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涛声依旧-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活了这二十多年,你是第一个想着给我买东西的人。

8现实与梦想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小肉肉的地雷~(≧▽≦)/

又粗又长……

彪悍初见矛头【挖鼻  在省城安家已有一个月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城南围墙里的樱桃树开始簌簌往下落叶。转眼间,一叶知秋,九月已至。

张杨给家里寄去了来到省城后的第一封信。

原本他是不敢随便写信的,总怕家里担心他独自在外过得不好。然而现在的生活很顺遂,张杨觉得这也算是站住了脚,便惦记着把自己的情况跟家里说一说。信里提到他的工作和住处,简单说了新结识的朋友,还询问了家里情况怎么样,让爸妈别为他担心。

其实也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张杨觉得现在的生活比在屯子里强出百倍。因为在省城,他不用翻地除草,不用秋收撒种,不用天不亮就去大井里挑水。

韩耀都是早出晚归,但偶尔车站没什么货物的时候,他也下午回家,给张杨带一根两分钱的冰棍,或者几颗半融化的糖球。

虽然像哄小孩似的,但张杨心里也十分l高兴,并开始对此隐隐期盼,今天大哥会不会带回来什么好吃的?如果是冰棒的话,会是橘子味还是大白梨味?

倘若遇见俩人都有空闲了,就一起拾掇院里的花花草草,把炕席拿出去抖灰尘,张杨还用破布条给桃酥缝了个新窝,到了晚上,就边吃苞米边听破广播里的“每周一歌”。

韩耀唱《一剪梅》特别好听,张杨就非常想看看那个电视剧,可惜他们没有电视那贵玩意儿。

以前韩耀不会做饭,总吃糊巴巴的烤苞米填肚皮。现在就好办了,张杨能变着花样做晚饭,煮苞米,苞米粥,炒苞米粒,或者磨成面贴大饼子。俩人稀哩呼噜吃完不要钱的夜宵,腆着肚子关灯睡觉。

有时候韩耀嘴里吃着饭,还总有闲工夫骂骂咧咧,说承包卸车皮的真他妈黑,累死累活干一大天,哥几个每人给分了十几块钱……

张杨听他说了又说,就像是有吐不完的怨气,他觉得十几块钱也算挺多了,大哥为啥总也不知足呢。要是真觉得委屈,大不了不干了,找点儿别的来钱道呗。

有一回他嘴皮子一秃噜就把心里话说出了声,韩耀听完笑叹道:“你是没见过卸车皮,你要是见着了,肯定为我们抱屈。那简直就是拼命的活儿,一天十几块钱够买命么?可是像大哥这样没能耐的,就只能干力气活,你说我该咋办吧。”

张杨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默默敲打草席子,不说话了。

韩耀知道他不懂这些,跟他较这个劲也没意思,于是就不动声色转了话题,问他在剧团工作怎么样,里边儿人对他好不好。

一说起这些事,张杨憋着满肚子的话终于有人听了,赶紧噼里啪啦往出倒,说的声情并茂,韩耀看他眉飞色舞的活泼样,也感觉自己不那么累了。

剧团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是很清闲的,张杨时常能得空,到后台休息,听别人唱戏。值班室的一块钱外快他也每天坚持,倒不是因为受得了老头唱戏了,只是从第二天开始,那老大爷就从唱戏改成了说戏。说得都是《西园记》,《春|香传》,还有《何文秀》之类的越剧,时不时夹着戏词,张杨觉得比听相声都有意思,尤其是老大爷一些不同常人想法的观点,让张杨乐不可支,同时又觉得他讲得极有道理。

在剧团工作这么些天,张杨与值班室大爷处的愉快,跟团里的人都相处的挺好。不过这也难怪,他平时笑脸迎人还不惹事,说话又中听,干活也麻利,这样的小伙子大家瞧着都不觉得烦人。倒也有两个戏班里唱戏的年轻人,总不屑于跟张杨和庄哥这种做苦力的人聊天亲近,看见了瞪一眼就躲开,像是生怕沾上泥灰似的。好在平日里也没什么来往接近的机会,不过是见面点不点头的事情,张杨心里并没有多在乎。

与此同时,由于经常跟苏城厮混的缘故,张杨跟陈晓云也熟识起来。三人经常一起聊天,有时候时间赶巧,也坐同一趟电车回家。

有一回早上等电车的时候,苏城美滋滋的告诉张杨,他跟陈叔说要跟晓云结婚,陈叔同意了,而且很高兴。

张杨诧异道:“真的啊?”

“那还能有假么。”苏城还跟张杨开玩笑道:“等我们结婚,你一定得封个大红包,要是随礼不够,我一杯酒都不让你喝。”

“我就给你封个砖头那么厚的,到时候让你枕着睡觉,成不?”

“行!说话算话啊你。”苏城乐得都要随风飘起来了,没完没了的扒着张杨耳朵眼说他未来媳妇儿怎么怎么好。

张杨听他磨叽,也打心眼里为他高兴,晓云确实是个好姑娘。

陈晓云虽然是剧团老板的闺女,但是平时说话都细声细语,尊敬长辈也爱亲近团里的人,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不找事不在背后讲究人。别人吊嗓子练唱,她就帮忙递茶水,她练唱的时候也尽量不扰了别人,甚至得空了还帮搭台工人捆柱子,递麻绳。

张杨想起原来在高中老师那儿借来看的小说,书名叫《飘》,里面的玫兰妮就跟陈晓云差不多,都是温柔而值得尊重的女性。只是陈晓云比之玫兰妮还要更有想法和主见,丝毫没有短见迂腐和女人常有的小肚鸡肠。

一般跟人相处都是越久越近,就越能发觉这人身上的缺点,只有她,总让人觉得好像一天比一天更好。这样的人简直就是画上抠下来的,张杨心里就越发觉得苏城幸运了。

九月十二号,剧院电路烧坏了,演出暂停。

来到省城这么长时间,张杨终于得到闲暇,能出去转悠了一趟了。

不走不知道,坐着电车一路瞎逛,他才知道省城原来这么大这么闹。大马路和二商店繁华热闹无比,一进去简直就晃得眼花,当然东西也十分贵,那价钱让张杨连碰一下都不敢。

而建设与繁荣又不冲突。

八四年的省城几乎一半都在施工建设,尤其是兴建的动植物公园,站在围墙外边往里瞅,一眼望不到边。记得苏城跟他说过,现在他们住的城南也要建设,将来那一大片平房是要全都推倒盖楼的。

张杨仰脸望着高耸的大楼骨架子,心里泛起隐喻的期盼——说不定将来赚了大钱,他也能住上这样的大楼了。

可紧接着他又泄了气。六块钱的工资要攒到哪辈子才能住得起楼啊。

这么混着日子,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有出息。

张杨垂下头,别开高楼和商店,边眨巴干涩的眼睛边往家走,就听背后一阵车铃声。

回头一看,韩耀骑着二八自行车正往他这头走。

“大哥。”张杨笑着挥手,等韩耀把车骑过来,他跟在后边小跑两步紧接着一蹦,就稳坐在后座上。

韩耀驮着他往家走,边道:“在外边儿瞎晃悠啥?”

“今天剧院没事,我出来溜达溜达。”张杨道,“大哥,车站又没活儿啊?”

“没有。操,现在卸车皮的承包队都赶上他妈蝗虫了,抢不着就没钱。今天在那儿蹲一上午,就卸了一车皮,挣点钱分完都不够吃几碗豆腐脑的。”韩耀缩脖子在衣襟上蹭汗,“看来这活真干不长了。你说得对,得找点儿别的来钱道。”

一说起钱,张杨心里又惦记着楼房了,叹气道:“我也想换个工作,不想出苦力。好不容易来省城就是为了有出息,搭台子能有啥出息。”

韩耀原来就问他为啥来省城,张杨的回答总是为了有出息,这回韩耀真是忍不住了,问道:“你总说想有出息,那你觉得啥样算是有出息?啊?有钱还是当官?”

“都不是。我本来考上师范学院了,但是因为农村户口,学校不要我。你说我爸妈十几年又是借又是省的把我供到高中,最后就怨我命不好,我就得在家种地么?”

张杨越说越不甘心,嚷嚷声跟着风吹得飘忽:“要我是种地的命,老天爷干啥让我家吃那么多苦供我念书,最后把我们往死里玩!我要是本来就该种地,为啥不让我一下生就拿着锄头干活,干嘛还让我白念这么多年书!如果我是城市户口,考上师范念到毕业就能包分配,直接就有出息了,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只能出苦力养活自己。”

韩耀对上大学从来没有什么执着和期盼,也不明白张杨为啥就觉得当老师算是有出息。这年头啥叫有出息,就是挣大钱。

都说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教书也就是名好听,实际挣得还没有墙根那家早点铺子多。

不过身后小孩儿气呼呼的揪着他的衬衣,韩耀也不知道怎么哄他好,想了半天只好道;“不管咋说,咱现在是没法上师范学院了,要不我领你去门口看看?”

“去哪?”

“你那个学校门口,就在昆山路,去不去?”韩耀驱车拐进一个岔道,“看完去买两个酸菜馅儿大篓子吃,啊。”

去看看……上不成看看也行啊。张杨这么一想,便毫不犹豫道:“去。”

师范学院前。

韩耀把破自行车靠墙边停住,领着张杨往大栅栏铁门里走。

收发室门卫从窗户一看,连忙跑出来拦:“哎哎!内边儿内俩民工!干啥呢!谁让你俩进来的?出去出去出去!”

韩耀一听不乐意了,“诶不是,你管谁叫民工呢?你知道我们是不是啊你就瞎叫唤!”

门卫拎着小木棍挡在俩人面前,“怎么地,说你呢,你看看你自己什么德行,破布烂啃的也敢往里走。这是学校不是工地知道不?去去去,外边儿呆着赶紧的。”

韩耀最烦别人指着他埋汰,暴脾气一上来,出手就要揍那人,张杨赶紧扯住他,“大哥算了,算了啊,咱们在门外看看就行。”

于是,下午放学的时候,师范学院大门口蹲着灰头土脸的俩人,所有路过的学生都害怕的瞅他们,人潮拥挤的路上硬是以他俩为圆心划出一圈空地。

但张杨并没在乎这些,他的目光都落在那些梦中想了又想的地方。

他在看门柱上的黑白长条校牌,刷油漆的铁拉门和红瓷砖教学楼;看着背书包出入的学生和老师;看他们朝气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