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外面流传的什么张准要挟高弘图,迫使高弘图不得不帮助张准出力的传言,明眼人是不会相信的。高弘图要是真的不愿意为张准出力,早就在张准进入胶州之前,就搬迁到其他地方去了。何必白白的等到张准到来,将自己扣押起来?能够令堂堂的前工部侍郎主动投靠,这个张准还真是有点本事啊!在不知不觉间,很多人都对张准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如果说莱州府原来的大户人家,士绅群体,对张准是满腹的抵触心理,那么现在,这种抵触心理,正在慢慢的演变成好奇的心理。既然连高弘图都愿意主动的投靠张准,说明他一定是在张准的那里,获得了什么好处。既然高弘图都可以获得好处,那他们是否也可以获得好处呢?要是他们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好处,跟随张准起来一起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这天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要准备大乱了。山东这个地方,迟早也是要乱。就算张准不乱,闻香教也会乱。既然都要乱,那还不如跟随张准一起乱。起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张准愿意保护他们的安全,他们的生存还是有保障的。加上高弘图的关系,他们的日子,应该不会过得很差。无论怎么说,总好过被闻香教的人抓在手里。
阮大铖显然也感受到了这股诡异的气氛。他非常的不喜欢这股气氛。要是莱州城的士绅群体,都集中起来,和张准作对的话,张准想要在莱州府完全的站稳脚跟,还需要一些时日。在这段时日里,他刚好可以调集足够的兵力,向张准反扑。
官兵反扑的时候,当然离不开这些本地士绅地主的支持。他们熟行熟路的,有他们的协助,官兵才能顺利的前进。要是他们也对张准动了投靠的心思,不再支持官兵的作战行动,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更令阮大铖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高弘图居然收了张准做学生!
阮大铖想破脑袋都不明白,高弘图为什么会被张准说服!陕西的民乱,已经乱了好几年了,也没有哪个有名的读书人投靠的,偏偏张准一出手,就有了一个高弘图!这个高弘图,官职虽然不是很高,名气却是着实不小,影响力要比他阮大铖大得多。
高弘图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人风骨。在担任中书舍人的时候,不惜上书,得罪天启皇帝,结果被贬职。在担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时候,又悍不畏死的弹劾魏忠贤,又被贬职。在担任工部侍郎的时候,又上疏弹劾张彝宪、高起潜、王坤、曹化淳等大太监,结果又被贬职。
由于他的铮铮铁骨,屡屡上书弹劾宦官,赢得很多学子的尊重和效仿。读书人对于宦官,本来就是非常痛恨的。高弘图的每一份弹劾奏章,都正好抓在这个要点上。因此,他官职不高,影响力却不小,可谓是名声在外的人物。这一份铿锵有力的《讨奸檄》,更是将高弘图的愤怒和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份《讨奸檄》,肯定会受到无数士子的崇拜。
张准将高弘图抓在手上,厉害啊!
当然,在感慨之余,阮大铖也很是愤怒。
原因很简单,当初高弘图弹劾魏忠贤的时候,将他也弹劾在内了。高弘图的弹劾奏章里面,有他和马士英两人的名字。在这份《讨奸檄》里面,他同样是榜上有名。可以说,他和高弘图,绝对是死对头。就冲着这份檄文,他不杀了高弘图,绝对不甘心。
然而,看到桌面上的诏书,阮大铖头大如斗。
新年的这份诏书,彻底是将张准惹毛了,所以才会有整个莱州府的沦陷。诏书勒令登莱巡抚,要迅速的剿灭张准。很明显,朝廷是将对付张准的任务,交给他阮大铖了。因为山东巡抚朱大典主要的精力,还在河南的起义军方面,根本腾不出手来。
“我有那个能力吗?”
“我手里才多少军队啊?”
阮大铖内心里简直郁闷得吐血,
本来指望利用登州水师来暗算张准一下,削弱一下张准的实力,结果,登州水师被张准打得一头包的逃回来。现在,登州水师的指挥使,那个姓郭的,对登莱巡抚衙门还有深深的误会,以为阮大铖是故意怂恿他们去送死。自此以后,登州水师对登莱巡抚衙门的命令,是视而不见。因此,登州水师是根本不用指望了。
至于步军,总兵官刘泽清几乎将所有的战兵都带走了,只剩下驻守登州府的一千人,连守城都不够。幸好,朝廷从东江镇调来了五千人,勉强可以应付一下。但是,这五千战兵,也就是协助防守登州城,想要进攻张准,却是力有不逮。想要进攻张准,就必须调集更多的兵力。
东江镇是有兵,还有好几万的战兵,鞑子暂时没有动静,抽调一些战兵来对付张准,还是可以的。问题是,他这个登莱巡抚,指挥不到东江镇的总兵官沈世奎,两人不是同一个系统的。东江镇属于辽东都司的管辖,属于辽东经略的管辖。辽东经略、辽东巡抚、辽东督师,都是正二品的大员,哪里轮得到他来指挥?
手里没兵,搞个屁啊!
阮大铖好不容易才平息内心的思绪,缓缓的坐下来,奋笔疾书。
为今之计,只有向首辅大人求助了。在这个时候,也唯有首辅温体仁能够调兵到来山东了。相信看到张准的这份《讨奸檄》,首辅大人的心情,一定相当的不好过。因为,在檄文里面,温体仁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个。
可惜,阮大铖猜错了。
温体仁的确很快就收到了这份《讨奸檄》的誊写版本,还看到了自己的文字,被排在檄文的第一名。但是,他看过以后,只是微微冷笑一声,就根本不放在心上。
对于张准,温体仁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对于高弘图,说实在的,温体仁也根本看不上眼。高弘图的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工部右侍郎而已。他和张准这个军户凑到一起,除了给读书人丢脸,还能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从东江镇调集一些战兵,加强阮大铖的力量,是举手之劳,没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温体仁也就照办了。他要兵部给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发一份公文,要求他权力协助阮大铖,剿灭张准。随后,温体仁又下令兵部给山东都司一份公文,要他们也组织力量,配合阮大铖剿灭张准。朝廷对张准的反扑,就随着公文的下发,正式展开了。
第391章 土改离不开剿匪
莱州城,张准独自一个人在银杏树的底下沉思。
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庭院的中间,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据说是东汉的时候种下去的,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银杏树已经落叶,新蕊还没有长出来,整棵树光秃秃的,无数的枝条,笔直笔直的,好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试图刺穿灰沉沉的天空。
在银杏树的下面,有一圈的石桌石凳,正好用来歇息。这里,原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得知张准要来,他们急忙搬走了。于是,张准雀占鸠巢,将这里当做了临时的住所。为什么是临时的住所?因为他的根,其实还是在鳌山城。鳌山卫才是他的起家之地。
至于莱州府知府衙门,自然是王铭宇、刘航、刘宝玉他们在那里办公。鳌山卫的位置过于偏僻,不利于行政统筹。因此,虎贲军的内政处理衙门,就从鳌山城搬迁到了莱州城。根据张准的命令,王铭宇被任命为莱州府知府,正式宣布莱州府知府换人。协助他们的,自然是不挂官衔,却是张准老师的高弘图了。
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前工部侍郎,王铭宇等人,自然是深感佩服的。和高弘图的学识相比,他们都是刚入私塾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弘图的指点,他们都深感荣幸。高弘图不担任任何的官职,却一直留守在知府衙门里面,有什么事情,他们几个都可以随时向高弘图请教,而高弘图也会耐心的指点。
在攻克了莱州府以后,虎贲军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在莱州府五县二州,实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这个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张准能不能在莱州府站稳脚跟,会不会成为和李自成一样的流寇。因此,张准是十分看重的。他在莱州府盯着,就是监察土地改革的进程。
要是在以前,以王铭宇、刘航他们的能力,要统管好五县二州的土地改革,还真是有点难度。就算勉强推行下来,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好在,有高弘图的指点,他们都开窍了不少,治政的水平,也大大的提升。同时,高弘图出面,相关的压力,大大的减少。而且,他们还有了一群不错的帮手。这些帮手,自然就是被张准列入“黑名单”的那些人了。
果然,刘广新、田枫、雷原等人,都成功的被高弘图说服,愿意为张准效力。最终,刘广新担任掖县的县令,田枫担任潍县的县令,雷原担任昌邑的县令,璞融生担任高密的县令,胥鑫宇担任即墨的县令,陈烈书担任胶州知州,王东华担任平度州的知州。张准的内政摊子,就这样铺开了。
按照《均田令》的细则要求,高弘图已经将自身的田产,都划分到每个子侄的头上,每个子侄名下的田产,绝对不超过五十亩。他没有亲生的子嗣,同族的子嗣却是很多的,过继到他膝下的儿子也有好几个。有他以身作则,其他还留在莱州府的大户人家,自然是无奈的效仿了。再不效仿,那只有等着虎贲军举起屠刀了。
其实,对于这些大户人家来说,一般都有很多的子侄,就算同支的不多,旁支的总不会少。他们想要保留自己的田地,就要将田地分给自己的旁支。这样一来,那些旁支的成员,对张准也是衷心拥护的。没有张准,他们可得不到这么多的田地。
张准试图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土地改革初步推行下去,将田地实实在在的分到每个农民的手上。因为,三月份就是春耕的季节,要是播种水稻的话,现在就要开始整田了。如果是冬小麦,现在也要加强管理,争取有个好收成。同时,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增加耕地的面积。
莱州府的土地改革,和鳌山卫、灵山卫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