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掌握真相的权力,却往往找不到盛放真相的容器。
  三国,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回音壁上,只是一个仓促的音节,却留下了格外悠长的回音。叩击着历史的厚壁,能谛听到真相的回音吗?
  《三国演义》不是真相。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的这些英雄故事,只是文学家的虚构而已。文学的给力,填补了现实的无力。于是,我们有时会把文学当成真相,正如饥饿的人更容易渴望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
  正史《三国志》不是真相。从新闻里读事实,从正史里读真相,这似乎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赵云为刘备转战大半个中国,长阪坡单骑护主,孤胆英雄铁血雄;可是,刘备称王、称帝,两次大行封官,赵云却始终未得到提拔。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三国志》对此避而不谈,是为了避讳什么呢?纠结的现实,并没有给正史留下足够的空间来盛放真相。完全把历史当作真相,比那群从水里捞月的猴子还要天真不可爱。
  莫非,根本就不存在盛放真相的容器?
  其实,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知道真相的。《三国演义》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涵盖此前此后五千年的历史真相。罗贯中应该也是知道关羽并没有那么多英雄事迹的,但是他依然把失荆州走麦城的关羽刻画成了义薄云天的武圣,这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真相:烟火俗世里的人们,心底都有一个做英雄的梦。洞悉人心真相的罗贯中,用如椽大笔圆了读者心底的英雄梦。
  写《三国志》的陈寿,父辈和赵云是同事,他更加知道刘备给赵云以职场冷暴力的真相是专制者对异己的打压。陈寿不把这个真相写出来,是因为他知道另一个真相:一些事实说出来就是祸。陈寿写作《三国志》时,当事人的儿孙还健在,他写作时不能不考虑和谐的问题。受制于人情世故的陈寿,有意在叙述中留下空白,告诉心有戚戚的读者:空白处是真相。
  盛放真相的容器,原来是心。
  探寻事件真相,须先探寻自己心底的真相。写这本书时,我翻阅着一本本的史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蜀汉英雄的人生真相;但是我发现,每一次对真相的追寻,从历史出发之后,一路上遇到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体验:正如旅行,走在同一条路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来感悟路途上的一切。马蹄声碎江山乱,我从三国历史中读出了:关羽和张飞这两员“万人敌”武将的性格短板,铁血英雄赵云浴血疆场但职场遭暴的内心苍凉,三十六岁的庞统中箭倒下时对生命的留恋,九次北伐的姜维对理想一无所获都要爱的执着热烈……这一些,《三国演义》里没写,《三国志》里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他们心里是写着的——因为,这一些也是写在我们心底的。
  不是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真相。
  已经出版的魏卷的前言,最后一句话是“从三国里找寻人生的梦想,从人生里找寻三国的真相”,现在,又该写最后一句话了——
  心是盛放真相的唯一容器。
  陈 瓷
  2011年1月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人物入编理由:
  关羽: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张飞: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赵云:刘备时期边缘武将
  庞统:刘备入蜀时第一谋士
  法正:刘备入蜀后第一谋士
  魏延:诸葛亮时代第一武将
  李严:诸葛亮时代第一政敌
  姜维:诸葛亮之后第一武将
  注:本书所引史料,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章 千古云长关羽
  都说关羽是中华武圣,他的神勇故事太多太多,但这些故事大多只是传奇而已。斩华雄、杀车胄、诛文丑,皆非关羽之功。水淹于禁七军,像是上苍所赐。刮骨疗毒,更像是作秀的行为艺术。关羽性格倨傲,怙恃勇名,不谙军机,应变无方,鲜有出彩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全面占优,却未能给樊城致命一击,错失战机,又中东吴吕蒙、陆逊的示弱计,樊城未下而荆州失手,只落得全军覆没而败走麦城,最终被斩杀。
  不过,在被曹操俘虏后,关羽能够抵制拜将封侯的诱惑,毅然回到当时处于事业低谷的刘备身边,显示了对患难情谊的珍惜,体现了人性闪光的一面。
  我们还是愿意崇拜千古云长武圣人,因为他是一个仁义忠信的符号。
  三国英雄档案 关羽
  字 云长
  生卒 ?…219年
  籍贯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特长与爱好 ⒈读《春秋》;⒉饮酒;⒊修理胡子。
  自我印象
  史无直接记载,但是由一件小事可以窥见其倨傲个性。关羽写信询问诸葛亮:“超人才可与谁类比?”诸葛亮投其性格回信说马超“乃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关羽很高兴,把这封信让宾客传阅。
  《三国志》印象
  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三国演义》印象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朋友印象
  知羽护前(不容忍别人位列自己前面)。——诸葛亮  敌人印象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郭嘉
  现代印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毛泽东  关羽是综合性英雄,关羽的故事说明同时为父母、朋友、君王、国家和正义尽责是何等困难。不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美国汉学家罗伯特·鲁尔曼  历史上的关羽,号称“万人敌”,确是一员虎将、勇将或名将;然而,他还算不上军事家。就历史功绩、历史地位而言,历代超过他的名将比比皆是,但是,在后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却凌驾于所有武将之上,在清代还高于诸葛亮,甚至高于万世师表孔子。——《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  一 艰难岁月
  为了活着——
  走,浪迹天涯去!
  关羽出发了,踏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很显然,关羽“犯事”了。犯了什么事?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关羽因家乡豪强倚势凌人,将其杀了,然后逃难江湖。可是,关羽因杀人而逃亡,仅仅是一个推测。杀人当中,任侠杀人,又是根据一个推测得出的另外一个推测。还有人猜测,关羽是为了躲避当时的人头税——算赋或者徭役而亡命。
  后世之人,拜倒在关羽神像之下时,似乎并不考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流亡期间,关羽以何为生?
  啃老?
  关羽的来历是个谜,史书只记下了他的籍贯——河东解县,对其家世只字未提。古人写史,很注重传主家世。关羽出生于一个平民之家,平常到上溯八代没有一个能值得写下来的人。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有闲钱支持关羽的逃亡活动?即使关羽家稍微小康,那也就是带上买几个烧饼的钱,根本支撑不了几天。排除了关羽“啃老”的可能。
  接受施舍?
  关羽性格之高傲,在三国是数一数二的。如此高傲的性格,能允许他对别人低三下四地涎着脸伸出手吗?
  打工?
  《三国演义》安排关羽推着一辆车子登场。可是,卖苦力这个职业,很难和关羽驰骋纵横的个性合拍。
  经商?
  有一个相声,说关羽最初是个卖枣的。关羽卖枣进货有特别途径,就是去豪强的枣园里去打枣,打枣时,为了少惹麻烦,关羽总是戴着绿帽子,穿着绿袍,见有人来,便爬到枣树上躲起来。一身绿衣,一张枣红脸,藏在枣树上谁也别想看见。后世关羽神像都是绿帽子绿袍枣红脸,原来人们拜的是一个偷枣贼呢!相声很精彩,可惜纯属虚构。
  关羽逃亡期间的生存方式,成了一个悬案。
  其实,这个“悬案”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现在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一个烧饼递到了关羽面前。赠烧饼的人邀请关羽去拿更多的烧饼。闯荡江湖已有时日的关羽懂得,这是邀请他去抢“大户”。
  “凭什么他们抱怨烧饼上的芝麻糊了,我们却连烧饼味儿都闻不到!”
  做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何况,这个理由并不牵强。“他们”就是那时的士大夫,最起码是士大夫的亲戚。关羽逃亡,很可能就是拜他们所赐。
  肚子决定脑子。逃亡犯关羽饥肠辘辘,闻着豪门朱族里飘出来的肉味,想着一路逃亡的艰辛,没有理由不答应那人的邀请。
  投奔刘备前,关羽何以为生?答案只有一个:打劫!
  吃完那个烧饼,关羽接过大刀片子,向那人指定的士大夫家冲去。
  大夫正悠闲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书。关羽把大刀片子架在他的脖子上:打劫!那人吓得直打哆嗦,书掉在了地上,关羽瞥了一眼:《春秋》。
  当同伴们最后拿起一件值钱的物什时,关羽却捡起了《春秋》,在士大夫面前扬扬:我借读一下!
  士大夫崇拜死关羽了:还有抢劫书来读的,这哥们,日后必成大器!
  一个夜晚来临,同伙们聚在一起,喝酒,赌博,谈女人……无比热闹。热闹属于他们,而关羽属于那本《春秋》。吵吵嚷嚷的声音,掩盖不了关羽朗诵《春秋》的声音。
  夜深了,劈啪——
  灯花爆裂的声音,刺破深夜的寂静。昏黄的灯光在墙上勾勒出一个高大端庄的背影,这是关羽在灯下读《春秋》。墙角有两只老鼠,偷觑着关羽手中的《春秋》,想等他睡着了,拿这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