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自然,日人之法,亦有不当之处,其后来亦曾降低地税,虽其仍难免横征暴敛,我国亦可以取之于长,补之于短,以子然看来,国朝耕地又岂数十倍于日本,若是效仿日人,体恤民力制定相应之地税改革,避免地方虚耗、苛杂,其入自然倍增,届时,国家焉能不强!”

    唐浩然的话却让翁同龢的内心一时翻滚非常,确实,若是能效仿日本行以地税改革,适当减其之税,日人收之地价百分之三,国朝可收百分之一,再免去苛捐杂税,不单百姓不至再负苛捐杂税之苦,而更重要的是朝廷亦可借地税改革之力,收财权于中枢,若无财权为凭,那些封疆大吏又焉能成事?

    这般一寻思,翁同龢倒是觉得唐浩然建议颇有可取之处,看着其的眼光也变得越发欣赏起来眼前这个唐浩然,倒不失是一位有为的新人,确实有几分才学,其实今天他之所以先见唐浩然,一方面故然是因为先前的那篇文章,另一方面确是想借机考量一番,以便向皇上推荐,现在看来,这唐浩然确实可用,不过细细想来,翁同龢仍然能从这个地税改革中体味到其间的风险,朝野阻之大远非他所能挡……

    犹豫不决间,过了一会儿,翁同龢慢慢点着头,看着唐浩然说道:

    “这日人地税改革确实有可取之处,然我国朝有圣祖皇帝所留“永不加赋”之祖训,若是行以地税改革,其违背祖训不说,其间朝野阻力,恐非易事,这阻力又当如何消除?”

    说罢,翁同龢便盯着唐浩然,全是一副请教的模样。

    “但凡改革,焉无阻力,以至有史以来,但凡改革者,往半途而废,其因皆为主持者或不能抗其阻力,或半途罢官政息……”

    唐浩然一边说,一边端茶润了下喉咙,同时借机看了一下翁同龢的神色,果然正如他意料中的那样,在自己提及“罢官政息”时翁同龢的脸色微变,熟读史书的他又焉不知商鞅变法的商鞅之遇?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罢职之鉴,而这正是唐浩然所需要的。

    “不过,以子然看来,古之变法之所以半途而废,除此内外阻力所至,还有一个原因,皆是因其朝野虽知改革之要,却不知改革之利,所以,欲行以变法,必首先令国人先见变法维新之功,睹变法维新之利,如此方才能变法维新为世人所接受。”

    “这,如若不行以变法维新,又当如何让人先见变法维新之功,睹变法维新之利?”

    唐浩然的话,反倒让翁同龢迷惑起来,凡事总有个先后,若是无鸡又焉能有蛋,没有变法维新,又岂有变法维新之功?

    “相爷,若是能以一地而为举国之先呢?”

    在说出这句话时,唐浩然却是一阵暗自得意,百年后改革开放时,中国所面临的保守压力与晚清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若非如此,中央又岂会弄出“特区”,最终以特区之效果,影响全国,从而才有了十余年后的全面改革开放。

    而现在,他不过只是把百年后的一个“成功案例”摆到了翁同龢的面前,他心知翁同龢等人的保守,同样也知道,什么是他们难以拒绝的。

    “以一地而为举国之先!”

    翁同龢看着唐浩然,在他说出这句话后,先是一阵思索,而后又反问道。

    “莫非子然所说是如台湾的刘铭传一般“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地先推行以新政?”

    在唐浩然以“一地而为举国之先”的时候,翁同龢自然先想到了台湾了,毕竟台湾建省时,刘铭传亦有同样的言语。

    “嗯!确实有几分近似!”

    见翁同龢主动提及台湾,唐浩然的心里不禁暗自一喜,既然他先提了台湾,总好过自己先前,台湾,不正是自己所求的吗?

    “确实有几分相似,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确实与子然所想有几分近似,诚如相爷所言,相比他省,于台湾实施新政,确有天然之好处,首先台湾远离大陆,孤悬于海外,且人口不过三百余万,于此推行维新新政,其阻力较小不说,且因其远离大陆,即便是新政推行期间,有所不妥,朝廷如相爷一般真见卓识者,亦可及时挽回,以免伤及大局……”

    此时,唐浩然全是一副,提出于“台湾推行新政”者皆是翁同龢所言的模样,一副凝眉思索的为翁同龢的“新政”出谋划策状,在那里分析着与台湾实施新政的益处,便是精明如翁同龢,这会也不由自主的上了唐浩然的道,认同了于台湾推行新政的益处,他甚至隐约看到台湾新政功成之时,举国上下对他的称赞,进而一举掌握举国推行新政之权,到时候什么李合肥之流,岂不……

    在唐浩然有意无意的引导之中,已经完全入其蛊中而不自知翁同龢的心里却又是一是浮现出一阵波滔,这若是于台湾试行新政,那么由谁去主持新政呢?难道还让他刘铭传去主持?想到刘铭传是李鸿章的人,他又岂能心甘,随后他的脑海中却又浮现出曾经的学生故旧,一一掂量之后,却又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他们或许能做文章,能做诗词,但若是论办洋务、行新政,他们又岂是李鸿章之流的对手?办洋务也好、行新政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办得比李合肥强,若不是然,岂不是徒惹人笑?心里这么思索着,最终他却又把视线落在唐浩然的身上。

    “向朝廷推荐有为的人才,是我的责任、是我分内的事,何况子然之才,世人皆知,若老夫知而不荐,岂能为人臣?子然,你且回去,把你说的这个新政如何试行法!嗯,就是如何于台湾试行一事,写成一篇文章,他日得机,我定会进献于皇上,并向皇上推荐子然……”(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33章 师与徒

  

    一场大雨在清晨时分下了下来,伴着阵阵春雷,瓢泼大雨遮天盖地的倾倒;大滴的雨点噼里啪啦的打在了灰色的房瓦上……这样的天气是没有生意的。几乎所有的店铺又重新打烊。已经出摊儿的小贩们又纷纷收拾家伙往回赶。

    此时北京城成了雨的世界。

    翁同龢到了军机处,见几间房都空落落的,只有看守太监和几个军机章京在忙着整理文卷,见他进来忙都垂手请安。

    点下头翁同龢又问道:“礼亲王呢?”

    自甲申更枢之后,表面上大清国权力中枢中,新军机以礼亲王世铎为首,总署则以贝勒奕劻为首,实际上则由甘为太后所驱使的醇亲王总揽一切,至于在更多的时候礼亲王世铎不过只是一个摆设。

    “回大人话,”

    一个军机章京微笑道。

    “礼亲王,今个许是不来了……”

    翁同龢一听,只是略点下头,在皇上亲政,世铎请解军机大臣职,但太后不允,虽说还当着他的军机大臣,但却很少过问政事,或者说,很少主动插手政事,于是便又问道:

    那章京连忙回答道:

    “皇上在养心殿……”

    他没说完,翁同龢已转身出了军机处。

    从军机处到养心殿只有咫尺之地,翁同龢赶到养心殿垂花门外时,已是浑身雪白。皇上的贴身太监太监王鉴见他进来,满面堆笑迎过来打千儿,一边忙着用衣袖拂去翁同龢身上些许雨水,一边笑说:

    “翁师傅!奴婢正要去传旨,雪下大了,皇上说翁师傅就不必进来了。既然已经来了,奴才这就回报皇上……”

    说着猫手猫脚踏着脚跑了进去。翁同龢便在那里站着,不一会王鉴已经跑回来,呵着手道:“翁师傅,叫进呢!皇上在东暖阁……”

    翁同龢只略向两个侍卫点头致意,忙着跟了进来,便听里头光绪的话声:

    “翁师傅吗?进来吧!”

    光绪的声音显得

    “是!”翁同龢忙高声答应了一声。他一步跨进去,在外殿御座前略定了定神,趋步进了一旁的阁间,伏地叩头道:

    “臣见过皇上……!”

    不待他说完,光绪便连忙说道。

    “翁师傅免礼,赐坐!”

    在太监端来椅子时,翁同龢谢过恩后,方才虚坐下,他抬起头来,只见光绪坐在椅上,面前的桌上堆得几本奏折,旁边还放着朱砂笔砚,不过,皇上似乎是在看书。

    “翁师傅,您来的正好,我这正看这本《泰西策》,这本书确实不错,将泰西诸事娓娓道来,尤以奥斯曼土耳其最为引人,想当年土耳其自立国之来,长达数百年间其马蹄便能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擅,然不过区区百年,其却沦为泰国诸强国尽相欺凌之弱国,其国运如此实在是让人感叹……”

    光绪感叹着土耳其,未尝不是在感叹着大清国,大清国可不也是如此吗?甲申年间满洲人以区区几十万人入主中原,成为中原之主,而现在呢?这大清国的国运甚至尚不及土耳其,土耳其毕竟还有几百年强国的积威在那,而反观大清国,谁还拿大清国当成回事?

    “不过,这土耳其亦尚知觉醒,其早在六七十年前,便已实施变法维新,就像那巴拉克达尔。穆斯塔法帕夏所主持的改革,剥夺了地方势力的某些权力,恢复了素丹的权威,继续推进变法维持……”

    光绪的话,让翁同龢深以为然的点着头,可不是嘛,那土耳其推动变法时,君权旁落地方,与现在的大清国何等相似,现在这大清国,可不也是这种情况吗?

    接着两人又继续谈了起来,从土耳其的变法维新,一直谈到日本的变法,就本心而言翁同龢还是倾向于保守,而他之所以支持洋务,甚至向皇上灌输“维新”思想,最直接的原因是借此同“后党”争权,或者说借“维新”树立皇上的权力,现在中国已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若是新君能从变的角度盯衡大计,必然可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