恩来说:“像我们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