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艺术家- 第17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迪卡普里奥等手机被“世界新闻报”窃听的事情也被挖掘了出来,刹那间,整个娱乐圈就混乱了起来。

除了“娱乐周刊”,“洛杉矶时报”也得到了确切的证据,表明肖恩·霍尔窃听的对象还包括了现在在美国发展的大卫·贝克汉姆、橄榄球明星四分卫汤姆·布拉迪和NBA的科比·布莱恩特。

在短短不到三十六小时之内,整个事件就从单纯的八卦轶事演变成为谍战要闻。原本人们还在感叹埃文·贝尔拒绝女王授勋的强硬,但很快就被窃听事件就成为了新的焦点。

随着时间的推进,爆料越来越多,“卫报”扛起了爆料大旗,有超过十七名艺人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窃听。而根据“卫报”目前掌握的数据显示,“世界新闻报”窃听的受害者可能高达三千人!这是去年窃听事件爆发之后,新一轮的媒体丑闻。

2005年五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威廉王子膝盖肌腱受伤的消息,虽然这条消息并不惊人,但皇室却对这条新闻进行了保密,于是爆发了“世界新闻报”的第一轮窃听事件;2006年四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哈里王子流连脱衣舞会夜总会的新闻,并且还原了威廉王子嘲笑哈里的邮件,于是直接导致了窃听事件的爆发,一名记者和一名私家侦探进入了监狱服刑四个月,时任主编的安迪·库尔森随后辞职。

在过去两次窃听事件之中,警方从私家侦探加重售出长达一万多页的记录,确认他们曾经窃听查尔斯王储的通讯秘书和副官,还有威廉和哈里王子私人秘书的电话,次数高达六百零九次。同时王储查尔斯和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的语音信箱也被他们入侵了。而主编安迪·库尔森更是设立了专项资金,就为了从皇室护卫队、警察、私人侦探出获取窃听信息。

在过去两年第一轮的媒体丑闻之中,公众并没有对“世界新闻报”窃听皇室表示太大的方案,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一次第二轮窃听事件的爆发,窃听对象依旧是埃文·贝尔这样镁光灯之下生活的艺人,还是无法赢得公众真正的关注。

即使窃听事件再沸沸扬扬,人们都会觉得那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因为公众人物被窃听,虽然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但人们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淡薄认识,就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就原谅“世界新闻报”的这种行为——即使不原谅,也不会严厉谴责,至多只是和朋友聊天时嘟囔两句“这是不应该的”,仅此而已。

但这一次的情况显然很快就失去了控制。随后,七月二十五日伦敦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卫报”又公布了最新的消息,他们的头条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破案。消息一出,整个英伦三岛都哗然了,而伴随着更多深水炸弹被引爆,“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事件被彻底点燃,从事件变成丑闻,丑闻如同洪水一般将整个英国都淹没,并且掀起了惊涛骇浪。

米莉·道勒事件如同埃文·贝尔上一辈子记忆中的过程是一致的。2002年三月二十一日,英国萨里郡的泰晤士河畔沃尔顿,十三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但是案情毫无头绪!米莉·道勒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练习,很快,手机的信息就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也一点点消失。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道勒的留言信箱居然又可以留言了,这让全家人都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道勒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在当年四月十四日的时候,“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终结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随后,终结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这发生在米莉失踪六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道勒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在米莉·道勒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道勒一家甚至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后事情并非人们预期那样美好,六个月后,米莉·道勒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但是由于时间流逝太久,警方失去了第一时间找出杀人凶手的先机,案件进入了滞留期。虽然经过努力的侦破,最终警方耗时几年时间,于今年年初确认了米莉·道勒是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但这位杀人嫌疑犯却始终不愿意松口认罪。而警方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将罪犯绳之于法。

这一次“卫报”发布新闻,就是得到了确切的证据,他们可以确认,早在女孩当初失踪之后,“世界新闻报”就雇佣私人侦探窃格伦·穆尔凯尔窃听米莉·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当道勒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占满了语音信箱后,格伦·穆尔凯尔擅自删除了部分留言,这导致受害者家人以为孩子还依旧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

“‘世界新闻报’记录了女孩父母恳求她回家的每一个字。”“卫报”的这一句话让所有人通体生寒,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仅仅是为了报纸的独家新闻,就这样残忍地伤害道勒一家人。更可怕的是,“世界新闻报”不仅在报纸上编造了关于米莉·道勒还活着假象的新闻,而且还借机对道勒一家进行了专访,如此行径,令人发指。

事情还没有结束,随后下议院又确认了最新消息,就在米莉·道勒失踪四个月后,“世界新闻报”又窃听了两名十岁被绑架女孩的家人,这两个人女孩在2002年八月四日被绑架最终被撕票。

这一切实在太过可怕了,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消失,而“世界新闻报”却为了所谓的新闻,肆无忌惮地窃听受害者的所有信息,甚至影响了警方对案件的侦破,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所有底线,在整个英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七月二十六日,“世界新闻报”驻扎在洛杉矶的另外一名记者詹姆斯·德斯伯勒和肖恩·霍尔一起在伦敦被捕,罪名是涉嫌密谋窃听,这是窃听丑闻爆发以来,警方第一次表态,他们对两名记者的逮捕也正式宣告了所谓窃听事件的真实性。

第1893章 人人自危

埃文·贝尔知道,肖恩·霍尔酝酿的大决战终于到来了。这一切来得是如此快速如此迅猛,“世界新闻报”根本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就被铺天盖地的丑闻所淹没。但即使如此,埃文·贝尔还是感到愤怒,当他看到“卫报”一条条含着血泪的控诉,内心的寒冷根本无法控制。

不仅仅是为米莉·道勒等几位受害的女孩,同时也是为整个新闻界的现状。

由于上一辈子记者的身份,埃文·贝尔对于这次事件的感触是更加深刻的。回顾一下当初诽谤事件的爆发,其实就是因为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区别待遇。

当涉及到公众人物的新闻时,新闻道德就变得十分薄弱,新闻的真实性、人物的隐私权都退居其次,八卦、爆点、内幕在人们的好奇心和偷窥感之中成为了第一要素。所以,全方位爆料公众人物的隐私,就成为各大报纸挣钱的有效手段;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刺激为第一准则的新闻,也成为了报刊杂志娱乐版面里的常客。看图说故事、胡乱猜测演绎、无根据的爆料推测……这些看似完全荒谬可笑的新闻炮制手段都不再重要,只要是与公众人物相关的新闻,都变成了特殊的存在。

这一点,即使在法律上也是有漏洞可循的,因为在公众人物的身上,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发生碰撞时,法律是以维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为主,这就导致了公众人物在与新闻媒体的交锋之中总是落于下风。

回想诽谤事件的始末,没有确切证据的推测、一面之词的打击、负面言论的施压,公众在媒体的引导下对埃文·贝尔进行了全方位的谴责,但却没有人会同情埃文·贝尔的遭遇,也没有人愿意站在埃文·贝尔的角度去思考,看看那些记者媒体甚至于去骚扰凯瑟琳·贝尔、泰迪·贝尔,这可以说是记者们为了获取新闻的激进行为,但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公众们对负面新闻的渴求刺激、放任、乃至怂恿记者们做出这样的行为。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米莉·道勒这样一个无辜女孩的身上时,公众们才开始感觉到了危机。因为不再是只有公众人物会遭受到媒体的欺压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镁光灯下的受害者。

被成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就是“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里的蝙蝠侠,只是现在无冕之王手中的武器不再是对准小丑,而是对准所有平民,这种来自于内心的胆寒,足以让每一个人都瑟瑟发抖。但为什么无冕之王会把利刃对准平民呢?平民们的放纵又是否有催化剂的作用呢?

这才是埃文·贝尔感到内心寒冷的根本原因,他愤怒,同时也无奈。这也是埃文·贝尔愿意帮助肖恩·霍尔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打击“世界新闻报”,更是必须让整个新闻界都意识到:他们手中掌握的武器是有多么强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无冕之王们手中的照相机、录音笔和打字机能够带给人们无数信息,但同时也能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伤害。

埃文·贝尔原本是打算在二十四日站出来表示,自己一直饱受窃听的苦恼,但是事情的发展之迅猛显然是超出了他的预料。许多人总是以为媒体的力量是一个很虚幻的词,即使有当初诽谤事件的壮观,人们依旧觉得一夜之间就因为几条信息而翻天覆地的情况太过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能量比任何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