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蹩吹剑晔背擞疠岣浅档拿蜗肼砩暇鸵迪至恕�
得天下,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这可是随时要丢命的。刘备与庞统的一次聊天验证了这一点。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地,周瑜曾写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刘备问得很委婉,因为事情很明显,庞统很显然参与了这件事情。这时,庞统也该委婉地把这件事情掩饰过去,什么刘备德高望重,周瑜岂敢啊,什么周瑜小儿,在刘备面前能耐几何啊……这样说,大家脸上都过得去。
可是,庞统毫不含糊地说:“确有此事!”名士风流,蕴于性情,发于自然。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肺腑之言,光风霁月,气朗云清。也许受了庞统的浸染,刘备也做了一次不加掩饰的名士。这,也许正是刘备吸引庞统的地方。
刘备很快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这样,刘备军中就有了两个军师中郎将——伏龙孔明和凤雏士元。这个任命,透露出一个很隐秘的信息:刘备要对益州下手了。
庞统来了,隆中对就不再是悬崖上的花朵,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果实了。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现在占有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一个任务是镇守荆州,另一个任务,当然是夺取益州了。
这一点,庞统一眼就看出来了,可是,当他劝刘备攻蜀时,刘备却扭扭捏捏地不答应。
法正带着刘璋的殷切期望来到了荆州。刘璋傻到极点天真到极点,他要刘备进入益州,帮助他去打汉中张鲁。法正见到刘备,开口却求刘备去占领益州。
刘备却下不了决心。因为刘备还要面子,不想落个骗抢他人土地的恶名。
庞统进言:“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庞统在告诉刘备:给你一个杠杆,撬起地球来!
刘备支支吾吾地说:“如今与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原来刘备不是不想得益州,而是怕形象受损。其实,刘备惦记益州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早就不动声色地准备对益州下手了。孙权要进攻益州,刘备拼死反对,就是怕孙权抢了自己的菜。任命两名军师中郎将,很明显是一人守荆州,一人取益州。人事安排都有了,刘备还在这里装模作样。
也许,刘备是需要庞统为他找一个对益州下手的理由。庞统果然给刘备找到了理由:“现在正是权变之时,世事本来就不是能够按照一个道理能搞定的。吞并弱小,攻击暗昧,这是霸主做的事情。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何负于信?你如果不取益州,最终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庞统其实是说,称王称霸,就要怎么顺手怎么做,现在益州是软柿子,不捏它捏谁去?动手晚了,孙权或者曹操取了益州,到时肠子悔青也晚了。
可是,同样的话,庞统一说,就成了刘备要是不取益州,那就是对益州的犯罪,对天下不负责任。
凤雏此言,正合吾意!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上两万多人出发了。果真,他把军事中郎将NO。1诸葛亮留在了荆州,把军事中郎将NO。2带去了益州。
四 凤落涅槃
取蜀方案“自助餐”——
跋涉两千多里,刘备在涪(今四川绵阳)停了下来,刘璋离开治所三百六十里高接远迎来了。
刘璋是把刘备当作大牌外援的,好吃好喝地接待着,在涪与刘备开始了百日大联欢活动。作为军事中郎将,庞统少不了和刘璋互敬几杯酒。
离开京城数百里相迎,欢聚百余日,人们都看到了刘璋的热情。庞统却瞧出了个中端倪:刘璋虽是开门揖盗,但是也有戒备的成分在里面。离京城远远地,考察一百多天,确定刘备真的没有“贼心”了,才能将其放入益州,刘璋其实谨慎得很。这年月,谁也不能随便相信。
庞统把刘备从酒桌上拉出来,做了一个捆绑的动作,说:“今天趁着聚会的机会,顺便把刘璋绑起来,那么将军您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
高手出招,化简为繁,击中七寸,一击克胜。益州本来就不团结,派系林立,只要刘璋一被控制,那不用一兵一卒,益州就会分崩离析,就会有人来拥戴刘备。我们的历史有个特点,无论怎样的侵略者,都会在侵入的地方找到叛从者。即使无人拥戴,那刘备各个出击,夺取益州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刘备摇摇头,说:“初入他国,未立恩信,这样做不可。”
庞统看出来了,刘备还是顾及自己经营多年的仁义形象。已经做狼了,为何非要披上羊的外衣,多碍事啊。虚名相高,精白为黑。因盗虚名,刘备错过了取蜀的最佳机会。
刘璋让刘备都督白水关,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备则率部在葭萌关停了下来。白水关距离汉中太近,刘备恐怕张鲁真的以为他是来打汉中的,主动进攻刘备,那时假戏真做,可就真成为刘璋下苦力的临时工了。葭萌关在白水关以南,由白水关的刘璋守将杨怀、高沛守着。要是张鲁打过来,首当其冲的是白水关而不是葭萌关。
光阴似箭,一直到建安十七年(212年)年底,刘备又老了一岁,髀肉又多了一层,白发又添了几根,刘备还是没找到动手的机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刘备错过了庞统的计策,代价就是一年的时光。
时光流逝,流走的是虚名,积淀下来的是不变的野心。刘备开始后悔去年没听庞统的绑架刘璋的方案了。刘备看着自己的髀肉,为时光不饶人而伤感地哭泣。
当机会迟迟不到时,那就去寻找机会。庞统知道刘备需要一个与刘璋撕破脸皮的机会。刘备跑到人家里去抢,但是还得要主人先翻脸。可是刘璋确实是出名的老好人,与他翻脸,还真不容易。
曹操发兵南下,乐进与关羽在青泥关相拒。消息传来,庞统与刘备相视而笑:感谢曹操!
刘备派人对刘璋说要回去援救关羽,而且要刘璋给他一万多士兵和许多军用物资。我能来帮你打仗,你不能帮我打曹操?
刘璋,求求你千万不要答应我的请求!刘备对着苍天祈祷。刘璋要是答应了,刘备还真不好翻脸。
委曲求全的刘璋,采取折中主义,给了刘备四千兵马,其余的军用物资减半。
皮球又踢回了刘备这边——翻脸还是不翻脸?正犹疑间,一直密谋刘备攻取益州的刘璋的别驾张松暴露了,刘璋知道了原来刘备是黄鼠狼子进宅,没安好心。张松被刘璋杀了,刘备高兴地跳了起来:苍天啊,终于可以翻脸了。
刘备决定动手了。可是,他只有三万人的兵力,孤军深入益州,没有丝毫根据地,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呢?
如此重大的问题,当然由凤雏来回答。
庞统说:“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刘璋缺少武略,又无预备,我们的大军突然出现在成都之下,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各仗强兵,据守关头,他们早就劝说刘璋让将军回荆州,可以趁此告诉他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作出要回去的样子,然后让杨怀、高沛来送行,他们很高兴将军离开,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可趁机扣押他们,夺取他们的兵权,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和荆州连成一片,从长计议,此下计也。”
上、中、下三计,庞统推出了取蜀方案“自助餐”,但凭刘备选择。
效率最大化,是谋士的原则。按照道理说,庞统也该只提供上计,然后重加渲染,促使刘备听从。
试图绑架君王的头脑,是中国历史上忠臣能吏的思维误区。上、中、下三计,谋的是形势,当然上计为上。高明的谋士,还要谋君王心。你的计策再好,君王不采纳,那你可能就要郁闷得去学屈原以死明志了。
上计是奇招,攻敌于不备,以刘璋的暗弱,能收奇效;中计是正招,稳扎稳打,料胜于无失;下计是缓招,以退为进,伺机而动。上计最具智慧含金量,但是刘备选择了中计。上计险,下计慢,而中计安。中计成了实施方案,能被领导采纳的建议,才是最佳建议。
庞统是谋士,追求智力的充分化;刘备是政客,追求效益的确定化。
君失臣未失——
刘备斩杀杨怀和高沛,入据白水关,收编白水军三万多人。然后,刘备带领黄忠、卓膺、魏延等人,在庞统的精心谋划下,回师南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很快打到了涪。
涪,去年刘备入蜀的地方。那时刘备是客人,现在成了主人。
拿酒来!
刘备大宴诸将,预祝益州即将到手。三杯两盏下肚,刘备喝高了,就忘记了自己正在“立牌坊”,得意忘形地对庞统说:“今日的聚会,真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