洳凰祷岫晕颐歉卸鞔鞯拢钌俨换岷拗牍恰�
再说那些技工、留学生、还有一些科研项目,人我们可以在开战前撤回来,就是撤不回来,他们也只是战俘身份,最多挨饿,性命大体上是无忧的。科研项目我们就没有办法了,但宁愿讨好德国,得罪战胜国英美法意,将对我们的以后科研更加不利。德国我们有研究所,在美国、在英国我们也有研究所啊,美国的研究所不必德国小多少。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胜利者那一边,旁观中立只会让我们无法升职,最终失去种种额外好处。
就拿工业来说吧,国家投资那些工厂的产品,拖拉机、电动机、卡车、冰柜、空调,这些产品基本上是出口的。以我们现在的身份,在战后要想进占国际市场,根本不可能,但如果能成为东亚地区经理却又不同了,不说在战后重新开会讨论国际势力范围和贸易原则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意见,并可明确要求保障我们的商业利益;就凭借我们手中的东亚经济管辖权,其他国家都要给予我们一个较为公平的待遇。
这个结果对我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必要依靠外在欧美市场才能支撑,只要我们不吃干占尽,常常注意分寸,欧美各国还是会容许我们的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这种待遇可是单纯和他们开战,以废除不平等条约无法获得的。一旦和欧美开战,那些失去市场支撑的工厂马上要倒闭。
对外,我们说工业化路径是振兴农业,以农业带动工业,这确实是我们的选择,但其实我们是两条腿走路的。我们另外一条路就是依托欧美高端市场,出口高科技产品来提升国家的工业实力,这两条路都很重要,并且缺一不可;并且,后一条路因为靠的是欧美市场,因此很危险,这需要良好的外交关系。而这两条路何时才能安全呢?这就要等我国国民解决了温饱,富裕后口袋里有了余钱,可以买拖拉机、三轮汽车、收音机、电风扇的时候,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真正有所成就的时候。
工业化之路很难走,国内的农业建设不是问题,但国际形势风云莫测,来几次经济危机,即便是高科技产业,也会大受影响,但纵然如此,出口这条路也不能断,我们要想尽办法坚持下去。只有这样,科技上我们才能跟上欧美的发展水平而不落伍。”
杨锐话到这里就彻底结束了,他端起茶杯喝水时,徐贯田便举手道:“我支持派兵前往欧洲参战的提议。”
徐贯田说完,秋瑾也道,“我也支持。”
“我也收回反对意见。”徐华封笑着道,“不过以后德国人要是骂我,那我就全都推到竟成身上去。”
他说完大家都笑,书房里原有的凝重气氛顿时轻松不少。杜亚泉笑着道:“我想知道英国为什么会把南洋交给我们?”
“不是交给我们。”一直未说话的谢缵泰道:“英国人的意思是和我们结盟,这等于将南洋的商业利益对我们开放,只要我们做的不过分,不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那我们的行为他们是不会有太多干涉的。再有就是中亚地区,虽然英国人要求两国势力范围的界线是锡尔河,但我想如果坚持,还是能以之前的俄阿边界划界的,最后无非是我们不能独占中亚地区的棉花而言。再有波斯,我们可以接手之前俄国的部分利益,也就是波斯东北地区,英国人在乎的只是南部那几个有油田的省,北方他是不管的。
可以说,我们的影响范围基本可以覆盖除印度、阿富汗、波斯湾、奥斯曼以外的亚洲所有地方。这些地方虽然穷,但只是对欧美而言,南洋对于我们来说,是以保护华侨的利益为重;中亚和波斯,以竟成的观点,是以保障通路、获取沿途矿产资源为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能获得平等于欧美各国的身份,这对于我们的工业品出口极为有利。
我们和日本不一样,我们的产品,用竟成的话来说是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进入欧美各国市场,价格虽然昂贵却少有竞争者,这也就只有欧美各国能消费的起。能以较为平等的身份进入欧美市场,对国家工业发展是有大利的。”
有什么好处,作为商部部长的杜亚泉都是知道的,中国的工业化,在杜亚泉看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为什么要这样?杨锐的回答是免得被人惦记。通过参加欧战获得更广阔的高科技产品市场,这点杜亚泉是赞同的,但洋人可信吗?
这个怀疑在杜亚泉心中转了好几圈,最后终于问了出来,他道:“竟成,要是洋人之前答应的那些事后都不履行怎么办?这事情有没有什么保障?”
大家担心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杨锐闻言笑道,“参战前会签订条约,最少那些不平等条约废除是一定的,除了香港。至于势力范围,中亚和波斯我们有军队在,加上和英国利益一致,都是拒俄,所以这边他们是不会违约的。南洋就说不定了,就像以前满清签订了条约不执行一样,英法荷三国战后肯定会找借口推脱,这是无可避免的,但不管怎么推脱,南洋的华侨的利益是能确保的,有这点就够了,毕竟华侨的商业利益就是国家的商业利益。
最关键的那一点:在全世界不受歧视的获取原料,不受歧视的销售产品。前者除了个别战略物质,我看不难获取,但要想拥有矿山是很难的,除非是在非殖民地国家;后者,只要我们的产品市场份额占的太大,对欧美本国产品产生了足够威胁,那势必会受到明里暗里的排挤,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的定位是做别人没有的产品,或是只想在欧美市场上分一杯小羹,不打算占领太多市场。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受排挤的可能性会变的很小。
洋人是会翻脸不认人的,可在没有翻脸之前,我相信他们有遵守条约的习惯,虽然他们在不断想办法钻空子。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真参战取代日本成为东亚霸主,真正难的还怎么处理和日本的关系。英国人此举,除了有希望我们参战破解欧洲困局的打算外,我看还有离间中日的企图,所以这事情我要找大家来一起商议。”(未完待续。。)
辛卷 第二十四章 使命
中国今后的对外策略必须是开放的,这是杨锐的基本态度。虽然有关税、有很多明里暗里的障碍,可总的方向还是对外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既然选择对外开放,那就必须认清自己在世界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想办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参战是必然的。
现在其实是何时参战,如何参战的问题,而不是需不需要参战的问题。秋瑾的观点在复兴会、在全国都很普遍,甚至杨锐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何必为洋人死人流血,但不参战就不能参加巴黎和会,德国的赔款是不重要的,可战后全球权利分配是极为重要的;殖民地中国不想要的,可商业利益却不能不想要;战胜国的地位或许不重要,可战后联合国前身国联,中国在国联里拥有多大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参战和不参战与其说是利益取舍问题,不如说是立场问题、是观点问题。如果认为中国没必要与世界体系融合,也没必要在世界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那就不必参战;如果认为中国应该主动融入世界体系,并慢慢由配角努力转变成主角,那就应该参战。以前是天朝上国,现在虽然抵御了外侮,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依然是一个小配角,不过许多人对此毫不知情,政治宣传上也常常鼓吹中华复兴,于是一大批人又神气了起来。
以复兴军不顾列强阻扰,坚决驱逐俄国侵略者、收复失地为主要内容,一本叫做《中华可以说不》的脑残书在海内外热销。此书居然在三个月卖了五百多万册。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来第一畅销书。此书读一遍,脑细胞全烧而光;多读两遍。智商很可能将为负,最后心中就只剩下‘威威中华。天朝上国’之类的口号式的言语。
中国真的很强吗?世界列强中,在杨锐看来,中国也就比日本强些,比战前的俄国都是不如的——不管是经济、钢铁产量、军队规模,中国都不如俄国,中俄真要正常开战,因为地域、运输条件的限制,在远东因为战争规模不大,那是中国必胜。但在中亚,真打起来那定是俄国必胜。一个实力都不如俄国的国家,如何能称之为天朝上国?你能说不又如何?除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整个世界如果运转,权利如果分配,中国人可曾有半分说话的权利?
脑残者根本不可理喻。杨锐思路到这里的时候,其他几人的讨论已经结束,杜亚泉再次开口问:“如果参加欧洲战争,那需要派多少兵。花多少钱?总参那边可有计划?”
军事上的事情完全是由杨锐负责,他闻言后道:“总参其实有两个计划,一个是军费少的,即:将复兴军连人带武器运送至法国。然后战时的弹药补给大部分都由法国负责。这是死人多、花钱少的计划,按照预计只需花费十亿两白银,我们要付的只是运费、抚恤费而已;
另外一种就是美国式的。即:我方拥有远征军的全部指挥权,地位上和英法联军是平等的。作战计划不是他们命令我们,而是大家一起协商。这样的好处是死人少,战后地位高、能拿的好处多,但是花钱厉害。
因为这支军队完全是一支远征军,从中国到法国的航运、在法国登陆之后的码头、运输线、兵站等等,这些后勤设施都要我们自己问法国索要或花钱建设,大西洋那边的港口现在都被英法美三国占光了,我们从东方出兵,只能使用地中海这边的马赛港、赛特港、土伦港三个海港,这三个港口虽然能支持远征军作战,但从马赛到巴黎前线有七八百公里,在原本铁路就运输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的物资怕是难以运送到前线,总后甚至有临时加修三条正规铁路的计划,以保证军队的后勤补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