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沉吟着说道:“扩建一个船坞,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薛知蝶说道:“一千六百两左右吧。”
张准略微思忖,果断的说道:“那就先扩建六个船坞!”
六个船坞,就是一万两左右……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在洗掠了田横岛以后,现在的张准,的确可以用财大气粗来形容。扩建六个船坞以后,就可以同时开工建造九艘船。三个月一艘,'。。'一年下来,有三十六艘。基本上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近海舰队了。
薛知蝶目光熠熠的说道:“没问题!只要有钱有粮,你要多少战船有多少战船!”
离开造船厂以后。张准来到黑龙湾。
骑着战马站在岸边,张准果然看到港口的外面,的确有船只在排队,可见黄四郎和郭明泰所言非虚。目前的黑龙湾,的确不能满足船只装货、卸货的要求了。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扩建!
“刘瞻呢?”
“叫他过来。”
张准沉声说道。
刘吉祥答应着去了。
很快,刘瞻就来到了。
负责黑龙湾建设的,叫做刘瞻,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浮山城目前还是人才太少,张准能抓到一个是一个。只要能做点事情,都被张准给抓出来了。这个刘瞻,其实是很普通的军户,胜在老实,手脚干净,勤劳,张准就让他来主管黑龙湾的建设。
“说说情况。”
张准沉吟着说道。
“好!”
刘瞻简短的介绍了目前港口的情况。
黑龙湾目前有五个泊位,可以同时停泊五艘船。每艘船的停泊时间,大约要六个时辰,也就是半天。此外,晚上不能装货,卸货,因此,基本上,一艘船要停泊一整天的时间。换言之,黑龙湾每天只能接纳五艘船。这样的吞吐量,显然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难怪后面的船只要排队。
张准沉思着说道:“将泊位增加到二十个,需要多少银子?”
刘瞻摇摇头,表示自己无法计算。
张准只好皱眉说道:“一万两。够不够?”
刘瞻有些木讷的说道:“我先用着。”
张准忽然说道:“你把刘一平叫来!”
刘瞻于是派人去了。
很快,刘一平到来了。
张准和刘一平也是老熟人了,在王世新还没死的时候,刘一平曾经作为王世新的代表,在毛家屯和张准举行过谈判,结果不欢而散。当然,现在已经时过境迁。王世新死了,浮山城也换了主人。刘一平懂得写字,懂得算数,在张准的眼里,就是人才,因此,刘一平被雇佣了,就在黑龙湾干活。
张准问道:“刘一平,扩建一个泊位,需要多少银子?”
刘一平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谨慎的说道:“大人,要是白天卸货的话,每个泊位五百两银子足够。但是,如果夜间也要卸货,就要六百两银子左右。”
张准点头说道:“行!我拨付一万两银子!扩建十五个夜间也能装货卸货的泊位。”
从田横岛那里捞到了一笔银子,张准毫不犹豫的挥霍下去了。
钱要用出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他可不是守财奴。
刘一平急忙表示感谢。
张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道:“叫几个工人来!”
刘瞻急忙叫来几个工人。
张准说道:“你们的装货卸货,效率太低,尤其是大宗的货物。我看,你们有必要做几个滑轮组和龙门架。”
一众工人面面相觑。
滑轮组?
龙门架?
张准不理会他们的神色,将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情况,给他们描述了一遍。这是后世非常常见的工具,在明朝却是没有。如果能够在明朝推广开来,装货、卸货的效率,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些工人听完以后,豁然开朗。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的东西。龙门架也就罢了,那个滑轮组,着实是奇妙。几个轮子,一根绳子,一个支撑架,居然可以发挥这么大的效应,将沉重的货物,轻松的拖上来。要是张准不说,他们就算是想破脑袋,恐怕也难以想出来。
在黑龙湾,装货卸货,最麻烦的,的确是大宗的货物了。必须几个人一起抬下来,小心翼翼的,很浪费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消耗在这里。现在,有了这个滑轮组和龙门架,直接将货物吊上去,不但可以节省人手,还可以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
张准说道:“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你们自己琢磨着,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改进。你们都是有技术的工匠,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你们自己去完善。”
顿了顿,张准慷慨的说道:“相信大家也有耳闻,我对技术创新的奖励,是从来不吝啬的。你要是有好的建议和想法,不妨做出来,给我看看。只要确实是改进了,白花花的银子,马上落入你的口袋!”
一众工匠闻言,顿时大受鼓舞。
张准的话,是有现实的例子的。匠作坊的那些工匠,不少人都因为改良技术,获得了额外的奖励,现在的日子。过的非常的滋润。
果然,被张准用白花花的银子激励一番以后,那些工匠果然努力钻研技术,不断提升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工作效率。结果,黑龙湾的吞吐量,不断的翻番,加上泊位的扩建,船只进港,再也不需要排队了。
当然,这是后事了。
张准回到浮山城不久,准备将第一协补充满编,同时着手组建第五协,忽然接到了杨致远送来的消息,说是登州府的战兵,大举向田横岛发动了进攻。根据他的观察,官兵的数量,有差不多五千人。
不过,亲自指挥明军出征的,不是登州游击宋德钢,而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登莱巡抚杨文岳、登州府知府曾化龙、莱州府知府孙之獬、登州参将杜胜远,都在其中。杨文岳和刘泽清,都亲临前线。本来两人在栲栳岛观战即可,但是两人都坚持,要亲自到田横岛上面去。
看来,田横岛这根弦,果然是撩拨了不少人啊!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冬小麦开始播种!
九月底的浮山城。秋风送爽,稻穗飘香。春天种下去的水稻,差不多就要丰收了。看着一浪浪的金黄色的稻穗,不断的在微风中有节奏的起伏,张准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当然,浮山城其他民众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
九月二十三日,一大早,张准就带着农科司的管事老田头,还有其他几个农科司的种田能手,到浮山所的四周视察。农科司的全称是农业科技发展司,顾名思义,任务自然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老田头是浮山所最有名的种地能手,远近闻名,张准于是提名他担任农科司的管事。其实,按照张准本来的意思,宋应星应该是农科司最适合的管事。可惜,宋应星现在还没有到来浮山城。只能由其他人先接手了。
春天播种的时候,浮山所总共是五万多亩的稻田。其中,原有的田地三万亩,新开垦的田地两万亩。后来开垦的田地,由于错过了季节,暂时是无法播种了。现在,这五万亩的稻田都已经全部丰收在即。按照老田头的估算,平均亩产量,应该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按照这个亩产量计算,丰收时浮山所将获得超过一千七百万斤的稻谷。换算成石,大约是九万石。
这个粮食产量,在以前的浮山所,是从来没有过的。浮山所以前,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四万石左右。这充分说明,分田分地到每个人以后,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搞好自己的田地,争取尽可能高的粮食产量。毕竟,税率是固定的,粮食的产量越高,自己提成的数量就越大。
当然,张准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打了大量的深井,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组织大家合理的使用农家肥。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后,随着更多的荒地被开垦为田地,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升,这个粮食产量还将不断的被刷新。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张准的心里,一路上都是美滋滋的。
每亩收取四十斤的赋税,大约是二百万斤。节省一点使用,可以用很久了。护卫队一天的粮食消耗,也就是一千五百斤左右。现在的自己,必须经常的留意,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必须经常的留意,从哪里可以买到大量的相对便宜的粮食。结果,大量的银子,都被用来购买粮食了。或许三四年以后,自己就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民众的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也有很多的好处。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卖钱,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大大的加强浮山所的各种肉类供应。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饲养家畜是不可能推广的。最多养养鸡。养猪是很耗粮食的。没有粮食,家畜的生长速度也很慢,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的猪肉,每斤还要五十文钱,实在是太贵了。
当然,浮山所的赋税收入,不是大头。每亩四十斤的赋税,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灵山卫的农庄收入,才是真正的大头。惦记着灵山卫的农庄,张准在视察过浮山城周围的田地以后,马上来到了灵山卫。
说起来,灵山卫还真是一个比较怪胎的存在。灵山卫和鳌山卫,其实就相隔了一个麻湾,民众的心理,却是完全不同。这里的军户,不敢分田分地到自己的手上,生怕遭受到朝廷的报复。但是,在张准名下的农庄干活,却是非常的积极。张准的大农庄计划,在灵山卫的推行,非常的顺利。当地的大部分民众,都顺利的转化成了屯丁。
根据方宇、窦山白的报告,二十个大农庄,每个农庄的发展势头,都相当的强劲。想到年终的奖励,屯丁的干劲,都是前所未有。要说每个农庄的管理人员中,最轻松的人是谁,自然是那些监工了。基本上没有他们需要驱赶才去干活的屯丁。
灵山卫的军户。对于种植水稻,兴趣不大,他们种的还是传统的冬小麦。九月份正是冬小麦的播种时段。冬小麦播种下去以后,要到明年的夏天,才有收获。因此,在九月份的灵山卫,是没有粮食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