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进行了调整和扩大。中央专委是有高度权威的行政权力机构,它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地分配国家资源,有效地组织全国的力量,确保了“两弹一星”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如果没有中央专委的统一领导和集中使用力量,中国的“两弹一星”就不可能在时间短、困难大的条件下取得成功。
*把农业摆在第一位
农业是基础,这是周恩来的一个基本的经济思想。在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不仅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的经济思想,而且善于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条件,不断深化和拓宽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
…
“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1)
…
1949年7月,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胜利,还没有结束战争的形势下,周恩来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的口号。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我们要恢复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61页。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的几个月中,周恩来反复指出,今天的工作中心是恢复生产,凡是对恢复生产有利的都要尽量发展。要想恢复生产就必须依靠农村生产,它是可靠的基础。他说:“现在不抓生产靠什么来支援战争和巩固胜利?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当前生产任务的重心是恢复而不是发展,当然也不排斥可能而且必要的发展。”“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 5页。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周恩来的基本思路是:以抓生产作为全国的基本任务;以恢复生产作为抓生产的重心,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生产;以农业恢复作为恢复生产乃至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
周恩来是根据以上思路指导经济恢复工作的。无论是恢复工业、巩固财政、搞活流通、发展外贸,他都强调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作用。第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的基础。1949年12月,周恩来在分析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时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如果没有广大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的任务首先要恢复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③同上书,第8—10页。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当时周恩来指出了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他们对工业品的需要和对工业原料的供应,也就可以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其二,轻工业的原料,绝大部分都要依靠农业,“今年全国棉花产量为八百多万担,明年计划增加到一千三百万担。如果没有这一千三百万担棉花,一百万纱锭就得停转”。其三,如果没有农业提供粮食,工业人口和城市人民就不能生活下去。“京、津、沪三地一千万人口的吃穿都要靠乡村来供应”。③其四,发展重工业也要依靠农业来积累资金。
第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巩固国家财政的基础。经济恢复时期,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农村的负担;二是来自城市的负担;三是国家企业的收入;四是预支即借债。1949年12月,周恩来说:“现在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四,城市负担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九,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多还是要转嫁到农民身上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6页。1950年4月,他又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比重约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现代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在国家税收中农业税也占一半以上,这些在量上是很大的。”《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160—161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周恩来把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当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首要条件。
第三,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搞活流通的基础。1951年3月9日,政务院第75次政务会议,讨论中国人民银行1950年工作简要总结与1951年工作计划及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1950年工作报告与1951年方针任务时,周恩来说,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就要求出售农产品和换回工业品。这种物中易其流的任务就落在金融贸易方面来。贸易部门不仅要收购农产品及其副产品,还要以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帮助工业生产,以适应农民的需要。城乡交流起来后,呆货即少了,城乡皆动起来。1952年10月25日,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购买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增产后,农产品如粮食、油料、工业原料、土产、畜产等,不仅可以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和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势必会刺激市场的活跃。”同上书,第237页。
第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的基础。1949年12月,周恩来说:“我们明年增产一百亿斤粮食,四百多万担棉花。粮食增产了,可以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棉花增产了,可以减少进口,少花外汇。”《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1页。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在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时指出:“我们开国以来就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外国做买卖”,“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农产品,换回来的是工业装备。”“我们入口的东西是我们所需要的,出口的东西如鸡蛋、猪肉,是人家所需要的,这种互通有无是互利的。”同上书,第87—88页。
经济恢复时期,周恩来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深刻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只有恢复与发展农业,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条件进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才能站立得住。“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揭示了“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的最深层的关系。第二,全面性。周恩来不仅分析了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的几个主要方面,而且分析了恢复与发展农业对巩固财政、搞活流通、发展外贸的基础作用。特别是对后三者的基础作用的认识许多是发前人所未发,堪称创见。第三,辩证性。他坚持辩证地看待农业的基础作用:既重视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也重视工业对农业的领导作用;既重视农业是财政的基础,也强调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既指出恢复与发展农业是搞活流通、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的基础,又指出了搞活流通、发展外贸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
“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2)
…
在“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的思想指导下,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农村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恢复的目标。1952年,我国农业恢复到战前农业的最高水平,粮食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产量的2800亿斤,达到3278亿斤。
…
农业和工业,国民经济的一车两轮(1)
…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很容易出现对农业的轻视。为此,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指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他说,我们的交通运输业不发达,轻工业不足,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农业不足的国家。我国人口之多是世界第一。这样多的人口要满足他们的需要,首先需要的就是粮食。我们还要争取一部分粮食出口,换回机器。中国拿什么东西向兄弟国家甚至向资本主义国家换回机器呢?主要是农产品。在出口的六种东西中,就有五种是农产品(粮食、油籽、牲畜、土产、经济作物)。粮食的生产跟不上需要的增长,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要用极大的力量注意发展农业。他要求地方党委,特别是省以下的党委,除去一些城市搞工业外,主要的力量都应放在农业方面。一年后,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农业的发展对于工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是由农业供给的。工业人口和其他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油类和其他副食品都依靠农业。工业所需要进口的机器大部分需要用出口农产品去交换。许多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是农村。”《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7页。为此,他主张国家要用很大的力量在经济方面、水利方面和技术方面帮助农业发展。
周恩来以上论述,从发展农业对发展工业、发展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保证全国人口的粮食等作用出发,分析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同他在经济恢复时期提出的“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那时他是立足于经济恢复来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这里他是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强调农业的制约作用。这里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强调了发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