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逸"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逸"史- 第3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星沅与达洪阿无能,损我大清之天威,毁我大清之精锐,”奕诉气极,旋又苦恼,无助望向厅里一干坐着的大臣,无奈道:“本王何尝不知形势之逼人?何尝不想阻叛匪于京城之外?只是现在朝廷已无可之兵啊!北面沙俄虎视眈眈,东南太平军步步逼人,我等为之奈何?”

现在整个大清朝廷的政议实际上已由皇宫转往了总理事务衙门,清廷咸丰皇帝自北京城被联军攻破后,他深感愧对列祖列宗,背负沉重的心理十字架,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中,他心力交瘁,根本不愿理朝政,终日纵情于酒色,以麻痹自己。

吏部尚书花沙那起身进谏:“禀亲王千岁!北京城不可不保,臣建议调西北各省之雄兵,由陕甘总督林扬祖统领,于陕西、山西一带以阻西南叛匪之北上!”

恭亲王奕诉苦笑,暗忖:“近三十万装备精锐的李星沅与达洪阿部之清军主力尚且不能应对西南叛匪,何况七拼八凑的西北散兵?”

花沙那微抬头,偷窥奕诉的表情,见其不置可否,知其不甚满意,便进一步建议:“林扬祖所统领的西北部队仅仅是拱卫我北京京城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还可以组建第二条防线!”

奕诉疑惑地望着花沙那,有兴趣地问:“朝廷的第二条防线从何而来?”

花沙那踏近一步,接着道:“可从东南战场调僧格林沁亲王的蒙古骑兵回援京师!”

奕诉蹙眉死盯着花沙那,暗忖:“花沙那是不是年迈体衰,老眼晕花,晕糊了头?”随即沉声问:“东南战场不是一样的战事吃紧吗?长江以南战场尚有湘军在肆力拼杀,堪可撑得住局面,而长江以北战场依赖的则是僧格林沁亲王的蒙古骑兵,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江北大营第二次被击破之后,江北局势早已混乱不支了!”

花沙那力谏:“不然!僧格林沁亲王的蒙古精锐骑兵置于东南战场近两年,在进攻太平天国,打击太平军叛贼时并无多少建树,他们也只是在稳定东南局势时,才起了一点作用!把僧格林沁亲王近十万的蒙古精锐骑兵置于此处实有浪费之虞!”

奕诉把眼望向其它的大臣,兵部尚书胜保是他的亲信,他站出来低头进言:“臣认为花沙那大人言之有理,东南水网密集,城墙高大而坚固,确不适宜骑兵作战,僧格林沁亲王的精锐骑兵之师因此才在近两年时间里在东南战场的战绩不如在京津地区对战西洋人时那么骄人,把蒙古骑兵回调京师更能发挥其长处!”

大学生桂良附和:“京师之重要远甚东南诸省,现京城吃紧,正是调其回师拱卫我大清都城的最佳时期!”

奕诉承认在北方平原大地更适合骑兵部队的作战,但他有余虑地反问:“东南战场何以为继?江北与江南两大营是我大清东南战场依托之所在,如今已两营新破,现且又调僧格林沁亲王之部回师京城,东南战场怎么办?”

胜保不急道:“亲王千岁不用过于忧虑,我江北江南两大营被太平军叛贼所破是事实,但我江北与江南两营的部队仅是被击溃,军队主力并未受损,只需重新聚集溃散之兵,便可重整旗鼓再次与太平军叛贼相抗衡。另,朝廷还需下两道圣旨则可令东南局势彻底转危为安!”

“哦!此话怎讲?”奕诉眉目上扬,精光绽放,急问。

胜保微笑缓缓而言:“据臣所知,在东南战场与太平军作战的中坚力量并非僧格林沁亲王之蒙古骑兵,也非朝廷八旗绿营兵,或是西洋联军部队,而是曾国藩的地方乡勇民团!”

这事奕诉早已知晓,曾国藩确实了得,其所组建的乡勇民团外界统称为湘军,其战力不同凡响,只是限于军费与朝廷律历,其规模有限,尚无扭转乾坤之能。“胜保大人的意思是???????”他求证地问。

“朝廷可下旨令曾国藩统领整个东南战场江南事务,可允其自筹军费,无限制地组建部队!为防其一枝独大,朝廷还可下令李鸿章在东南战场统领江北事务,亦可允其自筹军费,无限制地组建部队!”胜保详细讲解,“如此一来,定可保东南战场无忧矣!”

奕诉尚有余虑,没有马上作答。桂良恭身道:“亲王千岁不需多虑,汉人最喜内斗,两个旗鼓相当的汉人,任谁都不会服气谁,只会相互制衡,他们谁都不可能成为朝廷的大患,而且他们最终都得无限依赖朝廷!”

奕诉深思良久,觉得目前也只能如此了,便大声道:“好!兵部作令:调僧格林沁亲王回师援京;组建江北事务衙门,李鸿章总领江北事务,允自建军队,德兴阿部原则受其节制;组建江南事务衙门,曾国藩总领江北事务,允自建军队,左宗棠为江北军务提督。”

奕诉的这份命令内藏玄机,江北方面虽令李鸿章负总责,却有爵位比他高的旗人德兴阿制约;江南方面虽令曾国藩负全责,却又从其内部抬高左宗棠的地位,令其政务与军务分治!

在公元1858年这一年里,人民根据地捷报频传,根据地建设热火朝天,人民根据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像现在这样吸引住全世界的目光,他们不仅成功迫使四国签下投降协议,还大踏步向全国进军,仅三个月时间不到,便解放了大片土地。现在根据地无论是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发行债券方面均非常顺利,因有强大的人民军作后盾,所有的人都对根据地充满信心,加上根据地推行了“绿卡”制度,允许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这一利好消息,更是引得大量外国人涌入。

“绿卡”制度仅推出三月不到,便有四万外国人加入了中国国籍,这些人均是通过根据地民政部严格审核,符合条件的人。现在还有大量不同肤色的外国人正排队等待民政部的审核呢!就连那十万联军俘虏在获准遣返后,都有人偷偷玩失踪,期望能加入中国籍。根据地熟练劳动力奇缺,根据地各学校大量招聘外籍教师,军队允外国人入伍等等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们,能加入中国国籍就能获得高薪收入是令他们留下来主要的原因。

现在人民军的形势就若后世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时的形势一个样,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西南之后,人民军兵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林逸召来军委各部主官商量对策。“大家说说吧!我人民军投入一个第十二军及一个51特种部队进行剿匪,居然仍显兵力不够,这还不算国防部组建的大量地方治安部队的情况下来说的。”林逸扫视众人,停顿片刻后,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询问:“如果我人民军继续向各地进军,地方的治安问题怎么办?我们是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的,而不是把他们推向更深苦海之中的,如不能给予老百姓们以安全保障,我们还不如暂时不要扩大解放区的范围!”

林逸说的这是气话,各位部长深知这一点,现在不是人民军要不要扩大解放区的问题,而是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期望人民军早日解放他们的急切心情迫使人民军不得不加快进军步伐的问题。“林主席!应加快第四集团军的组建工作!”吴命陵深有体会道,“第三集团军的鲁万常司令,已多次催促总参谋部把他的第十二军还给他了,他在湖北与河南前线兵力吃紧啦!”

林逸把目光移向周炳坤,周炳坤为难地低下头,本来林逸同意半年后才给朱宜松的第十二军换人民军的制式装备,可因为人民根据地政治谈判代表团在与四国联合政治谈判代表团谈判时作出重大让步,同意归还被俘联军士兵的部分武器,这迫使他不得不提早三个月给第十二军换装,幸好以前存库藏了一点,再加班加点赶了一点,才勉强除供用前线各部队作战之需之外,给第二十军堪堪配备整齐。现在头痛的问题又来了,而且还是一个天大的头痛问题,这次需要配备的装备可不是一个军,而是一个集团军,十余万人的装备哪!他岂能不头痛?

林逸知道这有点为难周炳坤了,人民军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了极限,而新开工建设的湛江钢铁厂及兵器生产线还远未完工。他又把目光从周炳坤身上移开,转到吴命陵身上,问:“吴部长!是否仿效第十二军的组建方式,先把人员编制与部队训练搞起来,我们情愿人等装备,而不能装备等人啦!”

吴命陵点头道:“完全可以!装备到一批,我们成军一批,投入战斗一批!只是这编制的事好办,可兵源的问题难办哪!”

林逸笑笑:“最近我们的大管家——根据地政务院的刘汝明主任比较大方,他送来了三百万华元的预算外资金,我们可以在四川成都与广东广州再建两个新兵训练营,兵源问题应该好解决吧!现在不是有许多被俘清兵及南下无业的逃难者吗?招个十万八万应不成问题的!”

“真的吗?”一直低垂着头的周炳坤猛地抬起,惊喜问,“刘汝明主任真的又送来了三百万华元!”

林逸白他一眼,他最看不惯那些听见钱就双眼发光的人了,刘汝明是这样,这个周炳坤又是这样!“周部长!这钱你可要给我省着点花,这钱是人民根据地发行解放债券借来的,而且主要是为建设湛江造船厂所用,你可别都用完了!”他没好气道。

周炳坤才不在意林逸的白眼呢,忙欢声应答:“好的!好的!我会的!我会的!”

“这事就这样定了,不日内我就让许奂将军结束南宁政治学院的学习,由他牵头组建第四集团军,有关第四集团军主官的配备,希望王学范部长与朱达部长早日提出人选供人民军军委事委员会讨论。”林逸吩咐。

朱达与王学范齐声答道:“我们会尽快整出人选!”

解决好这件事,林逸侧头问吴命陵:“吴部长!人民军第一集团军不是已进军陕西与甘肃了吗?想来清廷临时拼凑的由陕甘总督林扬祖统领的陕西清军,根本不够胡野林的第一集团军塞牙缝,可我听军情部报告清廷从东南战场把僧格林沁的十万蒙古骑兵调回了京津地区以拱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