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孚银行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罗森堡是美洲银行的首席执行官,鲍勃·乔
斯是西太平洋银行(澳大利亚一家规模极大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后来又成为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院长。阿吉·米勒作为富国银行董事会的核心人物长达1 7
年之久。他告诉我们,这个队伍使我具备了时代弄潮儿的品质,使得我在2 0世
纪4 0年代末得以进入福特公司(后来又成为该公司的总裁)。富国银行的办法
。txtsk。
其实很简单:你得到合适的人才,并把他们塑造成最好的经理人,然后你就必须
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其他公司的C E O。
美洲银行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当迪克·库利正在系统地招聘他所能找到的
人才时,据《解冻银行》(B reaking the Bank一书所说,美洲银行遵循的是“弱
将强兵”模式。如果在重要位置上安排了能干的将军,那么他的竞争对手就会离
开;但若是挑选一个能力一般的将军,那么他周围的校尉们很可能就会留下来。
正是这种经营模式,使得美洲银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富国银行的环境。富国
银行的职员地位平等,所以为了寻找最佳答案,往往会争得不可开交时,美洲银
行的“无能将军们”却只会呆在那里坐等上级指示。萨姆·阿马科斯特这样描述
他们公司的这种管理气候:“一开始的时候,公司的几次例行管理人员会议就使
我感到很不舒服。我不能与他们冲突,甚至不能发表任何见解。他们都只会坐在
那里望着天,看着风会往哪边吹(他们都是些‘坐井观天’的家伙)。”
一位退休的美洲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把7 0年代的高层经理们全都形容为“木
头人”,他们被训练得只知道对上级惟命是听。后来,由于8 0年代中期,银行
亏损达到1 0亿美元,美洲银行不得不聘用一批能干的人才力挽狂澜。但是到哪
儿去找这些人呢?惟有富国银行。事实上,美洲银行一下子用了那么多的原先富
国银行的主管,以至于内部人私下都称公司为“美洲富国”,至此美洲银行才稍
有起色,但已是杯水车薪,为时已晚从1 9 7 3年到1 9 9 8年,富国银行实现巨
大飞跃时,美洲银行的股票收益率都跟不上普通市场的步伐。请见图3 。 1。
也许你会说:“这只不过是好的管理—拥有一批合适的人才在身边的主意而
已。这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好的管理”一说确实是老话
重提。在这里,有两点使得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显得与众不同。
说得更明白些,本章的主旨不是关于如何构建合适的管理队伍。就这点而言,
毫无新意。重要的是,在你确定将汽车开向何处之前,首先必须有合适的人在车
上(不合适的人被请下车)。其次,在人员确定上要严格把关。
“首先是人选”是个“知易行难”的问题,想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要重视
人事决定,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少有人有大卫·麦克斯韦那么好的克
制力,在没有得到合适的人才之前,就绝口不提公司发展问题。要知道,当时公
司每个营业日的损失是1 0 0万美元,要还的债务更是有5 6 0亿美元之巨。麦克
。txtsk。
斯韦在联邦国民抵押协会最为困难的时期担任C E O,董事们都迫切想知道他有
什么高招,可以救公司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强大的压力,以及要求采取措施,
赶快运作起来的呼声欲高,麦克斯韦还是首先把精力放在组建一支高水准的领导
队伍上。他的第一举措是与所有的中层管理者谈心,他让他们坐下,并推心
置腹道:“瞧,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我希望你们可以认真考虑一下,将
面临的工作要求有多高。如果你确定自己不喜欢这个样子,这没有什么。没有人
会恨你。”
麦克斯韦明确传达了自己的意思,只有愿意全力以赴的优秀球员才会有一席
之地。如果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最好是及早走人,而且是越快越好。一位新近
跳槽到公司的主管找到麦克斯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仔细考虑了你那番谈
话,我觉得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就这样,他离开了,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
最后,2 6个主管中有1 4个人离开了,但随即就由整个金融界中最为精明、
能干和勤奋的一群主管补缺。同样的标准被运用于全公司,自上而下来了一次全
方位的调整。一位主管说:“我们流行这样的说法,在联邦国民抵押协会,你根
本没法弄虚作假。要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么不知道。不知道的话就趁早离开。”
富国银行与联邦国民抵押协会的例子都体现了“谁”的问题要高于“什么”的问
题,即那些远景、战略、战术、组织结构和技术问题。迪克·库利和大卫·麦克
斯韦都提到了第5级领导管理模式,他们说:“我不知道将会把公司带到何方,
但我知道只要以合适的人才为起点,通过问他们一些正确的问题和让他们进行热
烈的讨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令公司繁荣昌盛的道路。”
不是“1个天才与1 000个助手” 事
实现跨越的公司组建强大管理者队伍。相形之下,我们吃惊地发现那么多的
对照公司遵循的是“1个天才与1 000个助手”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公司
只不过是某个奇才个人的舞台。此种情况下,只要有他在公司,这位举足轻重的
天才个人就是公司最大的财富,也是公司成功的原动力所在。这些天才从不需要
后援团的帮助,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也不想要。如果你是天才,就不需要有富国
银行这样的人马,在你的面前经常晃来晃去。决不,你需要的只是一队听话的好
士兵,能够帮助你实行那些天才的主意。但是,一旦天才离开了,剩下的人就会
。txtsk。
如无头苍蝇般茫然不知所措。抑或更糟,他们尽力想要模仿前任,做出些看似勇
敢又有远见卓识的举措(其实是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往往只能收到适得其反
的效果。
爱克德公司就因此而上过大当,它的一位领导在制定“做什么”上很有一手,
几近完美,但在聚集起一个合适的领导班子方面,却糟糕透顶,令人无法恭维。
杰克·爱克德有着过人的精力(他在经营公司的同时,还参加佛罗里达州州长竞
选),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再加上有一个精明的生意头脑,使他靠在特拉华
州威尔明顿的两家小商店白手起家,建立起一个遍布美国南部的有着上千个连锁
店的庞大公司。到7 0年代末,爱克德公司的资产可以与沃尔格林公司相抗衡。
看起来,公司似乎可以在工业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是就在此时,杰克·爱克德
把兴趣转移到政治上,积极竞选议员,并加入了华盛顿的福特政府部门。没有了
他的天才领导,爱克德公司很快就走下坡路,落得个被J·C·潘尼公司收购的
结局。
杰克·爱克德与科克·沃尔格林的不同命运实在是令人惊讶:杰克·爱克德
很会挑选合适的商店收购;科克·沃尔格林在挑选合适的人才上很在行。杰克·爱
克德知道该把商店坐落于什么地方;科克·沃尔格林则善于给手下安排合适的职
位。杰克·爱克德在选择一个恰当的后继人上,困难重重;科克·沃尔格林则有
一群合适的候选人,从中挑出最杰出的那个,甚至比他自己还能干。杰克·爱克
德没有一套管理班子,有的只是一群很会辅佐杰出天才的助手;科克·沃尔格林
有最好的管理者队伍。爱克德公司的领导来自杰克·爱克德的个人努力,他运筹
帷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科克·沃尔格林管理则蕴涵在集体讨论之中,体现了
集体的智慧。
“一个天才与1 000个助手”的模式,在未能长盛不衰的对照公司中尤为盛
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以“斯芬克斯”(T h eS p h i n x)而遐迩闻名的特力得
公司的亨利·辛格尔顿。他生于得克萨斯州,出身卑微,却有鸿鹄之志。还在孩
童时代,辛格尔顿就立志有朝一日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生意人。拿到麻省理工的博
士学位后,他就成立了自己的特力得公司。特力得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是影响很
大的意思,用在亨利·辛格尔顿身上;很是恰当,他的公司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央
集权制。通过收购吞并,辛格尔顿把自己的公司由一家小公司,一跃而为美国的
。txtsk。
5 0 0强之一,排在第2 9 3位。1 0年之中,他吞并了不下1 0 0家公司,最终建
立了一家有着1 3 0个利润中心,包括从稀有金属到保险业的庞大集团公司,影
响深远。最不可思议的是整个系统运行十分顺利,而辛格尔顿就像是一剂让公司
各个部门紧密相连的粘合剂。他自己也承认:“对于我的工作,我觉得最大的好
处就在于:无论何时,我都有最大的自由来做任何自己觉得对公司有益的事。”
《福布斯》杂志在1 9 7 8年的时候提到:“辛格尔顿不会因为他谦逊的为人而青
史留名,但是没有人可以不为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喝彩叫好。”直到7 0多岁
了,公司的运营情况还极佳,没有给他的后继者遗留下任何棘手的问题。为什么
要在乎公司的延续问题呢?要知道整件事的关键,只不过是要给杰出的天才提供
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舞台。
“如果说这样的宏伟图画还有什么缺点的话,”《福布斯》杂志说,“特力得
只能说是一个个人原则的杰出结果,而非一个完整的系统。”
但这种缺点,最终证明是致命的。到了8 0年代,辛格尔顿退出了公司的日
常管理,这个一度强大的王国就开始瓦解了。从1 9 8 6年底起,到1 9 9 5年与
阿里格尼公司合并,公司的股票跌了6 6个百分点。辛格尔顿无疑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