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艺术家-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十三岁的斯蒂芬妮·帕茉儿并不是专职乐评人,只是兼职而已,她的本质工作是报社的校对。写写乐评,写写影评,只是业余爱好而已,乐评大部分投给对独立音乐人情有独钟的“自转”,影评大部分投给对独立电影刮目相看的“首映”,同时她自己还运营有一个评论博客。别看她年纪小,斯蒂芬妮·帕茉儿也是自由撰稿者中小有名气的,“自转”和“首映”都十分愿意使用她的稿子。即使在现在博客尚未广泛传播的时代,斯蒂芬妮·帕茉儿的评论博客“星光”也是受到颇多瞩目的。

斯蒂芬妮·帕茉儿会对顾洛北投去注意力,正是因为十一音乐博客,同样是博客的先驱使用者,斯蒂芬妮·帕茉儿对于这个不与现实妥协的独立音乐人首先就有了一份好感,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只是一个梦”,还是“海阔天空”、“最后”,她总是能够听到自己心底的共鸣,这才是音乐的本质。

可以说,斯蒂芬妮·帕茉儿算是乐评人之中,对顾洛北最早投去注意力的一个了。曾经为了多了解这位十八岁的少年,斯蒂芬妮·帕茉儿还试图去翻找“死亡幻觉”和“狙击电话亭”的上映时间,让人沮丧的是,“死亡幻觉”的上映时间目前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布的是下半年,而“狙击电话亭”经历了公开拍摄的热闹之后,现在玩起了神秘,所有消息封锁,没有任何风声透出来。

所以,斯蒂芬妮·帕茉儿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顾洛北的音乐上,希望能够再次看到这个少年在音乐上的惊世才华,这才有了刚才的问题。

顾洛北看向斯蒂芬妮·帕茉儿的眼神,带着浓浓的笑意,她是第一个对自己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的记者,甚至超过了眼神火热的威廉·伍德,这让顾洛北十分开心,“我一次性发行了两首单曲,这宣传都还没有展开,就发行专辑,这位记者……”顾洛北顿了顿,流露出询问的意思,就听到了“帕茉儿”的声音,“这位帕茉儿小姐,是不是太过急迫了一些呢?”

“不不不,‘海阔天空’和‘最后’是贝尔先生音乐博客上早就公布的曲目,只是现在以单曲的形式发行了而已。”虽然工作地点是报社,业余兼职是写乐评影评,但以记者的身份,斯蒂芬妮·帕茉儿还是第一次,所以语调难免有些兴奋。

周围其他记者倒也见怪不怪,记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嘛,眼前的顾洛北的确是拥有让女人喜欢的资本。如果斯蒂芬妮·帕茉儿知道了其他记者心里的想法,肯定会严肃地告诉他们:我是看内涵的,内涵!

斯蒂芬妮·帕茉儿的问话却还没有完,“我们关心的是,你什么时候会出新歌,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专辑什么时候出,又会是什么风格!”

这话让顾洛北心情是真正地好了起来,他会选择独立音乐人的道路,终究就是希望自己制作出来的音乐,能够找到听得懂它的人。这位叫做帕茉儿的记者,眼底闪烁着兴奋的期待光芒,让顾洛北由衷地感觉到制作音乐的快乐。

顾洛北举起双手,放在肩膀上,手掌向上,推了两下,示意肩膀上有两座大山,“压力好大。”再加上脸上一派的夸张表情,所有记者都扑哧一下笑了出来。“新歌会有的,专辑也会有的,但至少要等‘白夜追凶’拍摄完毕之后。对了,还有我这学期几门课的课题,该死的,我还有好几个课题没有做呢。”

听到最后,顾洛北那彷佛自言自语的话语,下面的记者再也忍不住了,都爆笑了起来。在场记者不由纳闷,眼前的少年很和善很有亲和力,艾略特·卡特为什么到处在记者圈内说埃文·贝尔不好相处?不过记者都不是傻子,就算是菜鸟也知道,既然亲身体验了不是如此,那就说明艾略特·卡特和埃文·贝尔有私仇了。

“贝尔,这里是‘明星’。”这也是美国传统的娱乐杂志之一,音乐电影八卦无所不设计,也是销量排行榜前十名的常客,“请问接下来你有安排宣传单曲的行程吗?”顾洛北从“只是一个梦”发行到现在,因为自由选择的人脉局限,到现在参加的宣传行程一共也就五个,其中就包括了奥普拉脱口秀。

侧面来说,五个宣传就有如此效果,也是高效率了。这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是一个参考案例;但对于媒体记者来说,就意味着他们的痛苦。五月份话题最多的新人歌手,他们不要说专访了,就连集体访问的新闻稿都拿不出几篇来,就好像恶汉看着面前有一块巨大的蛋糕,却怎么都无法吃尽肚子里,痛苦到捶胸顿足。

听到这个问题,顾洛北倒有些意外,他对于自己宣传行程的多寡没有太大的概念,毕竟这几个月他就没有停歇过,不过现在回想一下,为了宣传单曲参加的节目确实没有几个,“当然当然,我还是希望单曲能够有更多人能够听到的,自然是有安排行程进行宣传的。”

虽然有了斯蒂芬妮·帕茉儿这个小插曲,但访问还是很顺利地进行了下去,毕竟大家可是有许多疑问需要解答的。可惜,顾洛北没有给记者们更多的时间,准确地说是“白夜追凶”剧组没有给更多的时间,不到二十分钟之后,顾洛北就被剧务喊走了,只留下泰迪·贝尔面对三十多名记者。

这是泰迪·贝尔第一次独自面对记者,不过他一点也不胆怯,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也是他未来工作的一部分。如何把握好和记者的关系,是泰迪·贝尔要学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过对此,泰迪·贝尔很赞同弟弟的一句话: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毁我一粟,我夺人三斗。所以,对于和记者的相处,泰迪·贝尔倒没有太大的负担,只是要如何迈出这第一步呢?

“嗨,埃文的访问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我。”泰迪·贝尔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顿时让眼前记者都露出了会心一笑。

第136章 负伤坚持

一场小型的记者见面会下来,所有记者站在原地想想,今天似乎什么都没有采访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爆料内容。回头想想,今天虽然大家没有问一些劲爆的问题,但顾洛北也的确是滴水不漏,没有太多的切入点暴露出来。

不过记者们都是资深人士了,自然不会急在一时半刻,爆点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容易在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发现,要记者自己善于发现才行。比如今天顾洛北在谈话之中透露,他结束了电影拍摄之后,会投入单曲的宣传之中,希望单曲能够让更多人听到。这句话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成为了“贝尔对目前成绩不满足,豪言挑战新记录”。这种新闻,还是有许多观众买账的。

今天这场记者见面会最重要的部分,却不是顾洛北本人,而是数字音乐和实体专辑之间的对比,顾洛北三张单曲已经证明了数字音乐付费下载的可行性,只是细节有待商讨,由苹果公司和顾洛北引发的这场音乐革命,注定要继续争执下去了。

音乐上的事情,只能从长计议,而且“只是一个梦”的MV还没有拍摄,这也是一大要事。现在顾洛北还是需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白夜追凶”剧组上来,必须先把眼前的工作完成才行。

此时顾洛北站在剧务的身边,细细地听着他诉说一会自己的走位,现在已经进入拍摄后期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决定先把大结局几场困难的戏提前拍摄。现在要拍摄的就是威尔·多莫和沃特·芬茨最后的争斗,两个人从肢体拼搏,到枪战,进入最后对决,整个过程有张有弛,克里斯托弗·诺兰对节奏的掌控已经初现端倪。

刚才顾洛北已经和罗宾·威廉姆斯把第一场身体接触的戏份拍摄完成了,前后耗去了两个多小时,就为了拍摄一场不到一分钟的打戏。在这里,阿拉斯加的极昼对剧组来说就很不错了,随时都有自然光使用,不用担心会有太阳落山这回事。

原本,顾洛北仗着年轻,有资本,体力消耗肯定没有问题。但重点就在于,电影中他扮演的是近四十岁的中年人,而且还长时间保守失眠的困扰,再加上奈特幕小镇的极昼现场,威尔·多莫精力和体力都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在和沃特·芬茨的争斗中,威尔·多莫是居下风的。

所以,已经连续三天没有睡觉的顾洛北,必须找回注意力,使拍摄顺利进行,还要用自己绷到极限的神经去控制自己的力道,以免“威尔·多莫在争斗中占据了上风”的情况出现。这就让顾洛北陷入了一种煎熬之中。

由于顾洛北有些精神恍惚,他和剧务把走位连续走了三遍,才记了下来。顾洛北狠狠地掐了自己大腿一下,打起精神,自己把路线走了一边,和剧务确认无误之后,就朝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方向示意了一个“OK”的手势。

克里斯托弗·诺兰原本是希望顾洛北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再开始拍摄的,但顾洛北坚持要保持这种状态,对拍摄是有帮助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再三犹豫之后,决定先走一遍,看顾洛北的状态再决定是坚持把这场戏拍完,还是说让顾洛北先休息再说。

顾洛北站在破烂的小木屋窗户旁边,脑海里此时一片空灵,虽然他精神恍惚,但其实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有一种他就是威尔·多莫的错觉,这种状态对于拍摄绝对是有利无害的。所以顾洛北才如此坚持。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整个天空都被云层堆满了,但并不阴沉沉的,感觉不是雨云,只是纯粹的云层而已。光线其实还算明亮,只是有一种晦涩的凝重感。木屋是建在湖泊旁的,准确点说是湖面上,下面就可以看到浑浊的湖水,是一种参杂了灰尘的绿色,拍戏的时候顾洛北就和罗宾·威廉姆斯调侃过这湖里估计有无数的鱼。

光线投射在水面上,折射出一种晃晃的光亮,某一个刹那,顾洛北居然觉得有些刺眼,不由甩了甩头,试图把视线里刺眼的光点甩掉。天空都被云朵遮得严严实实了,也看不到太阳,这柔和的光线居然会觉得刺眼。顾洛北不由哑然失笑,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