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令1-3部全 by偷偷写文(古代 君臣 强强 虐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军令1-3部全 by偷偷写文(古代 君臣 强强 虐恋)-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低声道:“陈将军只怕是伤后入狱伤了身体,神智昏沉,胡话当不得真,万岁”

  皇帝也不理他,只看着陈则铭。

  陈则铭果然抬了头,目光坚定道:“罪臣险些伤及天子,论理论情,于法于度,均是断不能赦,请万岁依法处治。”

  这一来,理直气壮得连杨如钦也有些哑口。

  皇帝的眼色更阴沉,屋中无人敢再进言,颇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寒意。

  陈则铭却并不避开他目光,两人如此针锋相对对视了片刻。

  皇帝移开视线,似是努力遏制住了怒气:“此事容后再议。”

  杨如钦松了口气,陈则铭低下头,皇帝起身,立了片刻,突然抓住了手旁茶盅。

  猛见一物迎面掷来,陈则铭听风辩物,侧头避让,那物擦着他鼻尖而过,砸在墙上,撞得粉碎,茶水顺着墙流下来,颇似水墨山水。

  太监惊道:“万岁。”

  皇帝怒气未消,看着低头不语的陈则铭,平息了片刻,复又露出一丝笑容,点头道:“好,你当朕真不敢杀你是不是!!”

  杨如钦连忙跪下,沉吟片刻:“万岁果然这么做的话那和恒也算不虚此行了。”

  皇帝一窒,狠狠剐了他一眼,终于拂袖而去。太监宫女慌忙追了出去。

  待脚步声都远离,杨如钦转头看着陈则铭,摇头道:“将军你何苦如此。”

  陈则铭仍跪在原地,并不言语,半晌终于垂下眼帘。

  此刻已经临近深秋,夜风习习,吹着人身上掩不住地生寒,陈则铭将衣服扯紧了些。耳边响起呜呜似哭泣之声,回身看,身后空无一人,只见秋风卷起落叶,低徊而去。

  他凝视在被夜色染成褐色的两堵宫墙,这条路他走过许多遍,那墙后原本有他的爱人和君主,此刻却都不存在了。

  杨如钦见他停步,也转了身来,低声道:“怎么?”

  前面的太监见状,提着灯笼也站住。

  陈则铭低声道:“又是秋天了”

  杨如钦疑惑顺着他目光看过去,黑暗在路那一端聚集,其他的什么也看不到。

  陈则铭看着他,那神情却象在看另一个人:“杨梁最后一次便是初秋出的兵,他曾说过”杨如钦莫名看着他,不知道为什么,昏黄微弱的灯光下,他这个样子和杨梁特别的像。

  也许是希望将来某一天,事情步入绝境前能峰回路转,每个人都尚有余地可以周旋

  杨梁说这话时带着的那丝不确定和灯下那个带着犹豫怜惜的神情,他终于能慢慢地解读。

  也许在很早,杨梁就已经知道事态可能会发展到一个不能收拾的地步,他是那样了解皇帝的秉性,明白那样的恶意妄为会带来什么,所以他给了自己那玉牌,所以他说了那个故事,所以他向皇帝举荐自己,他穿针引线,只是希望能尽可能的缓冲皇帝与自己之间的冲突,希望能给每个人一个机会

  只可惜,那样的煞费苦心,到头来,还是免不了空忙一场。

  不可能的,杨梁。

  陈则铭轻轻摸着脸上的伤痕,那瓷盅绽开时,一个碎片在他脸上划了过去,而他已经觉察不到这样细微的痛楚。

  不可能了

  这样的仇恨只能不共戴天。

  他被自己的想法惊住,刺痛般深深吸了口气,猛然颦眉低下了视线。

  次日,皇帝庭议陈则铭之事。

  陈则铭平日为人谦和,鲜少树敌,而他与皇帝那挡子暧昧,日子久了众臣也都已有所耳闻。此番见他锒铛入狱,群臣惊讶之余,又见圣上对此事一直刻意不闻不问,分明有袒护之意,都生了这是皇帝家事的感觉。

  而上次杨如钦为陈则铭开口求情时,众人虽然不说话,万岁面上那一丝微笑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对此事将会怎么处理早都心下有数。

  皇帝自己若不计较,众人又怎么会强出头。

  于是这次皇帝再问,便不谋而合统一了口径,纷纷表示应该从轻处理,以笞杖贬职之类手段小视惩戒即可。

  偏生皇帝听了面色阴沉,不言不语,众臣心下惶恐,不知马屁如此用力为何没拍到位,都看着杨如钦。

  杨如钦跨出班列道:“按律应斩。”众人哗然,都道不可。皇帝皱眉。

  杨如钦环视一周,继续道:“可匈奴未平,此刻人才难得,斩了未免可惜,再者若杀之,难免被匈奴人笑自毁长城,损伤陛下圣誉他苦心找到万岁遗失的玉佩,可见悔改之心甚重”皇帝打断他:“你这不过是求情而已,和他们说的有什么区别?”

  杨如钦微微躬身:“天子之躯,万般尊贵,岂是他这等低贱臣子可以冒犯,所以万岁亲引弓弦,以示惩戒。然为正法度,不应只是如此。”皇帝听了这话,脸色微微和缓。

  他犹豫片刻道,“古往今来,笞杖和处死之间,便只剩一途——充军发配。”

  皇帝沉默片刻,微微颔首,群臣都讶然,这才觉出皇帝那股暗藏的怒气来源何处。

  当日,圣旨下达,将陈则铭所任官职全部免去,收回陈睹“安国公”称号及所赐宅邸,全家发配原籍宁南。

  他本意是想将他发配至更边远之地,着实吃些苦头,然而终究拧不过杨如钦吴过等诸位大臣的据理力争。

  殿上,皇帝看着不依不饶的杨如钦更是光火,这才知道发配之事其实上了杨如钦的当,可自己已经明确表态,却又不能当众反悔,于是半是讽刺道:“不如干脆发配到你府上?”这话棉里藏针,众人听了都是色变,杨如钦却不动声色绕开话题,只是引经据典地劝谏。

  他原本最长口舌之利,又心思快捷,一番话下来已经绕得众人晕头转向,纷纷赞同。

  皇帝见群情如此,最后体恤陈睹年老体弱,勉强修改了旨意。这样一来,终究不解气,皇帝提笔在最后又恨恨加了一句。

  ——遇大赦之日,亦不得赦免。

  写了又微觉迟疑,斟酌片刻,终是狠心掷笔。

  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权倾一时如日中天的陈家突然倒塌。

  临行路上,杨如钦来送行,见一行人衣缕蹒跚,哪里见得到当日富贵时的样子,不由怅然。

  陈则铭跪了下来:“多谢杨大人保我父母周全。”他因他年幼,一直并不怎么将他放在眼中,然而此刻却是真心真意感激他的回护,若是发配之地在边疆,一路颠簸,漫漫长途,父母经得起吗,他最揪心的便是这个。

  杨如钦连忙搀扶:“将军太客气,将军交出玉牌之时,便应该知道万岁念及旧情,必定不会大开杀戒。”

  他这几日隐约听说了那玉牌来历,更是赞叹陈则铭走了步好棋,迟疑片刻,忍不住道:“只是我不明白,明明万岁已经打算从轻发落,将军为何还一定要激怒陛下,落得个充军发配。”

  陈则铭半晌未语,隔了片刻才道:“我冒犯过陛下陛下他不会忘记,此刻纵然因为各种理由,放过了我全家,此后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也不能长久,届时再度发作,那必定会万劫不复。此刻明知道他不会杀我,何不趁机离开此地,以求苟活。”

  杨如钦看着他冷峻面容,心中疑虑难消,真的只是如此吗。

  他抬头看了看身后那城楼,那些飞棱翘角直指天脊,高大巍峨,却又沧桑无情。

  陈则铭移开了目光。

  这些青石瓦砾已经在这里矗立了数百年。他可以想见那里面,人们欢乐的愤怒的悲伤的痛苦的容颜,他们日复一日在这座城池中进行着自己的人生,以后还将继续下去。

  那是平凡,也是幸福。

  能为琐碎的事情烦恼,这本身便是幸福。

  他想摸摸那城砖,他曾经觉得那是温暖的,这里有他的童年有他的家,他离开了会觉得想念,呆久了会觉得惬意,现在他明白那其实是自己的错觉,城砖都是冷的,热的是人的心。

  这里的生活已经跟他无关。

  他的心也已经是冷的了。

  那,这些矫情的动作便不需要做了。

  前方坎坷,他有着去途未定的茫然和忐忑,却并不后悔,有些东西他必定要经历,而另一些东西则需要自己争取。

  陈则铭最后一次扫视了一下四周,他知道有一天,自己势必会再回到这个地方。

  以另外一种姿态。

  十数日后,匈奴便已得到消息——和恒被擒。

  律延虽然不置一言,到底懊恼如此轻易地前功尽弃。况且,隆冬将至,边城却久攻不下,匈奴很快便不得不撤兵。律延遥望京师,心中明白因为陈则铭所主张的坚守,此番终于是要无功而返了。

  而此刻,在京中引起轩然大波的奸细一案也因犯人不堪受刑自尽而告一段落,大理寺从犯人平时交往人员入手,布下天罗地网,但凡有来往者,绝不容情。

  最终此案共涉及了近十位的朝中官员,品级高者竟然达三品。

  一时叫冤者甚,然而证人已死,皇帝更发话从严处理,哪里有人敢网开一面。至岁末,被牵连者全部抄家,以叛国之名斩杀之,无一生还,一时间京城之中风声鹤唳,闻者自危。

  四年后,皇帝御驾亲征。

  在麒麟山,被律延使计引出。随后,三十余万匈奴兵将山下堵得严严实实,幸有青年将领言青不顾生死,带着信物闯出了包围。

  得知消息,朝野纷乱惊慌,这时才有人想起了当年曾力挫律延的陈则铭。

  皇后下懿旨,命吴过颁旨,召回陈则铭。吴过来到宁南,却被陈则铭以父母孝期未到为名坚决拒绝,只得悻悻而归。

  此时,杨如钦献计,皇后从之。再封陈则铭为枢密使,并交付印绶及亲笔懿旨,盖上了皇帝玉玺,改任杨如钦为钦差大臣,宣陈则铭火速入京。

  陈则铭听说消息,避而不见,杨如钦两次上门,均吃了闭门羹,索性命人一把火烧了陈则铭所居茅屋,这才将陈则铭逼了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