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第六感’、‘搏击俱乐部’、‘万能钥匙’也都只是在全片结尾出的一次反转而已。但‘致命身份’却用了四次反转,为我们带来了人格分裂全新诠释的一部精彩影片,堪称完美。
没有无用镜头,所有情节都有伏笔,所有伏笔都有深意,整体逻辑流畅,悬疑精彩可信。此片绝对是悬疑惊悚电影之中的经典之作!”
威廉·伍德没有任何疑问,在“娱乐周刊”之上表达了对“致命身份”的喜爱。除了电影本身,威廉·伍德对于埃文·贝尔首次制作人的作品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埃文站在制片人的立场之上,依旧延续了他作为演员时挑剔而个性的眼光。他选择了如此一部处处可见精心设置的剧本,为所有人带来了一次惊悚刺激的视觉旅行,然后在结尾之处不由拍手叫好。埃文的制作人首秀,让人信服!”
愿意观看埃文·贝尔支持者评论的,“娱乐周刊”会是首选,即使它不是专业的电影、音乐杂志;反之,希望看看对埃文·贝尔指责的评论,大家都知道应该翻开“首映”。
“这是一个疯子的世界。”这是艾略特·卡特对于“致命身份”电影评论的开篇语。
“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剧本,当编剧脑海里再也搜刮不出任何新意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如此愚蠢的方式来欺骗观众。
悬疑电影,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当我们费尽心思去寻找本片的逻辑时,一句‘人格分裂’就将所有的思考、所有的疑惑解决了?不可能!这就是一个病态的剧本,开始时结构巧妙、环环相扣,可是到了后期无法将逻辑讲述明白,就牵强附会地以人格分裂将所有事情一笔带过。这根本就是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推理而推理。
也许有人会说,你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所以才会抱怨,只有看懂的人才能够了解这部电影的魅力。但事实上,这就是一部没有逻辑没有结构没有中心思想可言的剧本。悬念加悬念,疑点加疑点,结果成为了一部大烂片。”
艾略特·卡特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认为“致命身份”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才编造出了人格分裂这个说法来进行遮掩。这一次,如同“死亡幻觉”、“改编剧本”一般,赞同艾略特·卡特的评论算不上多,但也不少,这让“首映”杂志顿时精神抖擞。
至于埃文·贝尔,艾略特·卡特只用了一句话做总结,“根本找不到他在哪里,被暴雨淹没了身影”,以此来形容埃文·贝尔的表演没有任何亮点可言,根本就在电影之中消失了。
威廉·伍德和艾略特·卡特的争论,其实代表了专业人士对于“致命身份”的两种观点。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这是一部经典好片,将人格分裂大胆地实体化,以这种形式来挑战法律道德的新底线;一部分专业人士则认为,故弄玄虚,却自己无法解释清楚,以一个薄弱的人格分裂进行解释,反而让电影看起来像是一群疯子制作出来的产物。
“致命身份”本就是剧本高于演员的电影,在其中,演员的表演空间很有限,更多是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将故事串联起来,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评论认为,超强的阵容让电影的推进看起来流畅而舒适,值得信服;也有评论认为,制作人埃文·贝尔完全糟蹋了如此强劲的阵容,让所有演员淹没在了故事之中,没有办法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对此,埃文·贝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演员再出色,也是为了故事而服务的,因为角色是依托在故事之中而存在的,除了自传电影。如果为了突出演员的表演光芒,而忽略故事的重要性,这反而会让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团垃圾。
媒体之上,关于“致命身份”的评论热闹非凡,支持者和反对者都竭尽全力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争议,在很多时候会让人烦恼,可是反过来思考的话,争议就意味着热点。“致命身份”只是一部投资七百万的独立电影,是十一工作室首次制作的电影。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在电影宣传上的花费也并不多。但现在,因为埃文·贝尔,因为强大阵容,媒体对电影本身投注了巨大的关注度。
如果关注所带来的,是一片赞扬声,那自然好,可是观众难免会想估计是埃文·贝尔声势正隆,大家大唱赞歌,效果可没有想象那么出色。可是像现在这样,媒体在网络、报刊、杂志上对“致命身份”频频点评,意见各异,反而让观众产生亲自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然后做评断的想法。争议,为电影所带来的,是热点;埃文·贝尔和一众演员,为电影所带来的,是号召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动力。
克里斯·范朋克为了撰写“致命身份”的影评,先后三次进入了电影院,他不仅为了看懂这部电影,这为了分析这部电影深处所代表的内涵,这是他的工作。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人格世界所发生的人格消灭过程,更在于这些人格所蕴藏的深意,还有人格死亡的顺序所代表的意义。
首先死亡的是过气女明星卡洛琳,她是影射麦肯印象之中势利自私的社会上层精英人物,其没落的形象反应出麦肯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这类人的迫害。所以,在汽车旅馆之中,麦肯对认为金钱万能的卡洛琳,第一个下手了。卡洛琳代表的是自卑,曾经骄傲的资本消失之后,只剩下妄自菲薄的内心,极度的心理失衡之后,表现的却是缺乏的嚣张跋扈。麦肯消灭了自卑之后,就没有了廉耻和道德底线,也就没有了所有的阻碍。
其次死的是年轻丈夫路易斯,这是麦肯理想中的亲生父亲,然后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留下太多影响,只是一个很模糊的形象。路易斯代表了自私。麦肯那因为自私而出走的父亲,即使当初父母的结合是因为相爱,但最后也沦落成为不断的哭泣和嘶喊,所以路易斯早早就消失了。
第三个是犯人罗伯特,麦肯小时候看到了变态杀人才受刺激到心理扭曲了,所以代表了罪恶的罗伯特,成为了第三个目标。
继父乔治代表了懦弱。麦肯的真实生活中缺乏父爱,而母亲又是妓女,于是他捏造了这样一个继父的形象,懦弱,却最终因为救孩子而死。他无法给予麦肯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他的懦弱成为了家庭不幸的开端。他第四个死亡。
母亲艾莉丝是麦肯心中理想的母亲,有点强势,也明确爱他,但却因为早早出了车祸,而成为了麻木的代表。没有惊恐,没有安慰,没有自救,艾莉丝就像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拒绝麦肯的加入。所以麦肯用双手切断了艾莉丝的呼吸。
年轻妻子基妮也是理想母亲形象,她更像是完美的母亲,不同于艾莉丝的强势却冰冷,基妮脆弱悲伤,愿意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她甚至假装怀孕只为了留下丈夫,在困难面前,她也是选择先照顾孩子提姆西。但再完美,也终究无法给予更多了。麦肯心中对于现实中妓女母亲的仇视,让基妮成为了汽车爆炸的牺牲品。
编剧迈克尔·科尼对每一个人格都经过了精心的设置,他们反射着麦肯·瑞夫内心不同的情绪,还有不同的罪恶。这些人格的消灭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即生活在麦肯·瑞夫内心留下的烙印,对他影响越浅的角色牺牲越早,相反则留到了最后,于是,就只剩下汽车旅馆经理拉里、假警察罗德斯、前职警察艾德、妓女帕丽斯,还有被忽视的人格孩子提姆西。
‘致命身份’的出色,不在于电影的设置本身,而在于对十一个人格的精心雕琢,以及毁灭的先后顺序,证实了生活对于人格分裂所造成的影响。我们不应该单纯将这部电影看做是惊悚悬疑片,更应该肯定编剧对于逻辑、对于悬念、对于内涵的钻研。”
观看了三遍电影,克里斯·范朋克在“电影评论”上刊登的影评,虽然有所剧透,却堪称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必备手册。
第526章 独立范畴
“致命身份”是独立电影,毋庸置疑。十一工作室独立投资,低成本,小众题材,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在表明,这是一部独立电影。但是,电影上映之后,获得的关注,引发的讨论,都在证明着,这部电影以独立电影之姿,闯出了超出独立范畴的优异成绩。
美国电影界专业杂志销量第一的“电影评论”之上,专门为“致命身份”制作了一个专题,其中有包括了克里斯·范朋克在内的四篇影评,占据了五页的篇幅。如此待遇,就算是去年的票房冠军“蜘蛛侠”都没有得到过,可以与“魔戒”、“星球大战”等电影相提并论了。如此郑重的待遇,让“致命身份”看起来丝毫不像是“没有人关注”的独立电影。
克里斯·范朋克的影评,创新地提出了“‘致命身份’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人格塑造,以及人格死亡顺序所代表的深意”这个观点。分析完稍微弱小的六个人格之后,克里斯·范朋克对于其他五个人格的分析更加深入。
“代表贪婪的汽车旅馆经理拉里,代表伪善的假警察罗德斯,代表善良的前职警察艾德,代表顺从的妓女帕丽斯,还有代表怨恨的孩子提姆西。这五个人留到了最后。
拉里是麦肯真实父亲的又一映射,不同于乔治的懦弱,拉里浑浑噩噩、无力养家,痛恨妻子依靠出卖肉体提供家用,最终选择了抛弃妻子,因此十分憎恨妓女。不过,最终拉里还是为了拯救妓女帕丽斯而死亡了。拉里喜欢钱,他会被卡洛琳的金钱所贿赂,也会在卡洛琳死后还去想偷她的钱包。赌博、爱钱、贪婪,这都是麦肯对父亲的而一个缩影。最终,拉里是死在了罗德斯枪下,而不是蒂姆西。或许,在记忆深处,麦肯并不恨他的父亲。
艾德和罗德斯,是麦肯成年后最重要的两个人格,也是两个极端。
罗德斯是典型的邪恶人格,四年前麦肯杀人作案时就是罗德斯掌控他时犯下的罪恶。很多人误以为麦肯杀人时,是由小男孩蒂姆西这个人格掌控的,其实只要分析一下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