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在拘禁期间,这愣小子捅开手铐跑掉了。启的铁哥们儿接着就趁势作乱,围攻伯益,拥戴启坐了天下。打这儿起,就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开启了暴力专政的历史。
而秦人那位能干的祖先伯益呢,据《竹书纪年》里说,是被启给杀了。
看来秦人的老祖宗运气是太不好了,不然的话,他就是五帝之后的“第七帝”了。伯益一被杀,秦族的运势自然就不行了,在整个夏朝里都受着窝囊气,无声无息,硬着头皮熬了470年。
伯益(大费)是有后的,生了两个儿子,长房儿子叫做大廉,所率领的部落叫做鸟俗氏。鸟俗氏这一支,熬过了万恶的夏朝之后,终于在商朝得到了重用,成了商朝的贵族,世代有功,被封为诸侯。到了商朝末年,被中央下令调到西部保卫边疆,史书上记载,说是“在西戎,保西陲”。
在西部边疆防备谁呢?很可能就是防备后来在西部崛起的周族。商朝渐渐没落,新兴的周族在边境上咄咄逼人,没办法,鸟俗氏的武士们只好拉家带口去支边。
落户边疆后,这一支山东秦人与当地的边民——西戎、犬戎混杂在一起,难免就要通婚,血统中就有了戎人的成分。后来在战国时,其他六国都骂秦国人是“夷狄”“戎狄”,根据就在这里。这虽然不是无端的乱骂,但也没什么道理,不过是种族偏见罢了。
大费的小儿子,叫做若木,所率领的部落叫做费氏。费氏部落后来建立了国家,叫做费国,地点就在今天山东省的费县。
费氏这一支,在商朝时期也很有作为。在夏朝末年,他们的一位酋长叫费昌,率部参加了商灭夏的战斗。费昌本人因为善于赶马车,还当上了商朝开国领袖商汤的马车夫,参加了灭夏的战略总决战——鸣条大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也成了贵族。
但是这一拨人,到后来也没逃脱西迁的命运。
秦人务实能干,极受商汤的器重,在整个商朝,他们世代有人参与辅佐国政,嬴姓人士在商朝大多显贵。
先期到达西部的鸟俗氏这一支,在商朝末年出了一个首领叫蜚廉,其子叫恶来。这爷儿俩都力大无比,蜚廉还特别善于长跑,可以日行百里;恶来膂力过人,可以用双手撕裂猛兽。《史记·秦本纪》里说,他们“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也就是说,爷儿俩都是以一手绝活儿、一身蛮劲儿来伺候商纣王。
纣王是殷商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后世所有浑蛋皇帝的好榜样。他宠信美女妲己,残害百姓,迫害忠臣箕子、比干,闹得国家一塌糊涂。
蜚廉和恶来却极受纣王的宠信。《吕氏春秋·当染》里,把这爷儿俩列为纣王身边最重要的两个佞臣,说是由于他俩怂恿纣王干坏事,导致纣王“国残身死”。看来,成语“助纣为虐”,说的就是秦人的这两位首领。
商纣王暴虐无道,老百姓是没有办法,但是有人会起来为老百姓讨伐无道。新兴的周族领袖周武王,终于蓄积了足够的力量,率领4万多猛士浩荡东进,立志要革商纣王的命。
第一章秦人的祖先是一只小小鸟(3)
幸运的是,此时商朝的主力部队都在东南地区讨伐作乱的东夷族,一时无法调回。商纣王也不想等死,就武装了大批奴隶,连同首都朝歌的警卫师团,一共17万人,开到牧野这个地方迎战。
周军人数虽少,但师出有名,士气高昂,他们在开战前举行了誓师大会,要为被纣王害苦了的老百姓报仇。两军一交战,商军里的奴隶就纷纷倒戈,17万商军最终大败。商纣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首都朝歌,登上鹿台,穿上平日喜欢的宝玉衣,自焚而死。
周武王进占朝歌,下令斩下纣王的头,挂在白旗上示众,替老百姓出气。随后又杀了乱国祸水妲己,同时把没跑掉的恶来也一刀给剁了。
蜚廉的结局比儿子恶来好一些,商朝灭亡时,蜚廉为纣王出使北方,回来后,纣王已死,没地方去禀报了。他倒是个愚忠的人,就在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王的阴魂报告。在祭祀时,得到了一副石棺,石棺上刻有文字:“天帝命令你不参与殷商的祸乱,赐给你一口石棺,用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上天要让他死!于是一咬牙,为已经灭亡的商朝殉了职。他死后,就葬在了霍太山。
从被商朝的英明领袖商汤重用,到为商朝的腐败领袖商纣王殉难,秦人的首领们神气了550多年,现在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成了周王朝的奴隶。
这口气,他们咽不下,瞪着眼珠忍了几年。等到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就趁机率领殷遗民大规模地叛乱,想夺回天下。留在山东的部分秦人氏族,也跟着一哄而起,组织“还乡团”参与了叛乱。
但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周成王在着名的政治家周公旦的辅佐下,果断平息了叛乱。最后武庚战死,商遗民的复国战争彻底失败。
平叛之后,紧跟着而来的就是清理阶级队伍,周朝命令所有与叛乱有牵涉的氏族,都要迁出原地,发配到老少边穷地区。这样,山东费国的所有秦人,就只能背井离乡迁到陕西一带了,与早先就到了那里的鸟俗氏会合。
在迁徙的过程中,因为监管不严,有一小批秦人氏族在黄河、淮河边上停了下来,就地定居。后来他们建立了徐、黄、江、葛等微型国家,并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天的徐、黄、江、葛等姓氏的人,就有可能是早期秦人的余脉。
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3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秦人如今是又栽了,再次从当红宠臣沦为微贱边民,连祭祀“嬴”氏祖宗的权利都给剥夺了,与戎、狄各族杂居。西部的条件艰苦,他们逐水草而居,成了游牧部落,但也有一部分人尝试着种植粟、麻、桑、稻,为定居创造条件。
秦人祖先坚忍不拔的族性,再次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如今他们全体成了失败者,翻身遥遥无期,但他们并没有沮丧,你让我插队我就插队、你让我放马我就放马;这辈子翻不了身,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
这批失去内地户籍的中国最早知青部落,在茫茫陕甘大地上扎下了根。
当时周王朝的国运正盛,国土不断扩张,边境也就不断向西延展,秦人知青们也只好不断向西迁移。据考证,最远的已经到达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这在古人看来,遥远得就有如今日的土耳其或哈萨克斯坦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秦人知青们栉风沐雨地放马,终于凭着他们放马的技术,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年复一年,周朝的王位,传到了周武王的曾孙周穆王的手里。这位国王就是传说中的“穆天子”。他在征伐西方的途中,曾经驾着“八骏”之车,前往昆仑山下,去会见当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酋长西王母。
据说,会面的那天,穆天子拿出白圭、玄璧等玉器赠送给西王母。第二天,他又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相谈甚欢,作诗相互祝福。
这个传奇的睦邻故事,出自《穆天子传》。
穆天子是个奇人,《穆天子传》也是一部奇书。那是在晋太康二年,一个无名的盗墓贼纠集了几个恶徒,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几个小子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竹片书,这就是《穆天子传》。
据这部书记载,为穆天子驾车的人,叫做造父。这个造父,就是蜚廉的第六世孙。
造父的职业,是老祖宗从事的行当。他在驾车技术上,的确有家族传承,能够“日行千里”,不仅送穆天子去见了西王母,还让穆天子迅速平定了一次叛乱,由此立下大功。穆天子很器重造父,一高兴,就把赵城封给了他。从此,造父这一族就自称为赵氏。
第一章秦人的祖先是一只小小鸟(4)
造父姓了赵,儿子自然也姓赵,叫做赵大骆。赵大骆的嫡子就在赵城这个地方为周王朝保卫西部边陲,世代延续下去,后来成了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战国时赵国的王族。从这儿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的赵国,其实和秦国是同宗的亲戚。后来秦国把赵国打得那么惨,那无疑是兄弟相残。
赵大骆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非子,因为不能像哥哥那样继承父亲的城主地位,只能住在犬丘(在今甘肃天水西南)。非子可不是一个公子哥儿,命运使他漂流西陲,他就入乡随俗,非常喜好马和其他牲畜,懂得怎么养马。
他的这一特长,令当地的犬丘人非常佩服,就报告给了当时的周孝王。周孝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立刻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一带)主持国家的养马工作。
非子知道:改变命运就在此一举了。他果然干得很好,致使“马大蕃息”——马让他给越养越多。
周孝王大为赞赏,说:“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畜牧业,牲畜养得很好,因此得到列土封侯的奖赏,还被赐姓嬴。如今他的后代给我养马,工作成绩也不错,我要让他在秦这个地方建一座城,作为‘附庸’,准许他们恢复对嬴氏祖宗的祭祀。他们这一支,就叫做‘秦嬴’吧。”
秦地,就在今天甘肃省的秦安县。严格来说,这个地方,才是后来威震欧亚的大秦帝国的发源地。
秦人,从此也才有了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号,虽然只是一个附庸,但是毕竟“正名”了。
那么,什么是附庸?原来,在夏商周三朝,从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属地大小是有等级差别的,最小的男爵只有五十里方圆的封地。其余不足50里的,就只能附属于诸侯,这就是附庸。附庸,是没有资格去朝见天子的。
尽管如此,秦人在历尽艰辛之后,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有了自己在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别看现在还弱小,还需要战战兢兢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