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谱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侯门谱记-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氏觉得周氏言之有理。
  经过周氏那日的一番训责,江善德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每日无事尽量陪伴在孙氏身边,只有少数时候去看看玉凤。
  而接下来的一个月路途中,孙氏和玉凤忽然变的亲密无间,一个恭敬礼让,一个端庄大度,江善德以为是自己的改变所带来的好结果。于是对周氏更加珍惜钦佩,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家里大小事、与妻妾相处之事,最好都先过问过问她,听她的一准没错。
  与此同时,孙耀邦却大手笔的厚待江家下人,众丫头看到孙耀邦这么阔气,心想孙氏有这样一个家底雄厚,前途无量的兄长,心中更是敬重孙氏。
  王大娘和玉凤的一切心机手段,在孙耀邦的慷慨下都成了浮云,烟消云散。
  孙氏的身子一路上都无大碍,历时一个半月,江家上下终于到了沈阳府。
  刚进沈阳地界,知府衙门的通判杨聚财就带着衙门上下一众人人等候在路边,见车队来了,忙恭迎了江善德和孙耀邦,带着他们现行入城,为他们接风洗尘。
  江善德和孙耀邦离开后,又有人带着车队,一路进城,直接进了知府衙门的后门。
  原来,知府衙门后门有一处大宅院,是为历代知府居住而修建的。
  周氏本以为来了这里还要再花银子采买新的家具器皿,不料,宅子里似是新翻修过一样,不但移植了新的花草树木,连屋内都重新装饰过。
  里面的家具、摆设、被褥,一应俱全,家具用的材质皆是名贵木材,床单被褥上的绣工都十分精致,周氏大致看了看,发现这里要比自己在京城的家都更好。孙氏虽也算富人家的出身,可根本没见过这样精致的东西,惊叹的半天说不出话。
  待她们参观了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领着一众丫头小厮过来,纷纷跪下给孙氏和周氏请安,自我介绍道:“奴婢姓张,是府里的管家婆子,日后太太和少奶奶有什么吩咐,就尽管跟奴婢说,这些奴才下人原是衙门里采买的,倘或主子们不喜欢,打发了重买也可以。”
  孙氏哪里见过这么多下人,有些不知所措的看向周氏,周氏倒落落大方。“我却没听说过衙门里也有奴才丫头的,还有这些东西,难道都是衙门买的?”
  张大娘恭敬回道:“回少奶奶,这些原不该是衙门里出钱采办的,不过沈阳府的百姓们自发建立了一本感恩簿,每年都往里捐银子,以作知府大人的生活用度,这些银子和朝廷没关系,都是百姓的心意,只要知府大人同意,尽可随便用。”
  孙氏忙问:“那这感恩簿里每年能收多少银子?”
  张大娘笑着回道:“少的时候有七八万两,多的时候十几万两也是有的。”
  孙氏惊讶的睁大了眼睛,问道:“那上任知府走的时候,可把银子都拿走了?”
  张大娘道:“这感恩簿也是有规矩的,里面的银子知府大人虽可以随便花,却只能在沈阳境内花,并且只能以凭条支付,不能领取现银。比如太太在外边买了东西,只要留个凭条,他们自会去主簿那里领钱,所以知府大人离任也是带不走钱的。”
  说着,张大娘又补充道:“不仅钱财,就是用感恩簿采买的东西物件,离任时也不能带走,最终都要卖了,卖回的钱财再度还回感恩簿。”
  孙氏又问了几句,便让张大娘领着仆人先下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十三章

  
  孙氏回到房间,叹道:“哥哥还说这是个肥缺呢,是有银子花,可到头来什么都带不走。”
  周氏笑道:“娘真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带不走了?”
  孙氏不解:“你没听她方才说的吗?只要离任,钱财物件一概不让带。”
  周氏低声道:“那还不好办,咱们暗中随便开个什么铺子,把价定高些,用感恩簿的钱采买,到时候东西他们爱拿就拿去,钱还不是进了咱们家的账本?”
  孙氏闻言惊喜。“这倒是个巧办法儿!!”
  周氏更得意,道:“如果真开了什么铺子,做的好了,都算咱家的产业,日后都能进账的,即便不做这个官儿了,也能富甲一方。”
  孙氏提议。“那不如我们就开几个铺子吧,谁知道老爷这知府能做多久呢?咱们能捞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无坏处。”
  周氏连连点头。“这事可行,不过娘还是要和爹商议商议,另外开铺子的事,也要托舅舅帮忙才是,毕竟咱们不知外头的行情,怕是要吃亏的。”
  孙氏十分赞同,“老爷上次还说了呢,银子都是他的银子,他要给王玉凤多少我都管不着,这次,我便把产业都置办在自己的名下,看他以后还敢说这样的话。”
  说着,孙氏亲密的拉过周氏的手,道:“你放心,娘有多少,也会替你置办多少,绝不会委屈你,说起来,娘能有今日也都是仰仗了你。”
  周氏忙道:“娘说的是哪里的话,儿媳为娘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孙氏怜爱的将周氏拥入怀里。“我都知道,所以更不能亏待了你。”
  江善德和孙耀邦直到傍晚才回来,江善德滴酒未沾,而孙耀邦一边应酬,一边替江善德喝,竟是喝了个不省人事,烂醉如泥。
  看到孙耀邦的样子,周氏不禁觉得,除了小红那桩事以外,孙耀邦还算一个不错的人。
  对妹妹简直慈爱的有些宠溺,对妹夫更是二话不说,能帮则帮。
  周氏还发现,江善德回来之后,整个人都变的不同了,曾经是一副正派的儒生气质,不过半日的功夫,就端起了官架子,连进了家门都不例外。
  春喜侍奉着他洗漱过,孙氏迫不及待的拉着他商议开铺子的事。
  先是说了感恩簿,又说起家里的田产都卖了,指望着那点银子是过不了多久的,苦口婆心的说了半天,最终才说起想开铺子。
  听完孙氏的话,江善德一口反驳:“岂可鱼肉百姓?!不准!”
  无论孙氏怎么说,江善德始终一副清官姿态,坚决不同意。
  话不投机,江善德警告了孙氏几句,又去玉凤房里了。
  另一边,张大娘带着几个丫鬟帮周氏收拾房间。
  张大娘是伺候过几代知府的人,方才一眼就看出来,这家里说话管用的是周氏。
  于是她也就侧重跟在周氏身边侍奉,周氏也没客气,收拾好房间之后就令张大娘和她一起清点如今宅中的人口、财物,造册登记,以免日后有说不清的地方。
  张大娘见周氏小小年纪如此干练,也是半点不敢怠慢。
  到了夜里,周氏陪孙氏用过晚膳,回了几句话便回到房间。
  刚洗漱完,张大娘就独自一人前来,屏退了下人,推心置腹的提议周氏开几间铺子来赚钱,她能说这样的话,显然历任知府家里都是这样捞钱的。
  周氏也不与她见外,道:“方才太太跟老爷说过了,老爷说什么也不准,说是不能鱼肉百姓,太太也就只好作罢了。”
  “鱼肉百姓?!”张大娘似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老爷还真以为这感恩簿是百姓捐的钱呢?百姓哪有这么多闲钱?那些都是道上兄弟们孝敬的!”
  “道上兄弟?”周氏愕然,她虽生的聪慧,到底从小养在深闺,对这些还是不大明白。
  张大娘也不见怪,告知了周氏沈阳地界上有多少多少帮派,又道:“这些人,平日里彼此抢生意、抢地盘、扩张势力,闹的不可开交,打架斗殴是小的,闹出人命是寻常。”
  说着,张大娘压低声音,道:“况且他们的买卖正经的少,大多是走私、贩卖人口、放高利贷之类的,这些都是衙门该管的。曾经的知府也都打压他们,他们难得联合了一次,想出了这感恩簿的办法,每个帮派每年定例交钱上来,为的是得到官府的照料,不寻他们麻烦。天底下哪有不对这么多银子动心的人?但凡来这里做知府的,都是捞几年银子就走了。”
  周氏惊叹,她这才明白周老爷为何说这里即便不打仗也不太平,又想起周老爷说的,这里容不下江善德这样的人,恐怕会家破人亡。
  周氏忙问:“那倘或有人为官清廉,不拿他们的银子,非要整治他们呢?”
  张大娘笑道:“少奶奶您想想,他们每天争来夺去,闹的势不两立,却能联手建立起感恩簿,还不是为了能够立足吗?倘若有人不让他们立足,他们又会如何呢?”
  周氏细细一想,惊了一身冷汗。
  张大娘见周氏聪颖,很能聊到一块儿,便道:“那些人一个个都是动不动就挥刀子拼命的人,都狠着呢!说也可怜,那位大人被那些人欺负的连门也不敢出,偷偷逃离了沈阳,可硬是被追上了,最终落的家破人亡,能死的痛快都好,可您猜怎么着?那些人恨透了他,他们家的男人全都被五马分尸,女的都被□□致死,那景象,啧啧……忒惨了!”
  周氏听的心惊胆颤,脸色都白了几分。
  张大娘忙道:“不过,他们这些江湖人,都是快意恩仇,只要老爷不找茬,他们非但不欺负,还给不少好处呢,从这感恩簿就看得出来了。”
  周氏魂不守舍的和张大娘又聊了几句,便借口要休息让她离开了。
  张大娘离开后,周氏片刻没敢耽搁,当即去了玉凤院子里找江善德。
  江善德本来都已经睡下,周氏还是命春桃把他叫起来。
  被扫了兴致,江善德有些不悦,周氏也不管不顾,即刻把张大娘的话复述了一遍。
  江善德吓的半天说不出话,方才那副清高的官架子也没了影儿。
  周氏思咐道:“我瞧这张大娘指不定早就被人收买了,不然刚认识不过半天,就敢来跟我说置办铺子的事,字里行间替那些人说了不少好话呢。”
  江善德思绪混乱,脑中一片空白,仍是一言不发。
  周氏知道他吓的不轻,道:“爹,儿媳知道您的做派,您是个最正直不过的人了,可识时务者为俊杰,爹万万不可随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