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奸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奸商-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官?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门路不要紧,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本事去给人做事。”

    沈子成这一番话也是有感而,当年自己参加高考,考的只是一般般,特别好的大学也进不去。只能去一些平常的大学混了几年而已。要说公平,未必见得比科举更加公平。至少科举还是全国考生同考一份试卷呢,至少出身寒门的人和达官贵人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劣势,也没有科举加分,更没有京都考生就一定能中科举的说法。现在方孝孺拘泥于这样的繁文缛节,倒是叫沈子成十分不满。

    而且沈子成记得在上了大学之后,军训的时候,见到辅导员。那位比他大不了多少的辅导员曾经语重心长的跟沈子成说过:“一个人念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本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现在,沈子成不是也在大明朝混得风生水起吗?在皇帝和王爷之间,在官员和财阀之间,如鱼得水。只要自己有真材实料就行了,管别人怎么说呢。要说科举,沈子成是肯定考不中的,但是那些迂腐的官儿,十个倒是有九个都不如沈子成呢。

    方孝孺似乎有所顿悟,喃喃说道:“学生明白了。”

    齐泰嘻嘻哈哈的打着圆场:“方兄这几天是不是念书念的太累了。其实我齐泰也不喜欢钻营投机。但只是去见燕王而已。燕王又不主持科举。他就算想给我们开后门,也未必有那个心力。而且假如我们考上了科举的话,去哪里做官还不都是一样做自己的本分?先去见见燕王,并非是什么坏事。”

    只是黄子澄一直没有怎么说话,眼神时不时的在沈子成的身上游走。后边楚方玉和苏坦妹两位女子,挽着胳膊,并肩走着。这一行人在早上的京都,看起来十分醒目。男的个个玉树临风,气派十足,女的明艳动人,仪态万方。不少人看到这一行男女,都忍不住暗赞一声,果然是江南人杰地灵的好人物。

    一行人说着闲话便到了燕王府。守在门口的家奴早就认识了沈子成等人,看到是沈大人来了,二话不说就陪着笑脸,笑呵呵的把沈子成等人迎到偏厅去用茶。这边儿就忙不迭的跑去请燕王出来见客。楚方玉和苏坦妹却是老实不客气的径直去了内院,她们和燕王妃是多年的好朋友,燕王府都不知道来了多少次。轻车熟路,一点也不见外。

    过不一会儿,朱棣便穿着一身红色的锦绣长袍,踩着一双黑色步云履快步走了出来,老远就笑道:“一大清早的风儿就把沈大人给吹来了。看来我燕王府的茶,沈大人是怎么喝都喝不腻的啊?”

    沈子成起身施礼道:“沈子成见过燕王。燕王府的茶自然是极香的。这里有几位朋友要给燕王引见一下。燕王,这三位都是江南名士。这位是潜溪先生的高足方孝孺。这位便是齐泰,还有这位,黄子澄。都是在江南赫赫有名的人物。”

    三人齐声说道:“在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见过燕王。”

    沈子成的心中忽然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这三个人在历史上最终都是被燕王诛了九族的。而正是因为自己在大明朝的出现,把历史拉得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不管将来的事怎么样。这三位至少是和燕王在今时今日已经有了相会。接下来的展,就要各自看他们的命运了。三个读书种子,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要是能活下来,还是活着吧。中国,真正有骨气的文人,越来越少了。

    朱棣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一听沈子成的介绍,就明白了。这是沈子成有意把几个饱学之士引见给自己。朱棣心头也有些感激,不久,他就要去就藩了。可是这么多年在京都,自己的班底少得可怜。就算把道衍大师算在内,也未必能组建一个小内阁出来。当然,想拉拢官员,以朱棣的地位和权势并非什么难事。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的人才,那是少得很啊。却不知道这三位到底怎么样。

    朱棣的脸上展开了笑容,笑呵呵的对几人说道:“都快请坐吧。虽然在外边我要摆个燕王的架子,但是熟悉本王的人都知道。我哪里有那么多架子。尤其是宋濂先生,那也是本王的老师。说起来,我和方兄还是同门师兄弟呢。”

    沈子成暗暗好笑,朱棣还真是自来熟啊。不过他这么一说,整个气氛一下子就活络开了。齐泰等人之前最多也就是和四品官员打过交道,哪里见过燕王这么高级的人物啊。一看朱棣并不摆架子。大家都放下了心,屁股也敢在板凳上放踏实了。

    “这几位来年都是要参加科举的。”沈子成率先说道:“依我看来,这几位参加科举,那是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说不准包揽三甲都不一定。呵呵,要是当真能够包揽三甲。将来我回想起来,曾经和状元榜眼探花郎一起座谈,也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啊。”

    朱棣眼光一动,没想到沈子成对这几个人的评价这么高,便多留了个心眼,率先问向齐泰:“齐先生。本王不日就要去北平就藩了。不知道齐泰先生对本王去北平,有什么好建议吗?”

    齐泰不卑不亢的缓缓说道:“燕王要去北平,从大的方向来说,只要做好两件事便可以了。第一,北平是北方门户,抵御蒙古人入侵的最前线。燕王去了北平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部下打造成大明最强大的精兵。不但要能守住国门,最好是能够主动出击,不断将蒙古人往北方贫寒之地驱赶。让他们再也没有进犯中原的能力。”

    沈子成也是心中一动,齐泰的见识果然不错。其实朱元璋先让秦王、晋王和燕王就藩。这三个人分别在陕西、山西和河北。这三个地方的万里长城沿线,是抵御蒙古人的最前线。三个皇子就要肩负起保卫中原千千万汉人的重担。去了北平之后,什么治理地方,什么财税收入统统都是扯淡。先拉起一支精兵,训练自己的强将,打怕了蒙古人才是最重要的。

    “哦,齐先生,那第二点呢?”朱棣显然对齐泰十分感兴趣,马上追问道。

    齐泰接着说道:“练军为,用计并行。蒙古人在被皇上领军赶出中原之后,四分五裂。早已不再是当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各个部族之间勾心斗角。燕王若是能够分化瓦解蒙古人,让他们自相残杀,待到合适的机会,再突然出兵,打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足可以保边疆多年平安。最重要的是,蒙古人虽然残暴,但是燕王若是能够用武力震服他们,让这些蒙古人心服口服。他们未尝不会成为明军之中一支强大的铁血骑兵。”

    沈子成差点就要给齐泰鼓掌起来,他说的这些,跟朱棣在历史上对蒙古的做法,几乎同出一辙。看起来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十分接近的。齐泰这小子,书读的不少,没想到对国家大势还这么有见识。这家伙绝对不是一个腐儒,绝对不是。

    朱棣抬起双手,缓缓的给齐泰鼓掌起来:“齐先生说的真是精辟,让本王茅塞顿开。将来去了北平之后,齐先生若是考中科举,能来北直隶做官,那本王能够和齐先生携手治理燕赵之地,是本王之幸啊。”

    沈子成乐呵呵的插口道:“燕王这句话都出来了,看来齐兄想不去北平都不行了。”

    齐泰还是那样宠辱不惊的模样,只是脸上多少露出一些喜色,他看燕王礼贤下士,对人斯文有礼,又的确是可以治国安邦的一代人杰。若是去北平做事,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许可以得以伸张吧。

    黄子澄看到齐泰这么受重视,不觉有些感同身受,脸上也笑了起来。没想到朱棣一转脸就看向黄子澄,亲切的说道:“这位是黄兄吧?不知道黄兄师从何人?”

    黄子澄急忙答道:“在下游学四方,曾经拜访多位名师。可要说是谁家弟子,在下可真是没法厚着脸皮说是人家弟子。不过,宋濂先生等江南名士,都曾指点过在下的。”

    “那看来黄兄也是博采众家之长了。”沈子成便打着哈哈说道。

    朱棣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这几个人,能够被沈子成引见,能够跟楚方玉苏坦妹等人结交。能够得到宋濂的青睐。本事自然是有一些的。可是有本事,要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种本事。换句话说,对自己有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不然的话,就算把李白拉到自己的面前,文采是一等一了,有用吗?

    “黄兄,本王快去就藩,有些事情一直困扰,正好跟诸位讨论一番。”朱棣缓缓的说道。

    他虽然说是跟诸位讨论,但是大家伙儿都没有,这个问题是单独问向黄子澄的。方孝孺和齐泰都识趣的收了口。听朱棣慢慢的说道:“这事儿说起来也头疼。大家都知道,藩王可以任命一些直属于自己的官员。跟吏部派去的官员不同,这些官员几乎就可以算是我在北平的班底。现在快要就藩了,不少人来本王这里走门路,希望能够在门下混个一官半职。本王并不反对这样做。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最好是能够毛遂自荐。让自己的长处,能够被本王知道。本王也要量才使用。对不对?”

    黄子澄不明白朱棣说的什么意思,只是点头答道:“这是当然的。”

    朱棣笑了笑,接着说道:“可是本王自己安排班底,又不像朝廷那样可以用科举来选拔人才,本王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试出他们的真才实学呢?不知道黄兄可有什么办法教我?”

    “教是不敢当。”黄子澄想了想,朗声答道:“虽然燕王不能自己开科举。不过用同样的方法却是可以的。为官,要重四书五经,要懂礼义廉耻,要明是非黑白,要会上下兼顾……”黄子澄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引经据典,一会儿子曰,一会儿诗云,过不一会儿,又说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再过一会儿就说到蒙古为何败亡,当真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