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夫斯基指挥。罗科索夫斯基以德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中了大量的大炮,从两个方面分割德军,从1943年1月中旬开始,经过20天的激战,全歼被围德军30多万,俘虏保卢斯元帅。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3)
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苏军将国旗插到中央广场的高层建筑上
伏尔加河包围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改为中央方面军。他马不停蹄,立即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起开始了歼灭德军奥廖尔集群的战役。1943年3月,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形成了突向德军的库尔斯克弧线。4月,希特勒下达实施“堡垒”进攻计划的命令,企图集中兵力包围并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夏季大战随之开始。罗科索夫斯基深入分析局势之后,建议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协同动作,共同御敌。中央方面军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的反坦克和反步兵防御配系,仅在2个月时间里,他的部队就挖掘了354公里的堑壕和通道。30至50公里的反坦克防御纵深工事成了连德军最新式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都难以愈越的障碍。在最主要方向上的兵力部署,更显出了他的自信和突出的判断能力。他在此“犯”兵家之忌,进行了大胆的冒险。在左翼95公里的防御地带内,集中了方面军58%的步兵师,70%的大炮和87%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最主要的方向上,每公里竟有92门火炮。不仅如此,他还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也布置在这里。在如此狭窄的区域部署众多的兵力兵器的决心,基于他相当正确的判断力。因为他对德军的打法了如指掌,认为德军此役仍将采取惯用的进攻方式,以主力进攻突出的部位,因此,左翼的作战行动必将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在德军进攻前的半小时,他又一反常规,进行了反炮火准备,密集的炮火破坏了德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使其出师不利,德军的进攻果然像罗科索夫斯基所预料的那样以主力部队进攻他的左翼。双方重兵集团展开了激战,作战行动异常激烈。在波内里车站,德军在四天之中,以每公里损失4千人的代价前进了10公里,即使是这么高昂的代价,他们也无法再向前推进一步而被迫转入防御。在随后进行的坦克大战中,德军遭到了彻底失败,“堡垒”计划也随之破产了。 1943年10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4年2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第1白俄 罗斯方面军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一次最复杂又最出色的战役。在巴拉格季昂战役中,他的新贡献是同时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实施一次突击。这体现了军事指挥艺术的发展趋势,表明在战略性战役中,特别是在进行包围的战略性战役中,各突击方向的效果是相互影响的,总的胜利取决于各个方向的突破结果。一个方向突破不利会影响整个进攻的进展和效果,反之,则将加快胜利的进程。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在两个突破地段使用强大的、力量均等的部队,全歼了被围之敌。为表彰他在这次战役中的新构思,最高统帅部授予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 1944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5年6月22日,罗科索夫 够?命主持莫斯科胜利阅兵式。 1945年至1949年,罗科索夫斯基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至1956年应波兰政府邀请并经苏联政府同意,罗科索夫斯基出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后来又担任过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总监察长等职。 罗科索夫斯基曾获7枚列宁勋章,1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和其他各类勋章多枚。著作有《军人的天职》。 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刘平)
第六部分罗荣桓 元帅(1)
罗荣桓(luo ronɡhuɑn,1902—1963),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鱼形镇南湾村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罗国理青年时当过童蒙塾师。罗荣桓8岁入私塾,12岁进本村罗氏岳英小学读书。罗荣桓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很好,对历史上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更是景仰非常。 1919年秋天,罗荣桓进入长沙协均中学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其中,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对他影响最深。他从毛泽东充满革命精神的文章中看到了希望,积极参加长沙人民反对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1923年3月,罗荣桓因参与长沙各界6万多人反对“二十一条”和要求归还旅顺、大连的反日爱国运动,湖南军阀赵恒惕准备镇压,被迫回乡暂避。 1924年,罗荣桓考入青岛大学工科预科学习。1925年4月,发生了“青岛惨案”。罗荣桓参加“青岛惨案后援会”,曾赴上海进行宣传活动,揭露惨案的真相,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1926年夏,罗荣桓从青岛大学结业后,来到广州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同年9月,离开广州回到家乡南湾参加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成为农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罗荣桓经长沙转赴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并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支部组织干事。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八九月间,受湖北省委的派遣,赴崇阳、通城一带参加鄂南暴动。之后,又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
第六部分罗荣桓 元帅(2)
1940年9月,鲁南八路军在反“扫荡”中抗击日伪军
从1928年至1934年,罗荣桓曾任营党代表、纵队政委、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长等职,在作战、扩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长征途中,罗荣桓初期随干部团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第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负责筹粮和群众工作。1936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一军团东征。3月,在山西中阳县关上村战斗中,红一军团一举歼敌主力独二旅。5月,东征部队返回陕西。6月,罗荣桓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第115师在山西地方党和兄弟部队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和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晋西根据地。1938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115师师部和第343旅第686团从晋西出发,10月向山东挺进。第二年三四月间,到达鲁西郓城、东平一带和鲁西南地区。1939年10月,根据总部指示,罗荣桓率部向鲁南进军,创立鲁南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7万人,成为苏鲁游击战争的依托。在反“扫荡”中,他灵活运用毛泽东的军事原则,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即“翻边战术”。这种战术就是当敌人向我大举进攻时,我除以小部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去对付敌人外,大部队必须同时插到敌人后方去,相机攻击敌之薄弱后方,并破坏敌之交通要道,使敌人难以在根据地内持久作战,从而粉碎敌人的“扫 荡”。 罗荣桓率领山东军民,粉碎敌伪的多次“扫荡”,度过了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1941年11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俊六亲自指挥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伪军共计5万余人,向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沂水、临汾、费县、蒙阴之间纵横六七十里的地区实行“铁壁合围”。5月,日军兵分11路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第115师师部驻地留田,最近的只有二三公里,最远的不过七八公里。这时师部仅有一营兵力,而机关人员却有5000多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这严峻的时刻,罗荣桓镇定沉着,神态自如,站在地图面前,平静而严肃地分析敌我态势,然后提出“向西南”突围的主张。随后,亲自率作战科和部分侦察人员先行出发,观察情况,选择道路。大家沿着罗荣桓选择的路线,利用在留田东南10余公里的村庄附近东西不过一公里的间隙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接着又在一个两公里半的间隙通过第二道封锁线。6日拂晓,我军未费一枪一弹,突破了敌人的重兵包围,最后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当时随部队行动的波兰记者希伯称颂这次突围是“无声的战斗”,称罗荣桓的指挥是“神奇的指挥”。 1943年,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115师政委兼代师长,以后又兼任山东分局书记,在山东地区建立了以罗荣桓为首的坚强的抗日核心。在罗荣桓的具体指导下,山东各地以主力兵团、地方部队的骨干,结合民兵和党政力量,组成“武工队”、“游击队”,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开展“边沿区的斗争”,打击敌人的“扫荡”、“蚕食”活动。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游击战。群众性的“地雷战”、“麻雀战”、“车轮战”、“蜂窝战”,以及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神经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鲁南的铁道游击队更是扬名中外。同年11月,日军对我山东根据地沂蒙山、清河地区进行了一次轮番大“扫荡”,山东军区决定乘敌集中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