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睑遮去了那双勾魂摄魄的目光,这多少让狄仁杰松了口气。但遗憾、不舍、歉疚,甚至由她的沉稳所引发的隐隐失落,如蚁噬骨迅速弥漫全身。只不过片刻之前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在狄仁杰此刻的心境中,好像都被笼上沉黯的灰色,不再那么令人向往和兴奋了。
好在,隔壁房间的李炜恰逢其时地醉倒了。狄仁杰赶紧自告奋勇,送李炜回迎宾客栈。许敬芝和郁蓉就由谢汝成陪护着返回许府。在醉月居门前。狄仁杰搀扶着东倒西歪的李炜。目送许敬芝和郁蓉登上马车。就在车帘放下的那一瞬,他又一次感受到了那双目光,好像利刃划破深秋的夜色,在他的心中从此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秋意日浓一日,十多天后的凌晨,汴州城飘下了乾封元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从黎明下到正午,悠悠荡荡、漫天飞扬。到午后雪渐渐止住时,汴州城内外已是一片银装索襄、粉妆玉砌的冬日即景了。已是十一月底,时近岁末,刺史府的公务十分繁忙,到处都是人仰马翻的样子,相形之下,狄仁杰这个法曹判佐倒有些无所事事了。若非万不得已,谁又会选择在这年关将至的日子里打官司呢?
雪止日出,阳光重新闪烁在盖满积雪的松柏枝条上。狄仁杰这两天难得轻闲,反而有些无所适从,见院中雪景正佳,便到东跨院内散步赏雪。恰在此时,他收到了李炜发自长安的一封书信。衙役送上书信。狄仁杰贪恋灿烂暖阳和雪后清冽舒爽的空气,便站在一棵苍柏下启封阅信。哪知看着看着,他却如坠雪湖,通体冰凉!
李炜在醉月居欢聚的第二天就匆匆忙忙返回了长安。他本来就是私自离京,见许思翰案情大白、许彦平归案,许敬芝的丧父之痛大为缓解,李炜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不敢再多迁延,赶紧回京去了。当时高宗卧病,武皇后贴身照料,国事均交给了太子弘。始担监国重任的李弘迫切需要可信赖的得力帮手,见李炜迅速返京,他也是喜不自胜。
这天傍晚,李炜正在东宫书房陪着李弘批阅奏章,突然听到太子低呼了一声。李炜闻声抬头,就见李弘紧锁双眉,盯着面前一封摊开的奏章。李炜并不开口询问,只默默等待着。果然,李弘思忖着道:“王爷,你常在汴州走动,可了解一个叫狄仁杰的法曹?”李炜心中一跳,忙道:“太子,李炜倒是认识这个狄仁杰。怎么?太子殿下......”
李弘站起身来,背着手在书案前踱了两步,道:“两年多前工部尚书阎立本任河南道黜陟使,回朝后对这个汴州判佐狄仁杰大加赞赏。极力向上推荐,说是不可多得的治国良才。吏部经过合议,决定提拔这个狄仁杰,擢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调令已经拟好,年底前就可以发到汴州了。可是,你看看今天吏部的这封奏章,竟说狄仁杰人品堪忧、朝中对他的为人颇多流言蜚语,朝廷要提拔此人,还需谨慎。因此请示将调令暂缓发出。”
李炜这一惊非同小可,他瞠目结舌地望着李弘,急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太子殿下!这......这是从何说起?!据我所知那狄怀英不仅才干卓著、学识超群,最最重要的就是他为人之忠诚正直、高风亮节,实乃不可多得的贤德之人、济世俊材。说他人品有问题,这、这简直......是肆意诽谤啊!”李弘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着急,沉声道:“嗯,我也对此颇感疑惑。毕竟能得到阎尚书如此看重的人,人品上不应该有问题。不过,你可知道最近一次的河南道黜陟使许敬宗大人回朝之后,对狄怀英颇有微词啊。”
“什么微词?”“许大人说此人恃才放旷、显山露水,没有半点君子韬光养晦、沉稳含蓄之道,恐非大用之才。”“啊!”李炜心下顿时了然,但许敬宗是当朝宰相,自己如果直接反驳,将内情和盘托出的话,一旦为许敬宗所知只怕对狄仁杰更为不利,他思之再三,只道:“太子殿下,狄怀英的人品不容置疑,李炜可为他做担保。”
第三章:碧血黄沙 第三十章:郁蓉(下)(5)
李弘微笑着道:“王爷你的担保,弘怎敢不采信?呵呵,只是你在来看看奏章里的这些内容,一派的污言秽语,不论是真是假都对狄怀英十分不利,恐怕还要有个妥善的应对之策才是。否则他即使获得升迁,也要被人诟病,今后的仕途会面临诸多险隘的。”
李炜在给狄仁杰的信中没有详述所谓的污言秽语,但狄仁杰从他的暗示中立即猜出,这些谣言是围绕着他与郁蓉的关系展开的,无非是说狄仁杰在醉月居的宴会上对美人郁蓉见色起意,十分倾幕,因此才在后来的许思翰被毒杀案中,想尽办法为郁蓉洗脱嫌疑、甚至不惜采用非常手段。虽然许思翰一案最终结果郁蓉确实无罪,但狄仁杰在其中的作为未免有先入为主之嫌,多少有失公允。而这样轻易为美色所惑、感情用事的人,又如何能担得起为民做主的青天之责呢?!
李炜在信中说,他也无从揣测这些谣言是何人编造、又是如何散布的。但在当时那个情势之下,他的所思所想全都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必须要打破这个谣言,挽回狄仁杰的形象。事发紧急,李炜并未多加斟酌。便想好了一番说辞,他以亲历者的口吻给太子弘说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醉月居,就是李炜离开汴州前一天晚上的好友聚会。彼时、彼景,乃至参与的人员都是绝对的事实。李炜只不过告诉太子,就在那个日免上,狄仁杰严辞拒绝了郁蓉的投怀送抱,当时的情景为李炜等人亲眼所见,因此狄仁杰的君子之风不容置疑。李炜对太子说。事后狄仁杰还曾感叹,青春少女的美色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己曾受一位老僧教导,能用想象来遏止淫欲,也就是将美女想象成狐狸妖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姿容想象成临死时的面目青黑、七孔抽搐;还将窈窕丰姿想象腐烂污秽、衰败虫爬一般。只要如此这般,无论面对怎样的绝世美艳,那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
李炜写道:“炜言之凿凿,太子固然信任于我,怀英兄的升迁也将如期而至。只因谣言此前已散布出去,炜将另遣口舌,反其道而攻之,必令此事不仅无损反而倍益,从此为怀英兄立下堪堪君子之名。炜之所述基于事实,怀英兄亦不必有所顾虑。”信的末尾,他又强调:“怀英兄具凌云之志、秉旷世之才,炜寄予重望。怀英兄日后必成大唐社稷之栋梁,断不能被二三奸佞小人肆意中伤。值此多事之秋,炜所顾者唯怀英兄尔。”
狄仁杰呆望着手中的信纸,脑海中空空荡荡。一阵冷风吹过,头顶上的柏针悉簌作响,承荷不住的小团雪花随风飘散,纷纷落在信纸上,晕开点点墨迹,宛如血泪斑驳。“值此多事之秋,炜所顾者唯怀英兄尔。”狄仁杰知道自己无权指责李炜,他的所作所为全是出于善意。狄仁杰更知道自己无权退缩,因为前方是江山社稷、民生福祉,是他愿意奉献毕生才华与精力的伟大事业。
然而在这个瑞雪初晴的下午,狄仁杰站在庭院中,仍然感到啮骨霜寒自顶至足,几乎将他的一腔热血凝冻。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天下苍生与纯真少女,究竟孰轻孰重?每一次的答案都是相同的。选择已经做出,挣扎不过是徒劳,徒劳地想要减轻些良心上的重负罢了。就在这个下午,狄仁杰生平唯一的一次质疑自己的脆弱,痛恨自己的虚伪。他明白,今后自己哪怕在心中,也无颜再面对那双目光了。
也许。这就是代价。
三天之后,调令到达。朝廷的任命很紧急,要求狄仁杰新年即到并州赴任,因此他不得不赶紧动身。匆匆地移交了公务,连行李都只来得及整理出最重要的部分,狄仁杰在这年腊月初十的早晨,就带着全家离开汴州、赶往并州赴任。
同僚们都在前一天晚上为他饯了行,狄仁杰出发得又早,因此一路出城并无人相送。冬日凄清的早晨,长亭复短亭,狄仁杰骑马走在最前面,眼看前方的忘离亭中似有人影晃动。那人显然也发现了狄仁杰一行,高声喊着:“怀英兄!”从忘离亭中一路小跑,朝狄仁杰而来。
狄仁杰定晴一看,来人竟是谢汝成,自从醉月居聚会后,他们二人再未见面。这次狄仁杰离任,也没有告诉谢汝成,今天他来送行,应该是从李炜那里得到消息,又自己去打听到了狄仁杰的行程。狄仁杰心中暗愧,慌忙翻身下马,迎着谢汝成而去,嘴里也唤着:“汝威兄,你怎么来了?”
两人碰面,彼此一躬到地。谢汝成不善言辞,送别的话才说了几句,便已无言。狄仁杰的心中更是滋味万千、难以尽述。与谢汝威饮下三杯离酒,狄仁杰正要告别,谢汝成轻轻拦住他,从袖中抽出一样东西,捧到狄仁杰的面前:“这是......郁蓉让我带给你的,她、她说,还是希望狄先生能够留下它,做个纪念吧。”
狄仁杰凝视着折扇,那个午后的悲凉创痛再次冲击他的心房。不,他摇摇头,轻轻推回谢汝成的双手:“汝成兄,这个......狄某不能收。”谢汝成愣了愣,还是收起折扇,再次抬头时,他的脸上微微泛红,挂上了略显凄惶的微笑:“怀英兄,我、我已向郁蓉求亲了。”狄仁杰的头脑一阵轰鸣,顿了顿,才勉强笑道:“好啊,这......真是太好了。狄某恭喜你们了!”谢汝成嚅嗫:“她......还没有答应。”
风再起时,长亭中送别的人影已然模糊。汴州域的城楼,越来越远了。
乾封二年元月,狄仁杰在并州顺利上任了。三月中的时候,他收到李炜从长安来的书信,原来许敬芝因父丧服孝,无法按期与李炜完婚,只得先迁居长安,在那里陪伴李炜,并等待一年的丧期期满。信中写道,这样一来反倒让谢汝成与郁蓉赶了先,两人在二月就已完婚了。对此李炜十分感慨,因为郁蓉的名誉被他所谓的“投怀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