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翻天覆地的情况太过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能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强悍。当埃文·贝尔二十六日重新回到伦敦时,窃听丑闻的发展已经翻天覆地了。
埃文·贝尔是在议会大厦门口的游行队伍之中被记者们发现的,今天的游行是由英国一个致力于推动社会改变组织“三十八度”的成员策划的,他们要求对电话窃听案进行公开聆讯,这一游行最终吸引了超过一千名市民[WWW。WrsHU。COM]的参加,可见这次窃听丑闻已经了全民的公愤。
埃文·贝尔抵达希思罗机场之后,就直接前往了议会大厦,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今天的游行赢得了大批公众人物的支持,包括了和埃文·贝尔一直不对盘的休·格兰特、曾经在“真爱至上”里有过一面之缘的马丁·弗里曼、还有饱受窃听困扰的裘德·洛和西耶娜·米勒。不过即使焦点再多,埃文·贝尔的出现还是轻而易举就赢得了所有媒体的注意力。
记者一拥而上,瞬间就把埃文·贝尔淹没了,周围伸过来的话筒就好像一座座碉堡一般,将埃文·贝尔团团围住,埃文·贝尔的任何一点声音都会通过话筒被录音机记录下来,人们不仅想要了解埃文·贝尔拒绝女王授勋到底是不是事实,还想进一步了解埃文·贝尔对整个窃听丑闻的看法。当然,埃文·贝尔亲自出现在三十八度组织的游行现场,就足以清晰表达他的立场了。
“埃文,你真的拒绝了女王的授勋吗?”这样的问题不绝于耳,几乎每家媒体都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埃文·贝尔根本没有抬手去接话筒的打算,因为话筒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双手就自然地插在薄荷绿的短裤口袋里,“你们觉得这才是需要关心的重点吗?”埃文·贝尔轻飘飘地一句话就算是作为回答了,有记者还想要出声,埃文·贝尔却直接打断了,“现在有记者采用非法的手段窃取新闻,这已经超出了道德底线,更是损害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你们却在关心其他微不足道的话题,为什么?”
现场不是新闻发布会,只是记者们聚集在一起而已,所以提问十分没有秩序,埃文·贝尔说话的每一个空档都有记者想要扬起声音提问,但是听到埃文·贝尔这一句“为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记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不妙的警告。
“因为我如果真的拒绝了女王授勋,那么这就是一个爆点,那么这就值得炒作,那么这就可以让报纸卖出销量,对不对?”埃文·贝尔一连串的话语就好像瀑布一下倾泻了出来,让现场记者都愣了愣,“这就是窃听丑闻会爆发的原因,因为你们愿意为了爆点、为了销量去炒作任何一个可能的焦点,因为你们愿意为了夺取更多的眼球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将新闻变得危言耸听。你们只看到了‘我拒绝女王授勋’这样的一个话题,却没有看到‘世界新闻报’是通过什么手段得知这样的新闻,无论是我还是皇室,这都说明了他们手段的不光彩;你们更没有看到所谓的窃听背后是多么毛骨悚然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人是安全的,国家、政府一直在倡导的人权呢?在哪里?所有普通人的隐私权呢?”
记者被埃文·贝尔这一长串的话语堵得都说不出话来,但心里都在犯嘀咕,埃文·贝尔还不就是借题发挥。关于窃听丑闻的事记者们随后就准备要提问了,毕竟这才是真正的焦点。
可是没有记者敢出声反驳,因为埃文·贝尔说的对,记者第一时间把提问的焦点锁定在“拒绝授勋”这件事上,虽然原本想法是说这件事是窃听丑闻爆发的一个触发点,但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进一步挖掘爆料的想法呢?
“你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去年和前年窃听事件先后两次爆发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民众,似乎都只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去看所谓的‘窃听’。”埃文·贝尔还是再继续说着,即使没有人提问,他还是轻而易举地把整个采访主动权掌握了过来,这一次,埃文·贝尔的炮口不仅对准了记者,还对准了所有普通民众,这让身后参加游行示威的市民们都安静了下来,“因为你们认为被窃听的是皇室成员,被窃听的是公众人物,被窃听的是原本就生活在镁光灯底下的人们,不是你们自己,所以无所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隐私本来就是可以公开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曝光在镁光灯下的,因为他们就是被关在水族箱里供人观赏的动物!”
埃文·贝尔的语言十分激进,让现场的嘈杂全部都安静了下来,不仅是记者,就连旁边的民众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埃文·贝尔,“你们认为镁光灯本来就是公众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隐私被曝光也是无所谓的,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但你们是否意识到,生活在镁光灯之下是我们的职业,但并不代表着我需要将我床上所有性生活的细节都告诉你们!但你们就想看到这些,不是吗?八卦、绯闻、隐私、内幕、爆料……可是,你们却没有想到,但媒体手中的利器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再仅仅对准着公众人物,甚至将普通民众也纳入了攻击范围,所以,每个人都变成了潜在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秘密被曝光的危机。”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当你在担心是否有人在监听自己的手机、探听自己的秘密时,你们不想这样,我也不想这样,皇室成员、演员歌手、体育运动员,都不想这样。窃听丑闻是整个新闻媒体的一次毁灭性灾难,因为无冕之王手中的武器不再是舆论监督的利器,而是伸向所有人的一把屠刀!”
埃文·贝尔的声音,掷地有声!
第1894章 楚门世界
埃文·贝尔不仅仅是在谴责窃听丑闻,更是借着“世界新闻报”这次事件谴责了整个媒体新闻行业的陋习。事件,越闹越大了。
其实埃文·贝尔知道,新闻行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进化,也是有社会的需求才会如此的,这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是他一个单独个体就能够改变的事实。但窃听丑闻的爆发还是让埃文·贝尔感触良多,他是在为米莉·道勒鸣不平,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所代表的公众人物鸣不平。
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新闻记者已经习惯于用窃听手段去窃取公众人物的新闻,从而满足了大众们的好奇心;那么当米莉·道勒失踪事件引起广泛注意时,“世界新闻报”就不会想到要利用窃听的手段去谋求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那么道勒一家的毁灭性打击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窃听丑闻固然是“世界新闻报”的丑陋行为,但更是整个新闻行业畸形发展的一次警告,更是信息时代里一次严肃警钟。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基本已经消失,那么缺乏更多刺激的新闻媒体迟早会有一天把魔手伸向普通民众,因为无冕之王可没有蝙蝠侠的那份自制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他们甚至愿意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埃文·贝尔相信,窃听丑闻应该严厉惩罚“世界新闻报”,即使像上辈子一样将报纸关闭都不足够,甚至于还应该让新闻集团,乃至整个新闻界都得到警醒。埃文·贝尔对于肖恩·霍尔所说的要让新闻集团也付出代价,实在是再同意不过了。
所以面对媒体送上门的漏洞——率先提起了拒绝授勋的事,埃文·贝尔完全就是在借题发挥,他是故意借着窃听丑闻为理由发作整个记者群体和所有热爱八卦的普通民众。
现在市民们的娱乐心态已经十分膨胀,他们甚至是乐于在“世界新闻报”上阅读到各种名人的爆料,所以即使公众人物被窃听了,也无法触及他们内心的道德底线。只有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攻击目标范围之内的,人人自危的情绪才开始蔓延开来,这才有了这次窃听丑闻的爆发。
这是一种病。
埃文·贝尔想起了1998年一部惊艳全球的作品,“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冇*人-冇…书-屋-W-R-S-H-U)
一个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后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唯一的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镇——这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镇里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和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不知道的是,生活中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这部电影之中的主角楚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举世闻名的电视明星,却被完全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对唯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更是对媒体“无冕之王”的价值观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其实公众人物就是楚门,人们不仅不会谴责媒体将“楚门”们生活曝光的行为,反而乐此不疲地观看节目的播放,就好像是一出活色生香的真人秀,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偷窥“楚门”们生活隐私、践踏“楚门”们尊严和人权的基础上,他们也成为了媒体的帮凶。但当有一天,当人们发现自己也是楚门的时候,那种从心底涌上的恐惧就爆发了出来。
这就是窃听丑闻爆发的根本原因,因为人们发现自己就是楚门——或者说有成为楚门的可能,他们害怕了。
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个局面,窃听事件本身是新闻媒体的一件丑闻,但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悲哀呢?
埃文·贝尔看着眼前没有出声的记者媒体,最后说道,“这是一个楚门的世界,但没有人想要成为楚门。”
说完之后,埃文·贝尔就拨开了眼前密集的记者群体,朝游行队伍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