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孙?”仆人们立马抢出,欢天喜地地问道:“是几老爷府上的?”
老佟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头望向孙元起。
孙元起和老佟都不知道“寿州孙氏”的显赫。清末,在安徽,寿州孙氏是仅次于合肥李氏的大家族,早年间比东至周氏还厉害些。孙家鼐兄弟五人:长兄孙家泽,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兄孙家铎,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三兄孙家怿,咸丰二年举人;四兄孙家丞;老五孙家鼐,咸丰九年状元,官至大学士。人称“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可见其人才鼎盛。只是这五兄弟的后代,多数都在上海经商,倒没有什么杰出的政治人物,后世便鲜为人知了。现在仆人问的,就是问孙元起是孙家鼐哪位兄长府上的。
孙元起只好含糊地说:“你说是京师大学堂的,叔祖大人自然知晓。”
早有一个仆人进府禀报,其他仆人把孙元起引起府里。待到孙元起到了书房,便看见孙家鼐穿着竹布长衫,端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并无一丝病容。咦,刚才还说老大人病了,现在不是好好的么?
孙元起快走几步,上前磕头:“给叔祖大人请安。”
“起来吧!”孙家鼐微笑着点点头,让孙元起起来:“今天是什么风哪,把百熙给吹来啦?”
孙元起一阵羞赧,含糊说道:“听说叔祖大人病了,所以前来探望。”
“哦?”孙家鼐抚弄胡须,含笑看着孙元起,“要是老夫好好的,百熙是不会来的咯?”
“哪里哪里!”孙元起连连摇头,“那是怕打扰叔祖大人的公事!”
孙家鼐突然叹口气,才慢慢说道:“百熙,你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孙元起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从何说起。就听孙家鼐缓慢说道:“自从太后亲政以来,老夫一直以病乞休。前几日,蒙皇上、太后恩准,已经予假卸职了。以后,可以在家安心养病,百熙你要时常过来走动呵!”
啊,老大人病退了?说是生病,这不是好好的么?孙元起奇怪地想。
孙元起并不知道,孙家鼐和翁同龢都是光绪帝的师傅,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翁同龢被慈禧太后“革职,永不叙用,叫地方官严加看管”,即是开除一切公职,监视居住。所以孙家鼐也心中惴惴,屡次乞求解职,只是慈禧太后需要一个帝党招牌式人物,因而不允。后来,慈禧太后想废了光绪,另立新君。孙家鼐极力反对。终于,慈禧太后不乐意了,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丙戌,达成了孙家鼐辞职的愿望。
孙元起点点头,答道:“一定会的。”
又说了半天闲话,孙元起才提起今天来的目的:“叔祖大人,上次京师大学堂印行的物理刻本,只有一半。这几日,我才把后三册写完,特带来呈给叔祖,如果可用,便须即刻付印。否则,下学期就没有教材可用了。”说完,拿出那三种《初等物理教科书》,递给孙家鼐。
孙家鼐大致翻了一下,便放在桌子上,对孙元起说:“老夫本来是以吏部尚书兼管大学堂事务的,如今卸了职,这事儿却不归老夫管了。据邸报,朝廷已经委派吏部右侍郎许景澄暂时管理大学堂事务。”
“啊?这样啊……”孙元起有些失望。许景澄这个人他见过,那还是在京师大学堂开学的时候,许景澄是大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孙元起随着其他教员一起拜见的,没说几句话。
孙家鼐似乎看出孙元起的失望,说:“如果你去拜访许大人,恐怕事情会有所迁延。如果你信得过老夫,便把书先放我这儿,老夫虽然卸职,还是有几分薄面的。”
“这样是最好不过了!”孙元起连声感谢。这件事就算解决了。
孙家鼐忽然问道:“百熙,老夫与你的《四书章句》和《十三经注疏》,你看了么?”
那两大函书,自从被孙元起拿回去之后,一直惦记着要看,就怕这位老大人问起。可惜那套书没有标点,通篇都是大小字,实在看不下去,每次最多翻两页就兴味索然。嗯,附带的催眠效果非常不错!
眼下,只有硬着头皮答道:“只翻了几页……这半年,要给大学堂上课,又要给崇实中学一、二、三年级上课。家里面还有个小学堂,每日教孩子们读书。这几天,又来了几个中学生,想专门学习物理。每天都要上课、改作业、备课,还要编写教材。实在是忙得不行……所以,只翻了几页。等有空,一定会读的,一定!”
“罢了!不想读就算了吧。”老大人似乎猜到了这个结果,叹了口气:“百熙,你是留过洋,你跟老夫说说,为什么我们中华就打不过那些蛮夷呢?”
“落后就要挨打!”孙元起下意识地说出了这句话,然后解释道:“第一,我们的体制落后,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军事体制、教育体制,都严重与现实社会脱节,变得虚弱腐化,不堪一击。第二,我们的科技落后,在现阶段,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欧美人发明的,我们引进来,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偷来的拳是打不赢人的!第三,我们的教育落后……第四……第五……”
看着孙元起掰着指头,一个一个数落大清的落后,作为帝师的孙家鼐脸色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孙元起看到老大人的脸色非常不好,知趣地不再往下说。
良久,老大人发出一声浩叹:“百熙,你办了一个新式小学堂,是吧?正好,老夫有几个不成器的孙子,你这个做兄长领去,好好地教导他们……”
这可是标准的**、富二代啊,可不好管教!孙元起张开嘴,刚想拒绝。老大人一抬手,阻止孙元起说话:“老夫倒想看看,蛮夷怎么就能战胜我中华了!”
过了一会儿,孙家鼐又问孙元起:“百熙,你说你开始招收弟子了?”
孙元起苦笑一下,解释说:“崇实中学有几名毕业的学生,非常喜欢物理,央求我收下他们。我想,既然他们想学,我如果不教他们,岂不是愧为他们的老师?况且,现在中国的物理教材还不完善,我想一边教他们,一边把教材给编出来。对于后来的学习者,总归是有一点帮助的。所以,就不揣谫陋,收下了他们。”
老大人点点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过,眼下京师是首善之区,对于集会结社是很忌讳的,还是低调的好。嗯,我知道百熙向来是很冲和的,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哦,老夫给你题个匾额吧,或能让宵小知难而退。”
孙元起急忙道谢。
老大人从书架上拿出一张裁好的玉版宣,铺在书案上,用镇纸压好。自笔筒里抽出一只长锋羊毫,在早已经磨好墨的墨池中蘸饱墨,细致地舔了舔笔,然后在纸上挥洒。瞬间,满屋墨香。
孙元起一脸景仰状凑上去,仔细欣赏这位名人的挥毫。孙家鼐写的是颜体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每个字都有碗口大。须臾间,写好五个大字,仔细看时,却是“物理传习所”。
孙元起正要叫好。老大人却摇摇头,似乎对自己的作品很不满意:“老了,腕力不行了,字形都写散了……”说着,又在蘸蘸墨,在下面又写了一遍,仔细端详了几回,似乎满意了。之后,又提起笔,在下面依样再写一次,署了“寿州孙家鼐”的名款,才放下笔,端起宣纸,仔细地审视,不时轻轻地吹气,好使墨汁快些干。
又看了一回,盖上印章,才把纸交给孙元起:“这字,你且拿去,从里面挑那些中看的用吧……本来,当朝书法首推翁常熟的,可惜他被革职回乡了……唉,如今老夫这也算是‘于无佛处称尊’了……”
第十六章秋风凉到薜萝衣
孙元起领回了孙家鼐的墨宝,自己不知道那个字儿好。便叫老佟捧着这字儿,到琉璃厂制个大一些的牌子,相信书画店的师傅自然晓得哪个写得好。不过孙元起嘱咐老佟:最好是白漆地儿,黑色字儿,另外右侧再加一行英文:InstituteofPhysicalResearchandTeaching。这个名儿,是卢瑟福来访时,孙元起随口说出的。随后,《科学人》杂志的记者采访卢瑟福时,卢瑟福提到“IPRT”这个名字。前不久,孙元起翻阅卢瑟福寄来的杂志中,看到这个名字时,还会心一笑。这回,总是把这个名字正式打出去了。
转过一日,孙府的仆人领了一队小孩儿过来了,大的也就十一二岁,小的才七八岁。估计来之前,孙家鼐先给他们上了课,所以见了孙元起,都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拜见先生。”
孙元起赶忙让孩子们起来。一旁,仆人说:“这五位公子,都是几位老爷的孙儿辈。老爷说了,孙先生是他们的兄长,俗话说‘长兄如父’,一定要严加督教。如果不听,老爷会施家法的。”
孙元起逊谢不已。问了几句才知道他们名字分别是孙多福、孙多寿、孙多男、孙多益、孙多士。看着又多了五个孩子,孙元起头疼不已。老师只有自己一个,这可怎么教啊?
心中思忖一番,决定把这后来的五个孩子另外编成一个“多”字班,按照以前教“景”字班的方法教就可以了,反正原先的教材还在。教师嘛,就抓韩蘧、周宗武他们,别的不说,英文、算术总是没问题的吧?不过他们似乎没当过老师,看来还得给他们补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自己这也算是现炒现卖。
课程表嘛,就是随时有两个学生在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课,自己身边有两名学生。这样,自己先给两人上课,另两个人上课;等两人回来,这四人互相传授,顺便编写教材;如果有疑问,孙元起就在院中,随时发问。
等韩蘧、周宗武、张纯、顾之麟来了,大致跟他们说了一下。他们都很同意。在他们看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师,应该是蛮有趣的。然后,孙元起给他们讲述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顺便拿出小学堂的课本,给他们温习。
韩蘧首先选了本自然,周宗武抽的是英文,都没问题。顾之麟随手一拿,却是语文,翻开一看,先是英文字母,偶尔上面还有奇怪的小符号,看了半天,没看懂。只好请教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