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道很乱,自身难保的时候,谁也顾不上其他人的生死。
蒙古人统治中原已经六十年了,当权者将所有民众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人,及最晚为蒙古征服的四川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人和汉化的汉人。
这些对汉人是很不利的,蒙古贵族将汉人视为猪狗,当时的皇帝更是想要杀掉张、王、刘、赵、李五姓的汉人,但是因为人数众多,最终没能施行。
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这时已经不止一次地爆发了农民起义,虽说不至于民不聊生,但连年灾难,民众的怨言许多,爆发起义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元顺帝至元四年正月,元代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这一年老百姓新春佳节都无米下锅。此情此景,彭莹玉推选大弟子周子旺领头起义,一呼之下就得到五千余名信徒响应,看到民心向背,立即在江西袁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政教合一的大周国。推举周子旺为首领,号为“周王”,况天兼任左平章和右平章。
虽然锦仪一向是明哲保身,但她对蒙古人一向十分痛恨,可能是因为父亲昔日在外经商之时差点为蒙古官兵所杀,后来奉师命下山之后又被蒙古人看上,差点被他们强掠了去。虽然最终平安无事,但她对蒙古人的印象从此便转坏了,再加上见到了许多蒙古官兵逼迫害死汉人百姓的事情,她对蒙古人的印象就更坏了,见到蒙古官兵欺辱平民百姓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她便会将那些小部队的蒙古兵杀死,解救那些百姓,再行离去。
蒙元统治者甚是惊恐,纠合袁州路及周边官军大举镇压,灭绝师太向来不怎么理会俗世中事,但也对他们有所嘉许。恢复汉人河山,似乎是每个爱国的武林中人的梦想,特别是作为峨嵋派掌门,郭襄郭女侠,郭靖郭大侠与黄蓉黄女侠之女的徒孙,灭绝师太对蒙古人极为痛恨,痛恨程度不亚于明教中人。
灭绝师太曾经无意中对她们几个入门时间最久的弟子提过,待她取得一本传说中无往而不利的兵书之后,汉家天下便可光复,不必再被蒙古人统治,皇帝会变回汉人,但她只是这样说说,时隔许久也没能取得那本兵书。
江西一带自袁州起义之后便不那么太平,朝廷派遣官兵镇压,起义军抵抗许久,最终不敌败退,虽然周子旺已经身亡,但余党仍在。
距离起义已经半年有余,硝烟却没完全散去,浔阳依旧山清水秀,但这里的蒙古官兵比之之前锦仪与殷梨亭同来之时却是多了许多,他们的神情十分警觉,见到神情惊慌、形迹可疑的人,便会将那人拦截下来,严厉地查问一番,确定那人与起义军不相干,才会不情愿地将那人放走,但身上的钱财不留下却是不行的。
锦仪看见那些人的举动,嫌恶地皱了皱眉,暗自期盼这些人不会找到她身上来,这里蒙古兵人数众多,如果动起手来,她占不了便宜,但就这么屈服,让那些蒙古人对她动手动脚,她却也是不愿。
幸好那些蒙古兵没有上前对她骚扰,但到了出城的时候,锦仪又有些纠结,城门处把守十分严格,他们好似是要抓什么人,为首的那人拿着画像,每一个出城的人都要经过他们严格的检查才能通过,除非锦仪不出城,否则她一定要从这里经过,她犹豫了许久,才走了过去。
那带头的蒙古军官先是仔细端详了锦仪一番,那画像上的人是几个男子,因此锦仪明显不是他们所要寻的人,她松了口气,本以为那人会直接放她过去,却没料到那人竟直接伸出手来朝她脸上摸去。
锦仪平时身上佩着长剑,虽然年纪不大,但眼神锐利,很少有人不长眼撞上来,这蒙古军官也不知是因为身边的下属众多还是因为艺高人胆大,一时间忘乎所以,便开始动手动脚。
锦仪一侧身躲了过去,不想生事,向前行了两步,却被把守住城门的两个士兵截在了那里,两根长矛封住了她的去路。
她沉吟了一下,这时身后那带头的军官已经追了上来,用手轻轻在她肩上一搭,锦仪一沉肩,那人重心不稳,一下向前倾去,锦仪又侧身避了一下,在他身后轻轻用力一推,那人便跌了个狗吃屎。
那蒙古军官武艺其实稀松平常,锦仪这一试便知晓,他从地上爬了起来,涨红了脸,顾不上拍身上沾着的泥土,便恼怒地指着锦仪说道:“这人便是逆贼的同党,把她抓起来!”
锦仪挑了挑眉,发觉原来他们要抓的人是袁州起义的红巾军成员,看样子还是其中的领头人物,这与她没有丝毫关系,但她知道假如被那些人抓去,便是长了百张嘴也说不清楚,这种情况只能硬闯了。
她下定决心之后,便抽出了长剑,剑锋雪亮,反衬着日光,一片雪白。锦仪的动作也十分利落,由于力道所限,她下手虽然不重,但也不轻,剑锋轻轻一带,一条血痕从那带头之人的脖颈上划过,他睁大了眼睛,扑通倒地。守门的那两人也被她轻而易举地两招废掉手臂,长矛当啷掉地。
出城的只有这一条路,身后的队伍很长,官军却只是在门口把守,这时身后的队伍乱了起来,有几个人拿着兵器跃了出来,三下五除二地帮着锦仪解决了门口的人,连忙奔出了城门。
锦仪也知晓城中的官军众多,此地不宜久留,便收起长剑,跟着那几人向前行去,浔阳城外有一处废弃的和尚庙,那几个人便进入了庙中歇息。
那几人中有一人行动不便,须得两人架着前行,行动速度便很是缓慢,没过多久身后便传来了马蹄声,锦仪知晓是追兵到了,眼见前方道上空旷,无处躲避,锦仪便也进了那处和尚庙,想寻一处隐蔽的地方躲避追兵。
☆、第十四章
这间寺庙并不大——仅仅有几间房,进了大门便一目了然,前面的那三个人中有一个受了不轻的伤,显然不良于行,他们好像在讨论些什么,见到锦仪进来也只是看看,便继续低声争执起来。
锦仪在这间正屋里走了走,又左右看了看,整间寺庙的结构她便了然于胸。
这间庙里的藏身之处不多,正殿里有三个不小的佛像,原来大概是金身,年代一长便剥落了下来,露出了里面的黑泥,看起来荒凉破败极了,但整个寺里却还保存得很是良好,墙上的白色涂料没有剥落,除了随处可见的灰尘与角落里的蜘蛛网外,与其他寺庙没什么区别。
那三个人在一进正门便能看到的位置或站或坐着,锦仪发现没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便躲在了那座掉了漆的佛像后面,那佛像体型巨大,将她遮挡住完全不成问题。
锦仪听到一个男声十分焦急地道:“两位兄弟,你们先走吧,我受了这么重的伤,只会拖累你。”
一个很粗犷的声音十分坚持地道:“彭大哥你受了重伤,俺们不能丢下你不管。”
另一个人的声音不太大,但锦仪也听得十分清晰:“您不走,我们便不走。”
开始说话那人顿了许久,才有些沉重地道:“鞑子的追兵已经赶到了,既然这样,我们便拼力杀几个鞑子,即便身死也无愧于心了。”
那两人同时开口附和,在这段时间里,锦仪听见了马嘶与低低的人声,知道外面的追兵已经到来了。
她紧张地握住了剑,竖起耳朵听外面传来的动静,来者不善,一有危险她便会拔出长剑取敌人性命。
那三个人也听见了外面的声音,纷纷闭口不言,暗中却是戒备起来。
蒙古兵的数量不是很多,锦仪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松了口气,外面传来的声音虽然有些嘈杂,但以她的耳力能辨别出来外面来人的数量不超过五十人,虽然数量也不算少,但对她来说,从这些人的包围之下全身而退也不算非常难,况且外面还有他们骑来的马匹。
来人的目标显然不是锦仪,她听见几个人的脚步声,一个人用有些蹩脚的汉话问道:“逆贼还不束手就擒?”
锦仪猜到了那三个人也许就是城中戒严所要抓捕的人,不知他们是犯了什么过错,会被元军这样通缉。那些人的目标是他们,那躲在佛像身后的她便不会被发现了,也就没有了性命之忧,她松了口气,稍稍放松了一些。
不过她转念又想到她进入这件寺庙的事情前方的那三人却是知道的,如果他们为了寻一个帮手而强行把她扯进这件事里来,那可就不太妙了。
她强自抑制住想要从佛像边缘悄悄看向他们的欲望,继续听他们的对话。
“想要取我性命,你们道行还不够。”那三人中的一人这样说道,想来他也知晓此处的元军数量并不多,才多了一份自信。
那元军首领见状也不多费口舌,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传了进来,锦仪不用看也知道那些元军已经全部进到这间房中了,对那三个人来说,这可是场硬仗。
兵刃相击发出的清脆声响和金属割破血肉的声响不断传来,锦仪有些坐立不安,却又害怕被他人发觉自己的踪迹,不敢探头出去看,在佛像后转了转又回到了原处。
刀剑刺入血肉后的“噗哧”声,锦仪听得暗暗心惊。
“刘兄弟!”锦仪听到一声惊呼,便知道了受伤的人是在她之前进入这间寺庙的三人之一。
“马大哥,彭先生,”那个声音因为受伤而变得中气不足,他低声说道:“俺是不成了的,你们快逃吧。”
那两人之后所说的话他皆没有回应,只是低声吟道:“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