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春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阳谋春秋-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觉得云雾之中似乎有一双深邃的眼睛遥遥俯视着一切……
  正在兀自出神,吕不韦却闻前方一阵似吟似唱的歌声遥遥传来:
  大道将成兮  天地无情
  陶朱泛舟兮  其心难平
  随着一声激越的长吟,便见北岸茫茫苇草中倏然荡出一只独木小舟,舟头一人红衣散发斗笠长桨,横在河面竟是厉声一喝:“吕不韦!尔竟不辞而别!”
  吕不韦拱手一阵大笑:“纲成君,做截道生意么!”
  “老夫要事,你只下来!”蔡泽的声音尖亮地回荡在河面。
  吕不韦转身下令:“放下轻舟,大船如旧行进。”片刻之间,大船侧舷漂下一叶小舟,吕不韦攀着绳梯下到水面处跃上小舟,径自操桨便荡了过来。靠近蔡泽小舟,吕不韦高声笑道:“纲成君,我这里有两坛老酒,过来如何?”说话间两只小舟并拢,吕不韦已经用长钩搭住了独木舟,蔡泽黑着脸道:“我船漂走了你却赔么!”吕不韦哈哈大笑:“这叫两头钩,卡住船帮,两船便是一体,只过来便是。”蔡泽嘿嘿一笑:“商人毕竟有门道。好!老夫过来也。”纵身大步跨越,却是一个趔趄坐到了吕不韦对面,两人不禁一阵大笑。
  吕不韦轻轻扶橹,又将小舟荡进了茫茫苇草,便坐下来提过两坛酒打开:“纲成君,吕氏老家酒,一人一坛了。”蔡泽接过扬起脖子咕咚咚喝得几大口,说声好酒,便喘息着道:“那个华月夫人,有托于你了?”吕不韦一笑:“纲成君此话何意?”蔡泽却只黑着脸:“你只说,是有是无。”“有。”吕不韦一副坦然,“私事相托,有违秦法么?”蔡泽便是嘿嘿冷笑:“遴选储君,好大私事也!”吕不韦笑道:“夫人所托,捎书问事而已,并非教不韦遴选储君。纲成君,有事直说便了。”蔡泽锁着眉头冷冷道:“今日我被急召章台,老秦王只一句话:异人之事,宜私不宜公,君可徐徐图之。你只说,此话何意?”
  吕不韦思忖道:“纲成君之意,是老秦王密令?”
  “说不得。”蔡泽又是冷冷一句。
  “便是老秦王密令,与不韦何妨?”吕不韦笑道,“为各国捎带传书问事,商旅道上比比皆是。便是纲成君,又何至如此不安?”
  “商旅之道,怎知其中奥秘!”蔡泽喟然一叹,“你只想,‘徐徐图之’其意何在?还不是要老夫撒手!既要老夫撒手此事,便当重新开府领政,可又没有明诏,丞相府还在太子嬴柱手里。你便说,老夫不是分明被闲置了?你自是不急!”
  “事中迷矣!”吕不韦不禁哈哈大笑连连摇头,“不韦远观,这却与纲成君事权无关,无非目下稍闲而已。若无意外,一年半载间,纲成君依旧是开府丞相。”
  “何以见得?”蔡泽立即追上一句。
  “帝王执掌公器,事理之心却于常人无异。”吕不韦侃侃道,“纲成君但想,老秦王旦夕无定,何尝不想看看这个老太子处置政务之才干?若仅仅镇国,下有丞相,上有秦王,太子便是优哉游哉!借立嫡之机闲置丞相,一肩重担压给太子,老秦王所图谋者,便是要看太子能否担得繁剧国务。足下爵位擢升反而闲置,看来不可思议,实则却是老秦王暗伏的一着妙棋:权臣淡出,但有国乱,便是安邦砥柱也!”
  “噫——!”蔡泽奋然中透着狐疑,“老秦王何不明言?”
  一阵默然,吕不韦生生咽下了冲到口边的一句话,只是淡淡一笑:“权谋之心,鬼神难明,不韦何能尽知?”
  蔡泽遥望着西天晚霞,兀自喃喃道:“莫非也不放心老夫,要试探老夫临危应变之担魄?然则让老夫自己揣摩,也不怕诸事不备临危抓瞎?老秦王,说不清说不清也。”吕不韦看着蔡泽又是淡淡一笑,依然没有说话。
  “不韦啊,”蔡泽叹息一声,“老夫看来,你似商非商,倒是从政之才也!”
  吕不韦不禁哈哈大笑:“就事论理罢了,纲成君折杀我也。”
  蔡泽突然正色道:“余事不说,老夫截你,是有事托你。”
  “噢——?”吕不韦大感意外。
  “请在邯郸着实查勘,有无近期秘密接回异人公子之路径?”
  “秦有黑冰台,何须我做秘密斥候?”
  “黑冰台?”蔡泽冷冷一笑,又恢复了惯常口吻,“赵国还有黑衣!再说,黑冰台要老秦王秘密兵符兼手诏,方能启动。老夫却只想动用属下之力,秘密了结此事。只要异人公子回秦,这番立嫡纠葛便告完结,老夫便只安心做丞相治国了。”
  “纲成君,还是水到渠成者好。”吕不韦少有的正色一句。
  “你自不急!”蔡泽张红着脸,“名士当国,陷在此等泥沼云雾中成何体统?百年以来,计然派唯一为相者,便是老夫!若不能治理出一个富强之邦,计然派声誉何存?李冰已经修成了都江堰,蜀郡大富!若不能在关中大兴水利,纵立得一个好秦王,老夫却有何颜面做这个丞相!”
  良久默然,吕不韦淡淡一笑:“纲成君如此想,不韦便受托一试了。”
  “好!”蔡泽哈哈大笑间一拱手,“老夫去也。”
  秋日的晚霞消逝,独木小舟倏忽融进北岸黝黑的陕塬,一轮明月便悠悠然挂在了山头。吕不韦望着秋月愣怔良久,方放舟而去,在三门大峡追上大船扬帆东下了。
  第五章 情变横生
  一、弭兵论战 嬴子楚声名鹊起
  每年立秋,都是邯郸最红火热闹的日子。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是为孟秋。孟者,排行之大也,以时令论,便是四季之首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皆为孟月。七月为孟秋之月,第一个节气便是立秋。阴阳家云:“立秋之日,盛德在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也就是说,从七月开始,天地之气转为肃杀(缩),人之言行亦当顺天应时,由饱满伸张转为收缩内敛。于是,邦国决狱讼论有功,农家收五谷入仓廪,商旅清货仓盘收支,士人论学问推贤能。举凡朝野百业之言行,都围着大收获转向大收敛这一主旨,在热气腾腾地进行着一年中最后的大忙碌。
  立秋抡材是赵国士林一年一度的大典,也是邯郸孟秋月最大的盛会。
  战国之世,士人领潮流之先,挟长策以游说诸侯,不钻营,不苟且,不出违心之论,不为违心之行,合则留,不合则去,邦国择士,士择邦国,其人格之独立,其精神之自由,虽千古之下亦令人神往!治国名士如此,治学名士亦如此——或投学宫以立身修学,或居山林以收徒教人,或游天下以传布信仰,或专艺业而躬行实践,恒专恒信,矢志不移,代代传承,遂成大家。如工师之技,如农家之艺,如医药之道,如营国之学 ,如格物之辩,如堪舆之术,如音律器乐,如私学育才,尽成亘古之奇伟高峰!于是,天下便有共识:一国能否强盛,根本处便在聚士召贤。
  战国谚云:“得士人者得天下。”说得便是战国士人的潮头风光。
  中原士林之盛,原本以魏国大梁、齐国临淄居先。战国口碑云:“经邦名士多出魏,天下学问尽在齐。”说得便是当年魏国齐国的士林盛况。李悝、乐羊、吴起、白圭、商鞅、孙膑、张仪、范雎,这些赫赫名士即或不是魏人,也是先入魏国成名而后出走。而齐国临淄之稷下学宫,则汇聚了除墨家之外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学派,学问大家一时蔚为奇观:儒家孟子、法家慎到、儒法兼具的荀子、阴阳家的邹衍、纵横家的鲁仲连、名家淳于髡、黄老学派的田骈、宋猓А⒁廖摹⒒吩ǎ蛹业奶锇汀⒔幼拥鹊鹊鹊取OШ跷浩肓郊液镁安怀ぃ晕夯萃鹾笃冢汗罅罕闶チ酥性幕行牡牡匚弧W云胄踔螅牍昕寡啻笳蕉嫠ヂ洌⑾卵Ч孔臃追琢魇В僮鸵卜绻獠辉诹恕�
  如今,中原士林的中心转到了赵国邯郸。
  赵国尚武之风最为浓烈,士风原本寻常。然自赵惠文王起,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山东强国,加之齐魏两国衰落,名士便争相流向邯郸。数十年间,赵国官署的文吏大多被山东士子取代,王族贵胄的门客大大增多,各种学馆也雨后春笋般遍布邯郸。六国合纵败秦后,更有一变数推波助澜,使邯郸士风不期然蔚为大观,一时居天下之冠。
  这个变数,便是“战国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无忌客居邯郸,与平原君赵胜互为呼应,使邯郸士风大盛。战国四大公子者,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孟尝君田文(齐国)、平原君赵胜(赵国)、春申君黄歇(楚国)也。四人当年与苏秦张仪斡旋于合纵连横,从此成风云之士,天下呼为“四大公子”。四公子以信陵君才具最高,知兵善战而通晓政务。秦赵对抗后期,信陵君又统率六国联军救赵败秦,堪称名重天下。其余三人则因种种因由,此时已经黯淡了许多。孟尝君田文侠风过甚,柔韧不足,治国领政也是寻常,罢职后心志颓唐,在燕齐六年对抗中匿居封地,郁闷病死。春申君黄歇,善于斡旋庙堂,军政才能却尽皆平庸,随着楚国衰落便淡出中原邦交,小心翼翼地固守着自己最后的封地与权力。平原君赵胜,虽历经危难而矗立领政之位,然却因治民乏力、长平大战赞同去廉颇用赵括、合纵败秦后对信陵君鲁仲连多有不当等诸多瑕疵,名望一时大损。
  于是,信陵君便如一株参天老松,巍巍然矗立中原。
  盛夏之时,信陵君与一班门客便开始了大典谋划。本心而论,信陵君并不想在邯郸张扬过甚。毕竟,赵国离魏国太近了,自己在赵国的一举一动都会立即传到大梁,生出种种难以预料的议论。议论越多名望越大,回到魏国的可能就愈加渺茫。审时度势,信陵君便抱定了一个方略:布衣客居,常道交士。就前者说,在赵国不受封地不任官爵,只做布衣游士般客居。如此,既可向魏国昭示自己依旧是故国之身,又可使赵国觉得自己没有野心图谋,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